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 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 学们。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自唐代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 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 “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 的悲凉景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 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 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 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 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 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 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 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 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 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
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 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 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 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 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 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 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 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 丰富。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 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 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 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 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幺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 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 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 句。
1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翻译及注释全文翻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
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 在。
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 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1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 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 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 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 1400 余首 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 766 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以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全诗全文翻译全文赏析及作者出处》有 小编收集整理,更多古诗词全文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请查看语文古诗词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