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社区建设理论研究综述
随着环境污染、资源能源短缺、温室效应等危机的加剧,生态社区的建设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从透析生态社区内涵为出发点,综述了国内外生态社区建设理论的研究,提出国内生态社区理论及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一、前言
经过数万年的进化,人类在精神文明以及物质文明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资源、能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资源短缺、温室效应等全球性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并且严重威胁了人类的正常发展。面对危机,越来越多的学者转而用生态可持续的观点来重新认识、思考和解决城市问题。他们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作了大量深入和详细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城市生态发展的思想和纲要,对城市生态发展的实施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相关理论与研究的支持下,许多国家与城市开始呼吁并且实践生态城市建设。社区作为目前重要的人类聚集点,是城市重要的组成单元,因此社区的生态性建设与生态城市的构建息息相关。可以认为,“生态社区”的规划建设是一项提高住区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现代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工作,也是当前住区规划建设亟待深入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二、生态社区的内涵
(一)生态社区的释义与构成
目前, 国际上对生态社区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甚至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其称谓也不尽相同,在我国称“生态社区”、“绿色社区”居多,而在欧美国家以称“可持续社区”、“健康社区”、“可居性社区”、“生态村”等较为普遍。而此概念第一次被正式提出还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人类生态居住区”。不同的定义使得众多学者对于“生态社区”的释义也各不相同,那么到底何为“生态社区”?沈清基认为生态住区是以生态学及城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人的城市人类居住地。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性的产物,也是现代文明在发达城市中的象征(沈清基,2000)。吴智刚等认为生态社区是指生态健康的社区,是一个能促使居民身心健康,提供居民优质生活,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和精神文化不断进步的这样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社区(吴智刚等,2005)。翁奕城认为生态社区就是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以现代生态技术为手段,设计、组织城市社区内外的空间环境,最高效、最少量地使用资源
和能源,营造一种自然、和谐、健康、舒适的人类聚居环境的社区(翁奕城,2005)。可以看出,虽然“生态社区”的定义不同,但是传达的却是同一个思想,实现的是同一个目标,即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社区不仅要求社区中人的意识和思维方式的改变, 更强调人、生物和环境的共同行动或活动。从理论上讲, 生态社区意味着生态城市中以社区中人的生活选择与生活生态过程为主导,以社区中人-生物-环境这一生态链网为物质基础,以社区中人的生态伦理、情感、思维、行为、意识、知识的形、质、象、式、景、态相融合的新型社区。
对于“生态社区”不同的定义赋予了学者对其不同的理解,以研究“生态社区”定义为出发点,可以透析出生态社区的构成要素以及其内部联系。生态社区与人们传统观念上的“住宅区”、“居住区”大不相同,它不只是一类物理构件和人工设施的组合体,或人类活动的简单的挡风避雨隔热、栖息劳作的庇护场所,而是按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具有较完整的生态代谢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人与自然协调、互惠互利,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因此生态社区的构成要素主要可以概括为物质环境、非物质环境和居民活动。首先,在物质环境方面,吴智刚等认为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社区所处地域的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和社区地域所处的城市人工环境条件(吴智刚等,2005)。颜京松
等认为生态社区的物质环境主要是由自然基础设施(土地、气候、水、自然能、生物)、生态代谢设施(水、电、气、热、废弃物)、人工设施(建筑物、构筑物、设施、道路)组成(颜京松等,2003)。沈清基认为生态住区的物质环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大气、水、土等自然环境;②除人类外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的生物环境;③人类技术物质( 建筑、道路等) 形成的物质环境(设施环境)(沈清基,1999)。其次,非物质环境主要指人类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形成和产生的政治、法律制度、文化传统和科学技术等非物质的意识形态等。在生态社区中主要是体现为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形成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颜京松等,2003)。最后,居民在社区中安排和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包括生活活动、社会活动、生产活动,而在社区中也会出现一些具有强烈负面效应的犯罪、骚乱等活动。这些活动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它们一起对社区的整体质量及可持续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吴智刚等,2005)。 (二) 生态社区的特征
从社区以及生态社区的定义上可以看出,生态社区理论以及实践具有一定共同之处,而与普通居住区或社区相比,生态社区又具有其独特特征。 1、生态性
生态性是生态住区的最基础的特性, 也是生态住区之
所以能形成的最基本的条件。现今一些冠以“生态”、“绿色”的住宅和住区往往仅是停留在小区绿化、美化和改善建筑物内的某些设备等个别层面上,欲以物质环境的改善以及营造来达到生态社区水平以吸引人们的眼球,但是这些住宅区并未真正涉及生态住宅和人居生态小区的内涵。生态社区并不是片面追求高质量的环境标准。沈清基认为生态住区不仅仅只包含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组成要素,更加重要的是围绕人类而产生的社会、经济等诸要素(沈清基等,2003)。相比其他居住区而言,生态社区提供了较多优良的“生态位”,提供了充裕的自然空间,并且表现出了与自然的良好的亲和性(沈清基,2000)。 2、整体性
生态居住区是兼顾不同时间、空间的人类住区,合理配置资源,不是单单追求环境的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二者的整体效益,协调发展,满足不同地伙和今世、后代的发展需求。程世丹认为相对于传统社区, 生态社区涉及的领域更加广阔,关注的层面更为深入,它不仅考虑本社区人们的利益,也兼顾更大区域范围内人们的利益;不仅重视当代人的利益, 也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程世丹,2004)。因此我们必须要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三个方面,并且着力协调、平衡好三个系统的发展,以体现环境健康、经济繁荣以及社会公平的社区 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