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视角的电子工程专业现代化建设思路研究
作者:王宇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8年第7期
【摘要】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必要措施,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取向、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在电子工程专业的建设中都起到了很大影响。文章基于对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界定与特征的把握,对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提出的电子工程专业教学新要求进行分析,探寻符合新要求的电子工程专业现代化建设思路,以期为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电子工程专业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电子工程专业专业现代化建设
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以学生为本,通过对各种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建立,开展系统、全面而高效的工程教育活动,向社会输送优秀的职业工程师。电子工程专业具有鲜明的工科特色,以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为导向,是对电子工程专业内涵予以丰富,强调专业特色与优势,提升其建设质量与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有效推进各院校电子工程专业现代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并对专业课程建设加以规范,文章进行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指导的电子
工程专业现代化建设思路研究,积极探索与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相符的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
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界定与特征把握
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是一种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相较于传统理念来说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产出,可以说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是一种基于结果的教育理念,其认证理念的实现离不开认证标准,认证标准的组成部分如图1 所示。
1. 以学生为中心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讲授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而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中以学生为中心是指以全体学生为中心,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师资队伍以及各类资源都以为学生服务为目的,教学质量评价都应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2. 以成果为导向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课程为导向,只要求教师授课、学生考试合格。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提出的以成果为导向则是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资源之间互相联系起来,各方面的需求决
定了教学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体系设置又决定了各类教学资源的分配,环环相扣,互为支撑。
3. 持续改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虽然也有评价检查体系,但是大多可操作性较低,最终只是作为奖惩依据。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提出的持续改进指出进行评价检查的最终目的是改进,提倡建立常态性的评价机制且需不断完善,最终通过学生的表现来评判改进的效果,真正体现了评价体系的价值所在。
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对电子工程专业教学的新要求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根据《华盛顿协议》成员国(地区)公认的国际标准与要求,接受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简称协会)的组织与实施。2015 年3 月,协会制定与下发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年版),对我国各院校工程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对这一新时期的新要求予以把握与落实,将有利于电子工程专业教学的开展,推进电子工程专业现代化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1. 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电子工程专业对高等工程技术人才进行培养,向学生传授电子技术与信息系统基础知识,使其在毕业后能够从事电子方面的相关研究、设计、制造、应用与开发。所以,电子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应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予以遵循。教学模式的设计必须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紧跟科技发展步伐明确教学内容,以案例教学、实验室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支持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逐步提升。
2. 教学目标:以能力提升为导向
在工程问题越来越专业化与科学化的背景下,培养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卓越人才需求日益迫切。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 年版)对毕业生提出12 条要求,电子工程专业教学要将教学目标定位为学生能力的提升,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向学生传授丰富的电子技术与信息的基本原理以及专业知识,同时,对学生借助这些知识分析、研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有侧重点的培养,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3. 教学评价:以质量持续改进为着眼点
工程教育认证的开展是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监管控制机制得以建立的体现。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 年版),各专业必须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不间断地对教学质量予以提升。为此,电子工程专业教学需建立常态化的沟通与反馈机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与需求进行实时把握;建立高效评估与评价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做到对教学效果的持续改进,为学生奠定满足毕业要求的坚实基础。
电子工程专业现代化建设思路
1. 实施“吸引招生”与“全方位培养”
根据各院校与本校电子工程专业的实际录取分数以及与学生的家庭情况相结合科学制订奖助体系,吸引并争取更多的优秀生源。学生入校后,专业教师需进一步强化服务辅助意识,加
大力度建设师资与运行机制,向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以及心理辅导等服务,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困难予以合理解决。
2. 设定满足行业所需的现代化专业建设目标
根据认证标准中的规定,电子工程专业的现代化建设目标不仅要涉及学生毕业时的要求,还要对学生毕业5 年之后应具备的能力以及事业发展预期予以体现。专业建设应与学生能力的实际情况相符,尤其要对“需求”与“特色”加以强调;与学校特色进行紧密结合,广泛邀请电子相关行业的专家参与,以企业的技术需求为依据进行专业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制订。在建设过程中,院校还邀请学生、家长以及层次不同的企业家参会,以讨论会的方式实现专业建设目标对行业发展的追随。
3. 设计与认证标准相符的毕业准则
毕业准则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加以规定,为专业提供了检验学生能力培养效果的标尺。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围绕毕业提出了12 项要求: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法、研究能力、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与团队、沟通、项目管理以及终身学习。以这12项导向为依据,制订突出专业特色的毕业准则,每一项毕业准则进行相对应的教学活动群设置,同时,对现有的成绩单形式作出改革。新的成绩单要清晰地列出毕业准则以及每项准则所对应的课程与实践培养项目、考核方式及反馈机制。
4. 进行可为毕业准则提供支持的课程体系建设
电子工程专业现有课程体系涉及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选修课程,然而针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科研实践以及竞赛等课程或项目设置相应学分的院校并不多,此外,在各院校中该专业普遍存在理论课程设置与实践环节配合不佳的问题。因此,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向“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提供支持为目标,按照毕业要求改革课程内容与学时学分,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邀请企业或者行业专家参与。理论课程要围绕实践技能进行课程群的开设,让授课教师共同讨论教学内容,做到每一堂课教学内容间的有效衔接与层次递进;出于对某一项技术学习予以实现的目标,课程群需对课时及学分进行统一设计。最后,应增加实践技能学分,扭转学生过于看重考试而忽视实践的不良局面。
5. 以“需求导向”双向对接实践体系的建设为优先
专业应按照行业的技术需求进行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进行含实践操作与实践平台建设等在内的实践体系优先建设。电子工程专业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了实践体系与课程教学体系的深度融合,以专业知识广度的拓宽为理论课程教学重点,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在实际工作中能用到的专业知识;以专业技能训练的强化为实践操作的重点,主要围绕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验以及毕业设计等内容进行改革。
6. 打造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双师型师资团队
师资团队的建设要对“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予以遵循,将建设重点定位为考核与奖惩激励机制的改革,通过相关制度的实施对教师进行引导,使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专业的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工程开发、培训进修、对外交流等活动,鼓励教师到行业与工程单位挂职锻炼,积累经验,实现对工程型教师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