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危急值 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
理,称之为危急值。
2.灵敏度 某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 3.特异性 某检验项目确认无某种疾病的能力。 4.参考值 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5.参考范围 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实验诊断
第一节 血液的一般检查
一 红细胞检测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人群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新生儿 120~160g/L 110~150g/L 170~200g/L 参考值 血红蛋白 红细胞数 (4.0~5.5) ×1012/L (3.5~5.0) ×1012/L (6.0~7.0) ×1012/L 国内划分贫血严重程度的血红蛋白标准
Hb<30g/L:极重度 30~60g/L:重度 60~90g/L:中度 >90g/L:轻度 红细胞形态改变 小细胞低色素性RBC 缺铁性贫血 巨细胞高色素性RBC 巨幼细胞贫血 大细胞嗜多色性RBC 溶血性贫血
球形RBC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椭圆形RBC 巨幼细胞贫血
口形RBC 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DIC 靶形RBC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镰形RBC 镰形细胞性贫血 泪滴形RBC 骨髓纤维化 棘形RBC 棘细胞增多症 裂细胞 微血管病性溶血 缗钱形RBC 多发性骨髓瘤 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 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蛋白聚集或沉淀而成的蓝色颗
粒。对见于铅中毒。
染色质小体 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0.5~1μm,一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
物质。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卡波特环 红细胞内的环形或8字形红色丝状物,为有核红细胞失核后核膜的遗迹。常含
于嗜多色性红细胞中,见于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比容测定(Hct)
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抗凝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
Hct增加: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使红
细胞相对增多。在纠正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时,常需检测Hct作为治疗参考。另外在真红、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及慢性心肺疾患时,Hct常可达60%以上。
Hct减低:见于各类贫血。
1
红细胞平均值参数
1、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以fl为单位。参考值:80-94fl。 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量,以pg(皮克)为单位。参考值:27~34 pg。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以g/L表示。参考值:320~360 g/L 。
类型 MCV(fl) MCH(pg) MCHC(%) 病因
大细胞性贫血 >100 >32 31~35 MA等
正常细胞性贫血 80~94 26~32 31~35 AA,急性失血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 <80 <26 <30 IDA,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贫血 <80 <26 31~35 慢性感染、炎症、尿毒症等
4.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测定(RDW):反映所测标本中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程度,常用变异系数CV表示,即RDW-CV。参考值RDW<14%。 RDW的临床意义
①用于缺铁性贫血和轻型地中海贫血的鉴别诊断 ②用于IDA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
③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MCV RDW 增高 正常 正常 增高 减低 正常 增高 贫血类型 大细胞均一性贫血 大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 正常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常见疾病 慢性AA MDS、巨幼贫 慢性病性贫血、失血性贫血 AA 轻型地中海贫血 IDA 增高 正常 网织红细胞的检测
【定义】 网织红细胞是指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之间的
过渡型细胞。由于胞浆内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体、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液进行活体染色,嗜碱性物质即被染成浅蓝或深蓝色。
【临床意义】
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 2.观察贫血疗效
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 临床意义: RPI>3,提示为溶血性贫血或急性失血性贫血
RPI<2,提示骨髓增生低下或红细胞系成熟障碍所致的贫血。 红细胞沉降率(ESR)
【定义】简称血沉,是指离体抗凝血静置后,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沉降的速度。 【影响因素】 1. 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 2. 红细胞数量和形状
2
[临床意义] 血沉较为常用但缺乏特异性,对判断机体有无感染、组织损伤、坏死或某些疾
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等)有无活动进展、恶化及肿瘤浸润等有一定价值。血沉测定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白细胞的检测
白细胞计数: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1.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增多: (1)生理性增多
(2)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 ①反应性增多
急性感染或炎症、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恶性肿瘤 ②异常增生性增多
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 中性粒细胞减少:
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其他
核左移 外周血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
常见于感染,尤其是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核右移 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 临床意义: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等。 中性粒细胞常见的形态异常 ①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
细胞大小不均 中毒颗粒 空泡形成 核变性 ②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③棒状小体(Auer小体)
细胞之中出现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一条或数条,见于急性白血病,尤其是颗粒增多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粒细胞或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可见1条细长的棒状小体,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2.嗜酸性粒细胞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传染病、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急性传染病的极期。 3.嗜碱性粒细胞
(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主要见于CML、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
(1) 淋巴细胞增多:感染性疾病 肿瘤性疾病 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移植排斥反应 (2)淋巴细胞减少: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 异型淋巴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是机体受病毒感染后,由正常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转化而成的一种病理细胞。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