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心理学)-试卷16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心理学)-试卷16

(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

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编写者是( )。 A.陈志伟 B.房东岳 C.潘菽 D.廖世承 √

解析:解析: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2.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12~18岁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 A.自主性 B.主动性 C.自我同一性 √ D.勤奋感

解析:解析: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12~18岁阶段的冲突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本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为培养自我同一性。 3.下列关于学习的实质表述正确的是( )。 A.学习的结果仅表现为个体行为的变化 B.广义的学习,专指人的学习

C.学习是在意识水平上进行的,不存在无意识水平的学习 D.学习是一种适应性活动 √

解析:解析:学习的内涵主要包括:(1)学习实质上是一种适应性活动;(2)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4)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5)学习的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6)学习引起的是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因此,本题答案为D。 4.桑代克后期把练习律看成效果律的附律的原因是( )。 A.练习只能为奖励提供机会

B.光有练习而无奖励不能导致学习的进步 √ C.多练习产生疲劳

D.缺乏正确指导的练习易形成错误习惯

解析:解析:桑代克后期把练习律看成效果律的附律是因为光有练习而无奖励不能导致学习的进步。 5.某生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子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于是后来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似行为。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该生曾受到( )。 A.正强化 B.负强化 √ C.惩罚 D.塑造

解析:解析:负强化是指撤销厌恶刺激使行为发生频率增加的一种手段。对学生来说,被点名回答问题是一种厌恶刺激,往教室后面坐是一种行为结果。教师不再提问即为撤销厌恶刺激,增加了学生往后面坐这种行为发生的频率。因此,学生受到了负强化。

6.我们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不仅可以鼓励优秀学生也可以鼓励一般学生,是因为一般学生受到了( )。 A.直接奖励 B.直接强化 C.替代性强化 √ D.替代性惩罚

解析:解析: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如奖励与惩罚便是学习中常用的两种强化形式: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替代性惩罚是观察者由于

看到别人某一行为受到惩罚,而减少自己同样行为的倾向,即观察到的消极后果具有减弱人们以相同或相关的方式去行事的倾向。题干描述的是替代性强化。

7.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这是( )的观点。 A.托尔曼的符号学习论 B.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 √ C.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论 D.巴班斯基的最优化学习理论

解析: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8.婴幼儿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学会区分“你、我、他”。根据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实质是( )。

A.符号表征学习 B.概念学习 √ C.命题学习 D.接受学习

解析:解析:能正确使用三个人称代词,说明儿童能对三个代词所指称的事物正确归类,即儿童以概念形式掌握了“你、我、他”,属于奥苏伯尔的概念学习。

9.( )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A.建构主义 √ B.认知一结构 C.信息加工 D.尝试一错误

解析:解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10.有意义学习的特征不包括( )。 A.参与性 B.自发性 C.渗透性 D.排他性 √

解析:解析:有意义学习具有四个特征: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学习具有渗透性: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

11.力求本学期考得好,力求拿到本学期的奖学金,属于( )。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 C.高端的动机 D.低端的动机

解析:解析: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例如,学生的求知欲、成功的愿望、对某门学科的浓厚兴趣,以及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教学内容的新颖等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这类动机作用的效果比较明显。但稳定性比较差,容易受到环境或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

12.一名中学生在学习植物生长时,以时间为轴,将植物由种子到成熟这一过程全部展现出来,制作一幅植物生长一览图。这属于学习认知策略中的( )。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 D.监控策略

解析:解析: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常见的组织策略主要有:(1)列提纲;(2)利用图形:①系统结构图②流程图③模式图或模型图④网络关系图;(3)利用表格:①一览表②双向图;(4)概括和归纳。 13.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 )。 A.顺向正迁移 B.顺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 D.逆向负迁移

解析:解析: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一般是在学习初等数学之后才学习高等数学,因此是逆向迁移。正向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是逆向正迁移。 14.学生已经有“四边形”的概念,现在要学习“平行四边形”。这是一种( )。 A.派生类属学习 √ B.相关类属学习 C.借鉴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解析:解析:下位学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派生类属学习,即新学习的知识仅仅是学习者已有概念或命题的一个例证或是一种派生物:一种是相关类属学习,当新内容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的已有的命题,并使其精确化时,表现出来的就是相关类属学习。新知识与原有观念既无上位,也无下位的特殊联系,这种学习便是并列结合学习。“平行四边形”属于“四边形”,学生已经有“四边形”的概念,现在要学习“平行四边形”是一种派生类属学习。

15.在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个体在了解一些基本的操作机制后,试图尝试做出某种行为的阶段是( )。 A.操作熟练 B.操作定向 C.操作模仿 √ D.操作整合

解析:解析:在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个体在了解一些基本的操作机制后,试图尝试做出某种行为的阶段是操作模仿。

16.当一个人用画图表、路线图等具体形式表征问题时,表明他处于解决问题的( )。 A.发现问题阶段 B.理解问题阶段 √ C.提出假设阶段 D.验证假设阶段

解析:解析: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17.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 A.0~5岁 B.6~8岁 √ C.8~10岁 D.10~12岁

解析:解析: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阶段水平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种,其中,6~8岁这一阶段称作“他律期”。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而不会考虑行为的动机。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 18.巍巍性格内向,在班内几乎没有朋友,为此,他很苦恼,却不知道该怎样做。教师针对巍巍的情况进行了几次心理辅导。这属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 )。 A.学习心理辅导 B.生涯发展指导 C.人际关系指导 √ D.智力训练

解析:解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学习心理辅导、智力训练、人际关系指导、情感教育、性格教育等。人际关系指导是针对学生在与其他个体或群体交往过程中的深度、亲密度、融洽性和协调性等方面进行的指导。因此,题干表述属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际关系指导。

19.一名小学生上课不敢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当他一旦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老师就给予表扬、鼓励,渐渐地他养成了勇于举手回答问题的行为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采取了( )。 A.示范法 B.行为塑造法 C.惩罚法 D.强化法 √

解析:解析:强化法又称“操作条件疗法”,是应用强化手段增进某些适应行为,以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方法。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材料中教师的行为属于强化方法。

20.根据富勒等人提出的教师成长阶段论,处于“关注情境阶段”的教师主要关注的问题是( )。①学生喜欢我吗?②备课是否充分?③怎样上好每堂课?④如何安排教学时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 D.①③④

解析:解析:处于关注情境阶段的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以及班级大小、时间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如“备课是否充分”“怎样上好每堂课”“如何安排教学时间”等。

二、 多项选择题(总题数:2,分数:4.00)

21.关于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动机和作业效率之间的关系呈线性关系 √

B.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达到最佳水平 C.学习动机的强度越高,说明学习积极性越高,学习效率越好 √ D.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

解析:解析: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此外,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 22.下列属于学习迁移的现代理论的有( )。 A.结构匹配理论 √ B.产生式理论 √ C.关系理论 D.情境性理论 √

解析:解析:关系转化说是学习迁移的早期理论。

三、 判断题(总题数:2,分数:4.00)

23.孩子哭闹要买玩具,母亲不予理睬,符合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消退规律。 ( ) A.正确 B.错误 √

解析:解析:消退是说已经被强化过的反应,因为之后没有强化物伴随,这个反应会减少。而母亲不理睬,没有给他玩具,是去掉了好的刺激,属于惩罚,目的是减少孩子哭闹行为。 24.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 ) A.正确 √ B.错误

解析:解析:心理定势指心理上的“定向趋势”,它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对以后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起正向的或反向的推动作用。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四、 案例分析题(总题数:1,分数:2.00)

25.小刚是某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对自己的自信心不强。马上面临高考,当家长问他考什么学校和专业时,他总是躲躲闪闪,支支吾吾,说不清楚。由于他没有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没有明确的理想和目标,总是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想法。实际上。他内心感到很茫然,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以及未来在社会上承担什么角色。 (1)请根据“自我同一性”原理,解释小刚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请结合案例背景,指出教师应如何帮助他走出困境。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学生在青年期处在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冲突,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发展障碍者会产生生活无目的、无方向感,时而感到彷徨迷失等问题。材料中,小刚在这一时期发展出现障碍,发生了自我同一性混乱,导致他内心感到很茫然,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以及未来在社会上担任什么角色。 (2)在这一时期,教师要帮助学生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应把小刚看成独立的发展中的人看待,而不应该将其看作一个孩子而什么都给出指令。应该进行诱导性的启发,了解其兴趣爱好,从而发展其特长并明确目标。 其次,尊重小刚的想法,在其他同伴或其他有关的人面前给予小刚鼓励,提升其自我效能感。 再次,制定学习计划,确立学习目标,让小刚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目标,进一步确立他的理想。 最后,对小刚进行持续观察,在其改进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给出适当的指导与帮助,或是进行计划调整。在完成计划后做好反思总结,以进行下一计划,直到小刚逐渐走出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困境。) 解析: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心理学)-试卷16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心理学)-试卷16(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编写者是()。A.陈志伟B.房东岳C.潘菽D.廖世承√解析:解析: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rbrh6mxbi2p7v43zg0p6rgfk15sw100har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