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 用法
有收入的报废
固定资产报废是指从资产组合中移除某项资产和部分资产。复杂固定资产(或部分复杂固定资产)的移除是从帐面上将其作为资产报废过帐。在资产会计中,您可一步同时过帐资产出售和因此产生的收入。同时可确定是与应收帐款会计集成过帐还是过帐至清算科目。 基于组织考虑或导致报废的业务事务,您可区分下列报废类型: 资产已售出,且产生收入。和客户过帐销售。 资产已售出,且产生收入。按清算科目过帐销售。 一项资产必须废弃,且没有收入。
资产报废可以指整个固定资产(完全报废),也可以指部分固定资产(部分报废)。在这两种情况下,系统都会使用您输入的资产报废日期自动为每个折旧范围确定注销金额。通过输入下面其中一个要素,您可以开始进行固定资产的部分报废: 购置金额和报废生产成本 百分比 数量
根据资产起用日和期间控制,系统自动确定报废的参考期间。系统还在参考期间(报废)之前,自动计算适用于正进行报废的部分固定资产的所有折旧(值调整)。系统在报废事务发生时自动报废此折旧。此过程确保报废的帐面值百分比与报废的购置和生产成本百分比相同。您必须始终指定一个事务类型以区分上一年和本年的购置。
前提
在下面步骤中,假定已使用事务 AS01(按照主数据维护 中的描述)创建了资产主记录,并且收到购置过帐。
步骤
1. 选择以下导航选项之一访问该事务:
选项一:SAP 图形用户界面 (SAP GUI) SAP ECC 菜单 会计核算 财务会计 固定资产 过帐 报废 有收入的报废 有客户 事务代码 F-92 选项二:通过业务角色的 SAP NetWeaver 业务客户端 (SAP NWBC) 业务角色 业务角色菜单 SAP_BPR_ASSET-S(资产会计) 资产会计 记帐 销售部门用户处的资产报废 2. 在 销售部门用户处的资产报废:抬头数据 屏幕中,进行以下输入:
字段名称 描述 过帐代码 客户 收入(销售价格) 过帐代码 收入清算科目 用户操作和值 <凭证日期> DR 1000 <任何参考> 01 <客户编号> 注释 例如:当天 如,100 如, 凭证日期 凭证类型 公司代码 参照 记帐码 科目 回车 <金额> <激活> 50 <收入科目> 金额 计算税额 记帐码 科目 回车 金额 税码 资产收回 收入(销售价格) <金额> <国内税码> <激活> 回车 <资产编号> 260 或 210 如,100 例如:X0 210 = 有收入的报废 260 = 有收入的本年购置的报废 资产 事务类型 资产价值日 完全报废 记帐金额 报废日期 在部分报废的情况下,被报废 APC 的金额 <起息日> <金额> 例如:当天 例如:200 百分比 在部分报废的情况下,被报废 APC 的金额 数量 被报废(集中管理)资产的数量(含部分报废) 3. 过帐凭证。
结果
已记录指定资产的部分报废。系统自动计算实现的收益或损失,并过帐到在定制中定义的科目。如果资产报废是完全报废,则在过帐时自动在资产主记录中设置报废日期。
4.3.4 用法
资产出售(无客户)
在此步骤中,可登记资产出售(无客户)。
步骤
1. 选择以下导航选项之一访问该事务:
选项一:SAP 图形用户界面 (SAP GUI) SAP ECC 菜单 会计核算 财务会计 固定资产 过帐 报废 有收入的报废 无客户的资产销售 事务代码 ABAON 选项二:通过业务角色的 SAP NetWeaver 业务客户端 (SAP NWBC) 业务角色 业务角色菜单 SAP_BPR_ASSET-S(资产会计) 资产会计 记帐 无客户的资产销售 2. 在 输入资产业务:无客户的资产销售屏幕上,进行以下输入:
字段名称 描述 报废日期 收入(销售价格) 作为收入的折旧范围中的帐面净值 选择 部分报废(标签页) 用户操作和值 <资产编号> <凭证日期> <过帐日期> <起息日> <收入> 注释 例如:当天 例如:当天 例如:当天 例如:50 资产 凭证日期 过账日期 资产价值日 手工收入 来自NBV的收入 记帐金额 在部分报废的情况下,被报废 APC 的金额 <已过帐的金额> 例如:200 百分比 在部分报废的情况下,被报废 APC 的金额 数量 在部分报废情况下,被报废资产的数量(集中管理) 来自当前年度购置 激活 3. 选择屏幕上方的保存过帐凭证。
结果
已记录指定资产的部分报废。系统自动计算实现的收益或损失,并过帐到在定制中定义的科目。如果资产报废是完全报废,则在过帐时自动在资产主记录中设置报废日期。
4.3.5 用法
因废弃而报废
无收入的报废 涉及从公司固定资产移除没有为资产实现收入的复杂固定资产(例如:在废弃的情况
下)。报废没有收入的资产时,系统会生成相当于报废帐面净值的无收入资产报废损失,而不生成收入和收益/损失过帐。
步骤
1. 选择以下导航选项之一访问该事务:
选项一:SAP 图形用户界面 (SAP G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