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艺术解说词 第一集 笔墨春秋
公元 1125年,是中国北宋王朝的末年。这个存在了 160 多年的王朝在北方游牧 民族的强大攻势下,此时已经完全失去了抵御的能力,走到了它的尽头。
也就在这一年,宣和御用画家张择端画完了他的《清明上河图》。当承送内 廷的宦官带着张择端历数年之久完成的画作, 带着画家获幸的希望, 小心翼翼地 穿过皇宫的曲径深巷, 走向这个王朝最具权势的人——宋徽宗的时候, 他们并不 知道,此时,昔日领骚画坛的皇帝已全然无心于此了。
画家在画中对王朝繁庶景象的极力描绘似乎已成为了一种讽刺。 面对金兵南 下之势, 大宋王朝的败象已成定局, 快活了二十五年的宋徽宗, 此时正忙着禅让 退位,想用逃避的方式来摆脱他的的责任。
但是,画家不会了解到皇帝此时的心情, 他依然按照宣和画院的习惯创作出 极尽精致的作品, 并企图这样的精致能够带来天子的认可与赏赐。 结果是张择端 没有料到的,这样的杰作并没有获得相应回报。 他甚至还没来及名列《宣和画谱》, 王朝的倒塌便让他消失在了历史的记忆中。
张择端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多少记载, 是否影响到《清明上河图》 的艺术价值 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宋代以后, 《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民俗画精致描写的 高峰代表,一直受到后人反复赞誉。甚至张择端也因此而与《春江花月夜》的作 者张若虚相媲美,孤篇横绝竟成绝唱。 《清明上河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全 长 527.8 厘米,宽 25 厘米。全卷以全景式的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现出北 宋都城汴河沿岸及东角门里市区清明盛世的风貌。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像彩虹般横跨汴河两岸的“虹桥”, 桥上熙熙攘攘, 车水 马龙,鼎沸一片。骑马的、坐轿的、挑担的、摆摊的各色人等,互不相让、吆喝 争道,充满了戏剧性情节和引人入胜的细节。
画家既善于用白描手法表现生活的丰富与广阔, 又能熟练地运用纵横捭阖的 技巧展示生活的洪流,使整幅画卷有铺垫、有起伏、有转折,比较忠实地记录了 当时社会生活的景况。
全画共有各类人物 800 多个,牲畜 94头,树木 170 多棵,将汴京郊外的菜 园风光、汴河上的交通运输、街头巷尾的买卖状况、沿街房屋的建筑特征、船夫 们的紧张劳动、士大夫们的悠闲自得有条有理而又真实自然地组织在这一宏伟的 艺术整体之中。 艺术地再现了宋代城市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不但是一幅杰出 的绘画艺术作品,而且具有高度的历史文献价值。
或许,这个结果是宋徽宗始料不及的, 他不会想到他对绘画的审美偏好会为 后世留下研究北宋历史的科学材料。 同时, 他更不会想到, 他对艺术的偏好会为 他的赵宋王朝带来亡国之祸!
这位风流皇帝在位期间, 将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书画文艺活动上, 赵希鹄 的《洞天清录》记载:“徽宗御府所储书画,其前必有御笔金书小楷标题”,而 徽宗御府所藏绘画全部收入了《宣和画谱》。画谱共记载了二百三十一位画家, 六千三百九十六幅作品。这是何等庞大的数字。如若赵希鹄所言真实,那么,宋 徽宗在位期间几乎每一天就要题上一幅,这可是一件十分浩繁的工作。
此外,名见史载的宋徽宗本人的绘画作品就有数百幅之多, 且皆为精磨细写 的工笔巨制,如现藏故宫博物院的《芙蓉锦鸡图》。画中微微下垂的芙蓉枝头, 一只五彩锦鸡, 正扭首顾望花丛中的双蝶。 画面造型优美, 色调秀雅、线条工细、 渲染精微, 刻画得精致而不呆板, 实现了工笔画中难以企及的形神兼备、 富于逸
韵的境界。
宋徽宗一生创作了数百幅绘画精品, 其用时用功是相当惊人的。 当然,作为 皇帝他可能会让御用画家为之代笔, 但仅就这些作品的赏析把玩而言, 说宋徽宗 “耽于艺事”当为不过。 也正是因为皇帝这样的全心投入, 徽宗治下的宣和画院 才成为中国历史上皇家画院最为昌盛的时期, 大量描绘精严的作品问世, 大批画 家如许道宁、李唐、苏汉臣、张择端等亦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一道难得 的亮丽风景, 他们成为宋代以前中国数千年绘画的集大成者, 共同造就了中国历 史上最为尽善尽美的绘画作品。 而此后,中国画则迎来了元明清抒情文人画的创 作高峰时代。
宋徽宗虽然为中国历史造就了这样尽善尽美的艺术, 但他为此付出的代价非 常惨痛 ! 公元 1125 年,他匆匆退位。不到两年的时间,他的大宋王朝就在金人 南下的铁蹄下覆灭! 而他和他的儿子宋钦宗一起为金人虏获, 史称“靖康之变”。 此后,这位醉心绘画的风流皇帝被囚禁于北国边疆小镇五国城, 就是今天的黑龙 江省的依兰县, 五十四岁时凄惨病死于他乡异域。 死前, 这位天才的艺术家皇帝 写过一首怀念故国与往昔岁月的词, “天遥地远, 万水千山, 知他故宫何处?怎 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令人浮想与他命运相似的另一位诗人皇帝李煜的名 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宋徽宗怎么也不会想到数百年后, 他的一位子孙也能因画而名留史册, 并且 以一种全新的画面趣味改变了他所追求的精致刻画的风格。这个人就是赵孟頫。 作为宋代宗室嫡系后代, 他仕元而得重用,历任翰林学士承旨、 集贤殿侍读学士, 可谓极尽人臣风光。 但是,显赫的地位并没有为赵孟頫带来无限的荣耀。 因为在 崇尚礼义忠节的中国, 他以赵宋皇裔的身份入仕元朝, 是被视为道德污点的。 所 以他在矛盾苦闷之中常流露出归隐之志, 并在这种欲仕欲隐的矛盾心态走完了一 生。
赵孟頫的内心苦闷, 对于他的生活而言是一种悲剧, 但对他的艺术却是一种 心灵的养分。他将这种情绪宣泄于画卷之上,成就了他独具价值的绘画成就。
赵孟頫在绘画上主张“古意”和“书画同法”, 他反对宋代画院那种“傅色 浓艳,用笔纤细”的风格, 认为其“虽工无益”, 只有简率、 高雅之笔才是佳作。 他力主书画用笔同法, 借助书法用笔而丰富绘画的表现方法, 从而与宋画精致的 描绘风格拉开了距离。正如他在《秀林竹石图》中所题“石如飞白木如榴,写竹 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赵孟頫一生作品甚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水村图》。这是一幅纯粹的水 墨画,描写了江南山村水乡的平远小景。沙丘低峦,疏树荒村,渔舟出没,远山 近物均在烟雨之中。 明代大画家董其昌曾这样评述说“此卷为子昂 (孟頫) 得意 之笔,以其萧散荒率, 脱尽董、巨窠臼”。 意思是说,赵孟頫此画的技巧和风格, 已超越了五代时期山水画大师董源、 巨然的传统规范。 正是这样一幅淡雅的水墨 作品使宋代绘画精致的描绘传统成为了过去,代表着元代初期山水画的新面貌。 如果我们将目光聚集于画面的细部, 我们会发现画中的线条已改变了过去常用的 均匀流畅的线条, 变化的如同书法一般的丰富。 毛笔与纸面接触的痕迹是如此疏 松而轻盈,恰如中国文人淡雅的心绪,如歌如梦。
或许,正是那种身处异族统治下欲罢不能的情绪, 正代表了整个元代文人的 内心情绪,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精神的自由, 转而将这种情感倾泄于画面 之中,造就了文人画以笔墨抒情的审美格调,与宋画的精微拉开了距离。
就在赵孟頫将中国画带到心灵的角落,借助书法用笔“提、按、顿、挫”的
微妙感受发展中国画独特的抒情趣味不久, 远在西方的画家们则将眼光投向客观 世界,试图用科学的方法描绘外在空间。
几乎与赵孟頫同时代的,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一个代表性画家乔托, 此 时在他
的宗教题材的绘画创作中, 一反中世纪旧艺术的公式化象征手法, 运用初 步的写实技巧, 通过“面向自然”革新传统的宗教故事人物和场面, 创造了具有 现实生活情趣的画面, 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反封建思想, 从而开启了文艺复兴艺术 的现实主义道路。
从此,东西方绘画在两个方向上的分歧越来越明显。 西方人更在意客观自然 的描绘,而中国人更注重意象的抒情。
对中国人而言, 外部世界只有借助内部心灵, 才能够获得表现的方式, 正所 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思是说,画家用眼睛观察自然,但却要依靠心灵 的感受来获得画面的表现形式。 在这一点上, 赵孟頫强调线条, 依靠书法用笔的 方式丰富出的水墨画,无疑是讨人喜欢的。
跟随他步伐的人,后世不胜枚举。其中最著名的要属黄公望、倪瓒、王蒙和 吴镇,他们四人被称为“元四家”, 代表着文人画巅峰时代的最高成就。 而他们 的代表作中,《富春山居图》最为后人看重。
《富春山居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镇馆之宝”。但这件“镇馆之 宝” 其实只是《富春山居图》的前半卷,后半卷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那么这 卷名画为何会分作两段,又分处异地呢?这个故事说来话长。
大约在公元 1348 年,黄公望开始创作的《富春山居图》,是他在多年生活 积累的基础上用三年的时间完成的。 作品以长卷的形式, 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秀 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 变幻无穷。 画家以清润的笔墨、 简远的意境, 把浩渺连绵的富春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 达到 了“山川浑厚, 草木华滋”的境界。 这卷画在此后的数百年间流传有绪, 历尽沧 桑。
明万历年间, 《富春山居图》转手被宜兴的吴之矩所藏,后来吴之矩又传给 儿子吴问卿,吴问卿爱此画若宝, 不仅特意在家中建“富春轩”藏之, 临终之际, 他竟想仿唐太宗以《兰亭序》殉葬之例,嘱人将画投入火中,焚以为殉。幸亏他 的侄子吴子文眼明手快,偷偷用另一卷画把《富春山居图》从火中抢换了出来。 但画的前段已烧去寸许,从此分为长短两段。
画的后段,也就是长段从吴家流散后, 历多人收藏, 约于乾隆十一年流入清 宫。可有意思的是,号称风雅的乾隆皇帝此前已经得到了一幅《富春山居图》的 赝品,他非但不识宝,反而弄假成真,对假《富春山居图》大加赏赞,又是题跋 又是钤印,爱不释手。竟然让真的《富春山居图》遭到了冷遇。但也幸而如此, 这幅真迹才得以“全壁”,至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的前段后来被人们称为“剩山图”,几经辗转后被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为什么这件作品会被如此看重?因为它产生于中国文人画最为巅峰的时代, 是这一时期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 它将书法笔意融会于五代时期著名画家董源创 造的“披麻皴”法之中, 将画面中线条的抒情性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流动着音 乐一般的旋律,干涩、疏松而静谧,影响了明清两季文人画的创作。董其昌曾评 价说“寄乐于画,自黄公望,始开此门庭耳”。就是说,将个人情感的抒发作为 绘画的主要目的,从黄公望开始了。而这种新的绘画理想缔造了一个新的时代 ——文人画时代,从而完成了由宋画精微描绘到文人画抒情写意的画风转变。
元四家中的吴镇,靠教书度日,清苦一生,但不与世苟合。他最爱在山水
之间点缀上轻舟钓者, 这并非渔民的真实写照, 而是遨游江湖不受世俗羁绊的士 大夫生活理想的寄托,表现的是自由自在的隐者情怀。
“元四家”中的倪瓒, 出身富贵, 但在社会动荡中散尽家财遁入江湖, 性情 “天真幽淡”,他的画绝少着色,也不画人,甚至时常不用印章,枯笔淡墨,抒 写着文人失意和悲哀的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