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泥鳅技术
泥鳅的危险期过后,就进入到池塘养殖泥鳅的正常管理阶段了。这一阶段,相对来说,劳动量较小,管理起来相对简单,但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遇到雨天,池水的pH值由于雨水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在这个时候,泥鳅最容易患上肠炎,所以在雨后喂食,饲料中一定要拌加防治泥鳅肠炎的药物(如“肠炎灵”),在拌药的时候,最好能加上些面粉或黏合剂,这样能使药物被泥鳅有效吸收。
喂食量要尽可能做到比较平衡,不要忽多忽少。两天的喂食量相差不能超过30%,否则,很容易引起泥鳅肠炎和出现撑死泥鳅的现象。即使某一天泥鳅的食欲特别旺盛,其投喂量的增加也不能超过前1天的30%,否则第二天泥鳅就会出现大批的死亡,这些死亡的泥鳅大都是被撑死的。如果遇到阴雨天,饲料要适当少喂些,阴雨天一过,饲料的投喂量要慢慢增加。饲料的投喂量开始占泥鳅总体重的2.5%~3.0%,随着泥鳅个体的增大’慢慢地增加到4%,当气温降低、天气慢慢变冷时,饲料的投喂量应逐渐减少,直至不喂。这里所说的投料量是按照放苗时泥鳅的重量来计算的。同时还要注意在喂食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以免引发泥鳅疾病甚至死亡。
在整个池塘养殖泥鳅的养殖过程中,可能每天会出现泥鳅死亡的现象。例如500千克泥鳅,每天死亡几条都属于正常现象。这是其他水产养殖品种所少有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泥鳅生性好动,这么多的泥鳅每天都要与网布进行摩擦,难免会有皮肤损伤等原因引起个别泥鳅出现疾病甚至死亡,而且泥鳅很贪食,肠道又细,尽管我们采取了多次投喂且尽量做到投料均匀,但难免会有泥鳅因过量采食配合饲料出现被撑死的现象。如果死亡过多,养殖者就要仔细查找和分析原因了。
在养殖过程中,换水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泥鳅池不大,饲料的投喂量较多,而且又是土池,所以泥鳅的水质很容易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们经常换水。一般来说,每天都要向池中注入3~5厘米深度的新水,每隔10天要进行一次大换水,换掉整池水的1/3。当然这只是一般的规律,由于泥鳅养殖在各个阶段中所出现的密度有所区别和四季的投料量有大小,具体换水次数还是要根据水质变化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泥鳅苗养殖投放危险期的度过
1.关于危险期
刚刚投放入池的泥鳅苗,由于在投放前大多经过捕捞、贮存、运输等过程,加之养殖环境改变,泥鳅会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在这个适应过程中,泥鳅比较容易出现疾病和死亡,若管理不善,甚至出现较大比例的死亡现象。由于这段时间相对于泥鳅的养殖过程来说是比较危险的时期,所以很多养殖户也就把它称为泥鳅养殖的“危险期”。 2.危险期的长短
危险期的长短由池塘的水温来决定。在春秋季节末期(水温在15~20尤),此期间放苗危险期一般要经过20~30天;在夏季等高温季节,由于水温较高,泥鳅发病、死亡都比较快,投苗后的危险期一般为12~15天。 3泥鳅苗危险期的管理工作
泥鳅入池初期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泥鳅养殖的成败,也直接影响着养殖效益,所以抓好这一时期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尽量减少泥鳅入池初期的死亡率,达到少出现死亡甚至不出现死亡的良好效果,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泥鳅苗 (1)药物预防泥鳅入池后24小时就要对泥鳅池进行消毒,一般用“益碘”或二氧化氯(漂白粉,有效氯含量5%)连用消毒2天,以后每隔5天,再消毒2天,直到危险期度过。这样,能有效地预防泥鳅的体表疾病。“益碘”的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0.2~0.5毫
升;二氧化氯的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1.5克。由于泥鳅在捕捉等过程中出现挤压,在运输中容易食入变质的脏水等,很容易引发肠炎。因此,泥鳅入池后的初次投料就要按每千克料添加2克“肠炎灵”进行预防,并且连续使用2~3天,以后每隔5天左右再投喂2天,直至危险期基本结束。
(2)投料及时按质按量给泥鳅投喂饲料是必须的,这有利于泥鳅快速恢复体力。关于投喂饲料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①选择合适的饲料。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其食性与鲤鱼比较相似。在选择饲料时,我们没有必要选择蛋白质含量很高的饲料来投喂泥鳅(有的养殖户使用蛋白质含量为40%以上的黄鳝、鳗鱼、大口鲶等饲料来投喂泥鳅),那样会导致养殖饲料成本偏高,影响养殖效益,但也不能选用蛋白质含量过低的饲料(比如使用猪饲料、鸡饲料等低蛋白含量饲料)来喂养泥鳅。泥鳅对饲料蛋白的要求通常在30%左右(个体较小的泥鳅苗可以使用蛋白含量在30%~35%的饲料;个体较大的可以使用蛋白质含量在26%~30%的饲料进行投喂即可)。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饲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硬颗粒饲料(由于其投放入水是沉底的,故也称“沉水饲料”),另一种是膨化饲料(由于其投放入水是漂浮在水面的,故也称“浮水饲料”或“浮性饲料”)。在养殖实践中,选用两种饲料来投喂泥鳅的养殖户都有,那么对于刚刚开始从事泥鳅养殖的养殖户,究竟应该选用哪种饲料来投喂泥鳅呢?如果单从价格来看,同一营养标准的两种饲料,由于膨化饲料的加工工序稍多,1吨膨化饲料的价格一般要比硬颗粒饲料贵1000元左右。部分养殖户为什么要放弃相对便宜的硬颗粒饲料而选择价格较高的膨化饲料呢?其主要原因有(www.cyone.com.cn/):首先是因为部分养殖者使用的池塘底质较软或有较多的淤泥,若使用硬颗粒饲料投喂,饲料容易掉入泥中,投喂的饲料浪费率比较高;还有部分新养殖户,因缺乏准确把握投料量的实践经验,投喂膨化饲料可以从水面看见泥鳅吃食,可以根据泥鳅的吃食情况来准确把握投料量。由此可见,投喂硬颗粒饲料的养殖户一般是池塘底质较硬且具有一定的养殖经验的养殖户。对于初养者和池塘底质较软的池塘,最好选用膨化饲料进行投喂。
对于刚刚投放入池的野生泥鳅,由于其具有沿塘底寻食的习惯,开食时也必须采用硬颗粒饲料进行投喂。待泥鳅入池养殖的危险期基本过去后,再采用在硬颗粒饲料中加入部分膨化饲料的方法,逐步驯化泥鳅到水面采食,直至完全投喂膨化饲料。对于从繁育场引进的人工繁殖苗,可以在购苗时从繁育场购买少量饲料,小苗运回后,先使用原来的饲料进行投喂,待其基本正常后再逐步过渡到投喂其他饲料。
选择饲料还应注意饲料颗粒的大小。若给泥鳅投喂颗粒过大的饲料,泥鳅不容易把饲料摄入口中,会影响投食的效果。若选择粒径很小的饲料,虽然无论泥鳅大小都可以采食,但小颗粒饲料下水后容易变成粉末,不利于泥鳅采食而造成浪费。因此,我们应根据泥鳅苗的大小,选择比较适宜的颗粒大小,以方便泥鳅的采食和尽可能避免浪费。
在水产养殖比较发达的地区,鱼饲料的品牌和种类都是很多的。对于初涉养殖的新手,我们不能只看价格选择饲料。由于饲料的品质好坏直接关系着泥鳅的生长,而饲料的品质又是很难通过肉眼来鉴别的,尤其对于一个养殖新手而言就显得更加困难。比较好的办法是直接选择比较知名的品牌,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养殖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对于一些养殖者反映比较好的饲料或一些经销商推荐的饲料,若条件允许,我们可以先少量购一点,用一个网箱或小池试喂一段时间,确认其效果后再批量购买。
泥鳅苗的挑选、运输和放苗时间
1.放苗时间的选择
放苗时间一般选择在当地水稻栽插后(或小麦收割后)至水稻收割前这段时间,因为这段时间的气温、水温都比较稳定,泥鳅在此时放苗死亡率最小。如果在春季过早放苗,由于水温不够稳定等原因,死亡率可能在40%~50%,此时放苗有比较大的风险。在国庆节以后也尽量不要放苗,此时水温比较低,泥鳅的食量较小,通过转运后的泥鳅很难有一个强壮的身体越冬。夏季高温天气放苗后,应尽可能地往池中注入井水或深层的河水、湖水,让养殖池中的水温控制在26~30=<:,泥鳅的成活率也比较高。放苗应尽量选择在晴天,阴雨天投放泥鳅苗,泥鳅入塘后容易生病,对泥鳅的成活率有一定的影响。 2.泥鳅苗的挑选及运输
目前绝大多数的泥鳅养殖户养殖的泥鳅苗都是收购的野生泥鳅。野生泥鳅的种类很多,不过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扁鳅(黄板鳅、大鱗副泥鳅都属于此),另一种是圆鳅(即分布最广的青鳅,学名叫做“真泥鳅”)。由于这些泥揪都普遍存在于我国的各大水系,因此在国内市场都有销售,且在国内绝大多数地区没有出现不同品种间的价格差异。但在出口泥鳅中,却只有扁鳅一个种类(目前还没有发现有青鳅出口的先例)。若养殖者养殖的泥鳅是供应内销市场,则无论养殖哪种泥鳅都可以,但如果是出口,则应该选择扁鳅来养殖。 由于一般泥鳅的快速生长期为体重20克之前,所以用于催肥养殖的泥鳅不宜选择个体太大的泥鳅作为苗种。在江苏綠榆,养殖户一般是选择个体在7~10克的野生泥鳅用于催肥养殖,这样规格的泥鳅经过5个月左右的养殖,每条能购长到20克左右,总体增重是1.0~1.5倍左右。若收购的泥鳅规格偏大,泥鳅的生长空间有限,就容易出现“光吃不长”的现象,会严重影响催肥养殖的经济效益。
在养殖规模较大、养殖户比较集中的地区,在每年投放鳅苗季节,都会有商贩从外地运送野生泥鳅苗到当地销售,养殖户只需选择中意的泥鳅苗投放即可。对于一些泥鳅养殖刚刚起步的地区,养殖户就只有自行收购泥鳅苗用于催肥养殖了。
用于人工催肥养殖的野生泥鳅,无论是笼捕或电捕,但是要求新鲜,对于捕捉者在家中存放三天以上的泥鳅最好不要收购。收购来的泥鳅应采用敞口容器(如塑料桶、铁皮箱等)进行装运,不能密闭以防止泥鳅出现缺氧。装运时加水量一般不低于泥鳅的重量(若气温超过30 目前全国各地已经有不少的泥鳅苗繁育场,若附近有人工繁殖的泥鳅苗供应,也可直接购买人工繁殖苗用于催肥养殖。人工繁殖苗的个体尚小,生长空间大,用于养殖的增重倍数高,养殖效益一般也比收购野生泥鳅养殖要高得多。 3.放苗数量的确定 以江苏养殖户利用的条重7~10克的野生泥鳅苗(每千克100~150条)为例,放养的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1.5~2.0千克(折合每亩池塘约放养1000~1300千克);如果是放养规格较小的人工繁殖苗,则每亩水面的放养量大约为12万尾,这样当长到尾重为20克左右时,亩产泥鳅为2吨左右(全程成活率按80%计)。确定了基本的投苗尾数后,我们就能比较准确地计算投苗重量了:假如我们投放的是体重为1.5克左右(体长6厘米左右)的小苗,则1亩水面应该投入的鳅苗重量为120000尾X1.5克/尾=180000克=180千克。 事实上,放养密度与水源是否充足密切相关。按照上面的.养殖密度(亩产商品泥鳅2吨左右),则在养殖的中、后期由于泥鳅大量摄食饵料,排出的粪便及残余饵料对水质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为了保持泥鳅养殖池塘的水质良好,江苏养殖户一般每天会换掉大约10厘米深度的池水(一个2亩面积的池塘,高峰期的日换水量大约为130立方米)。平原地区的地下水非常丰富,要达到这样的换水量也比较容易,对于山区、丘陵地区,在确定泥鳅放养密度时,一定要对水源有比较充足的考虑。如果水源条件很好,在具备相应养殖经验的基础上,放养密度还可以适当增大;如果水源不是很好,放养密度就应该适当地降低。 开展池塘围网养殖泥鳅,一般都是在较高密度下进行,实际上这也有出于对减少饲料浪费方面的考虑。一般泥鳅养殖户投喂泥鳅饲料,大多都是采用全池遍撒的方式,如果密度过低,投入池中的饲料很难及时被泥鳅吃到,饲料经水浸泡变成粉末混入泥土中,会增大饲料的浪费率。养殖户的实践经验证明:按照亩产泥鳅2吨左右来把握泥鳅苗的投放密度是比较可行的。
池塘养殖泥鳅技术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