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篆刻欣赏
1.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今安庆)人。
他青少年时勤奋好学,因家贫,又住在僻乡,见闻有限。后在友人、师长的指导下,如饥似渴地把全心倾注于琳琅满目的碑拓之中,花了五年时间,临摹过几百本碑帖,学成了篆书;又花了三年时间,把隶书学到手终于成为清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他在书法上的苦心钻研,悟出了\求规之所以为圆,与方之所以为矩者\的妙理,并运用到篆刻艺术上,创造了\圆劲\的一派,后人称为\邓派\,这在篆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他还吸取罗聘\刚健婀娜\的画梅理论,灌注于自己的篆刻创作之中。\婀娜\是一种阴柔的美,如果片面地追求婀娜,容易变成纤弱;\刚健\是一种阳刚之美,把\刚\与\柔\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达到完美的境界。
邓石如的朱文印,如\燕翼堂\线条婉转,夸张屈曲,又很刚健;白文印也流动圆转,独创一格。他的篆刻艺术成就,在我国篆刻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印从书出,书从印入\,把篆刻与书法紧密联系起来。著有《完白山人印谱》。
春涯
.
.
笔歌墨舞
家在四灵山水间
我书意造本无法
.
.
意与古会
2.文彭
文彭(1498--1573)明代篆刻家。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他饱读诗书。能书画,精研文字学。他的父亲文征明是著名的艺术家,也能篆印,在家庭的熏陶下,他曾自己在象牙的印材上篆刻,但刻不动,只好又请刻工刻。后来,他得到四筐青田冻石,始自己篆刻。
文彭刻的印在当时流传很多,但没有辑成印谱。后世所流传的,伪作极多。历来论者认为文彭的篆刻雅正秀润,风格遒劲。他的篆刻创作在当时有两个明显的作用:一、矫正了过去那种纤弱好奇、有悖篆法、气格低劣的恶习,使篆刻走上了雅正的道路;二、诱发许多文人投身到篆刻艺术中,产生了我国篆刻艺术的第一个流派--吴门派,他成为篆刻艺术流派的始祖。
君子安贫 达人知命
乐琴书以消愁
.
.
倚南窗以寄傲
忘己事之己拙
笑古人之本工
3.吴 昌 硕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我国近代金石、书、画大师。
他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钱松、赵之谦等人的影响。31岁以后,移居苏州,来往于江浙之间,阅历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成为一代宗师。
他在篆刻上的成就,对我国篆刻艺术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他把诗、书、画、印熔为一炉,开辟篆刻艺术的新境界。他的成就主要来源于艺术的修养和思想,具体表现在:
.
.
诗熔于印。他写诗喜欢用\硬语迸向\,刻印间用\钝刀硬入\。他写诗,把西湖的\南北高峰作印看\,将诗与印熔在一起。他刻的\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一印,是唐周朴题安吉董岭水诗的起句;下面接句是\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他很欣赏这首诗,认为这十个字\笔力著墨处在无字处,每用此印,辄陟遐想\。这印特刻起句,意在\无字处\,颇为含蓄,真所谓\印中有诗\。
画熔于印。他的画起大落,善于留白,或对角欹斜,气象峥嵘,构图块面感极强。
书熔于印。他的篆书个性极强,印中的字饶有笔意,刀融于笔。所以他的篆刻常常表现出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这个\丑\主要在\残破\上),古而今(象古印又是新的),变而正(变化多又是合于正规的)的特点。
吴昌硕的篆刻,今天学习的人很多。日本篆刻家河井荃庐从1898年开始就向吴昌硕请教,并向日本篆刻界介绍,产生极大的影响。吴昌硕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
千寻竹斋
鲜鲜霜中菊
千寻竹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