1.9水的利用和保护教案
一、教材分析:
《水的净化》是科学第三册第一章第9节《水的利用和保护》的一部分,分为水污染的成因及
危害;水的净化的方法两大块,同时还安排了一个探究:怎样精制粗盐,而水的净化方法主要介绍了沉淀法、过滤法、蒸馏法。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节课只对沉淀法、过滤法进行学习。
该部分内容是衍接在水资源的分布及现状、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水的浮力等知识之后,是第一章的最后一节,有一定的综合性。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更应培养学生的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1、对于水污染、水净化的方法,学生积累了很多的感性认识,对具体的事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由于人们每天都会排放生活废水,学生对自已造成的水污染容易视而不见。
2、学生喜欢动手实验,对实验器材有很强的兴趣,比较容易引发探究的欲望。但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实验中会有许多错误,课堂节奏及纪律难以把握。而且良好的实验习惯还没有养成,需要在实验中加以强调。
三、设计意图及指导思想
突出科学课程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善于表达、体现教育的全面性、个性化。
重视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用水如何净化的角度创设教学情景,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过滤实验操作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在实践中探究、分析、归纳、迁移,发展探究能力,
本节课采用录像(瑞安的河流、水污染的危害)、图片等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对水污染感性认识,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扩展学生对科学对社会的视野,开拓学生思维发展空间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中力图将单调的科学实验基本操作,更富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体现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眏生辉的效果。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水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知道处理污水的几种常用方法。 (二)技能目标
1、学会混合物的分离技能。(本节课主要是沉淀和过滤)
2、学会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初步学会利用所提供的信息分析一些自然现象或现象产生的原因。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水污染的原因及危害的讨论,增强防止水污染的责任感。
五、重难点
1、 重点:过滤等实验操作方法; 2、 难点:过滤等实验操作方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言:“没有水,就没有生命”这句话同学们认同吗?
有人说:不用太担心,由于水循环的关系,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你又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呢?
阅读材料: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量只相当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88位.目前,我国有200多个城市缺水。北京每年缺水10多亿立方米,地下水位有的地方已降到30多米。深圳每天至少缺水10万立方米,曾经出现过“水荒”。江河也缺水,黄河连年出现断流。
提问:从这材料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水已不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水已越来越少。 出示:名胜古迹山水画 (学生感叹:好美的水啊) 提问:我们附近有这样的画面吗?有的是怎样的画面? 〔播放录像〕:瑞安的河流的现状,突出河流的污染情况。 提问:我们瑞安的河流本来就这样的吗?为什么会这样?
[二]新课教学
(一)水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河流的污染。 生1:工业废渣,工业废水等 生2:化肥,农药等 生3:……
提问:河流被污染的原因还有哪些? 引导:我们是否有也向江河中排放污水?
提供洗衣机、座便器等的图象,提醒学生每天我们都有可能对水造成污染,强化学生对生活废水造成水污染的认识。
小结: 水污染的原因
生活性污染
讨论:受污染的水会造成哪些危害?(学生交流,积极发言)
结论:水污染不仅会使可利用的水资源更少,还会影响人类的健康、工农业的生产。同时会造成水中的浮游植物或水葫芦等大量繁殖,阻碍交通,影响水生动物的生存。
从以上的这些结论,我们不仅要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同时对已污染的水资源应该怎样处理?(引出水的净化)
工农业生产性污染
(二)、水的净化 1、沉淀
阅读材料: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湖,多少人为之倾倒,西湖真的很美,生在西湖边的人们一定也因西湖而骄傲。然而西湖水为劣五类水质,劣五类水质:一条臭水沟也不过如此。那么西湖水是怎样净化的呢?其中包括引钱塘江水为西湖每月换一次水,不过引用钱塘江水要先进行处理.
提问:为什么要对钱塘江水进行处理而不直接引入西湖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并布置任务:钱塘江水中也有泥沙这与泥浆水有相似之处课前我为大家准备了两杯泥浆水,烧杯上标有A或B,请仔细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
请仔细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 先观察A烧杯
(1) 泥浆水属于溶液、悬浊液还是乳浊液?
(2) 泥浆水静置后沉在烧杯底部物质原来在水中是浮还是沉? (3) 沉淀下来的固体与水已经彻底分离了吗?
再取出B烧杯,(B烧杯中加入了少量的明矾,并搅拌使其溶解) (1) 比较AB两烧杯中的水质,哪杯更清澈? (2) AB两烧杯杯底的沉淀物颗粒大小有何区别? (3) 你认为明矾在净化水是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观察讨论并填写任务单然后交流
小结:泥浆水经过静置,许多不溶性的杂质沉淀到水底,这种方法叫沉淀。明矾能将悬浮的杂质凝聚成一些较大的颗粒而沉淀下去,我们称之为凝聚剂,活性炭也有类似的功能也称为凝聚剂。
讲述:老师小时候就是用明矾净化水的方法,不过有一缺点,用的时候水容易浑浊,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把沉淀下来的固体与水已经彻底分离(引出过滤法)
2、过滤
投影:过滤池的图片
讨论并分析:过滤池的构造及原理
引导:实验室中不是用沙子进行过滤,取而代之的是滤纸,实验室内的什么器具可以代替过滤池中的水池呢?
学生回答:漏斗
布置任务:请用提供的仪器对不加明矾的泥浆水搅拌后进行过滤。 学生实验:动手用滤纸进行过滤泥浆水
[成果展示]请同学们将过滤的水进行展示:有些学生较为干净,有些学生的水较浑浊,也有些学生没有过滤出水。
(1)收集事实证据:各组互相观察对比滤液的澄清度并请没有成果或过滤之后的水比较浑浊的同学进行示范。
学生讨论并规范滤纸的折叠方法(由成功的同学演示),
(2)评价与交流:成功小组介绍经验,实验失败者则对自己小组和其他小组操作的反思,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评价交流反思的活动,各抒己见,点评各小组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点。
(3)修正与归纳:在互相评价交流中,在思考和讨论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将存在的操作问题一个个找出来,又一个个想办法解决;学生不断地发现错误的操作,不断地修正已有的“经验”,从中领悟正确的操作方法,完善归纳,最后初步解决了滤纸的折叠方法,滤纸和漏斗边缘、滤液的高度的问题,玻璃棒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4)规范操作形成技能
a.观看过滤的正确方法(Flash动画片) 研究片中做法与同学的做法不同之处。、 小结:操作要领为一贴、二低、三靠。 b.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过滤,并进行成果展示。 提问:过滤后的水可以喝吗?为什么?
结论:过滤法除去了水中的不溶性的杂质,但没有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以及微生物。若要除去它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呢?至于它的具体内容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三)、分析比较,进行小结: 办法 原理 溶解性不同 过滤法 根据物质的溶解性不同 学生讨论并填写表格
适用范围 用于分离液体中混有的不溶性固体杂质 用于除去液体中混有的不溶性固体杂质 基本操作 加入明矾等凝聚剂,搅拌后静置 溶解,过滤 所起作用 使液体中的悬浮微粒聚集成较大的颗粒沉淀下来 可除去液体中下沉以及悬浮的颗粒 沉淀法 根据物质的(四)、实际应用
情境:小明去买食盐,不小心掉在地上,袋子破了,食盐里混了很多泥沙,小明很担心被妈妈骂,你能帮小明解决这问题吗?请设计一个方案。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进行小结 附板书: 工农业生产
沉淀法
…… 水污染 水的净化 过滤法 洁净水 生活废水等
蒸馏法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第9节《水的利用和保护》的第二课时,也是这章的最后一节,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在教学设计上本人注重突出科学课程的新理念,把握重、难点的同时更注重得出结论的过程,对于这堂课有以下几点的看法:
1、 突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观察A、B两杯泥浆水,通过学生动手过滤泥浆水两个探究活动把问题引向深入,与以往被动式的灌输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2、 注重交流与合作,本节课学生小组之间的交流,小组内部的合作,对重点、关键的问题进行讨论,以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操作,小组间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情况,开拓学生的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注重对知识的深化与应用,通过思考联系强化过滤法的应用。
这节课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如:学生的思路没有放开,个别环节没有深入解决,提问的方式不够灵活,未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不够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