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言感受的灵敏性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传授知识的工具。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应该培养起自己对语言的敏感,才有利于遗词用字。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时代在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时代需要奋蹄长嘶、飞奔疾驰的“千里马”,而这些“千里马”需要教师来培养,教师的任务是光荣而艰巨的;每个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要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严,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来培养自己的孩子。
我看过一部灵敏度很高的天平,人们放一张纸片上去,天平可以精确地称出纸片的重量。如果把纸片拿回来,写上一个字,再放上去称,在原来砝码不变的条件下,放置纸片一头的称盘会稍微低了下去。换句话说,这种天平的灵敏度连一个字的重量它都能反映出来。
参观的时候,我心里想: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对于词语感应的灵敏度,也应赛似或者超过这个天平才好!
每一个行业的行尊里手,他们的内行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大致是他们对于从事的行业具有极其丰富的知识,能够应付各种复杂的状况,他们既掌握工作领域内事物的一般性,又掌握其特殊性。还有,就是对业务范围内大量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这儿光谈“敏感”这一件吧!
高明的机器师傅,能够在机器隆隆的运转声中,以细微的异
样音响,马上觉察机器出了毛病,立刻加以修理。而在修理当中,他们又能够从细微的异样中,看出毛病究竟出在哪一个零件上。换句话说,内行的机器师傅之所以卓越,条件之一,就是对于机器情形和它的运转声音的敏感。
高明的茶叶师傅,呷一口混合茶,能够马上分辨出这是哪几种茶叶混合冲出来的,例如,他们会说“龙井、毛尖、普洱的混合茶。”如果是单一种类的茶,他们又能够立刻鉴定这种茶属于哪一级。有些出色的茶叶师傅,就是专凭他们味觉异常灵敏的舌头来干这一行行当。
高明的音乐家,能够从他们指挥的乐队的演奏当中,听出某一个乐手偶尔的差错。一句话,他们对于乐音的感觉是灵敏过人的。
这里不过是举出几个例子,可以说,各行各业的行尊里手,区别于他人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对于自己业务上的事情,具有异乎寻常的敏感。
教育工作者,达到比较成熟境界的,理所当然,也应该有他们对于某种事物的特殊敏感。
对于政治的敏感,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敏感,对于新世纪学生的敏感,……这都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必须要有的吧,而在各式各样的敏感中,有一项,应该说是对语言,对词汇的敏感。 一个优秀的教师,能够对各种词语的准确含义的判断有高度的灵敏性。修辞学者陈望道曾经举例,说“吃不起”,“吃不
来”,“吃不得”,“吃不了,”这几句短语,虽然仅仅是一字之差,然而它们意义是各不相同的,这话很有道理,“吃不起,”表示东西贵,“吃不来,”表示口味不合,“吃不得,”表示那种食物有毒或发霉、腐败,“吃不了,”表示肚子太饱,再也吃不下了。具有语言的敏感,能够辨别词语的细微差异,就能指导学生可以写出较贴切简明的文章。
例如,说“这个,我吃不来”就行了;不需要讲“这种食物不合我的胃口,因此,我吃不来”那样罗嗦的语言。 一个陷入情网的姑娘对着她的爱人说“死鬼,讨厌、没良心,”实际上并不是咒骂,而是昵称和打情骂俏的恋爱的语言。领会这些话,需要以对人情世事的了解为基础,对于语言的敏感,并不单纯是一个学习语言文字的问题。
我们如果注意人们新鲜活泼的口语,就会发现,人们并不总是用一个概括性很大的字眼来表现事物的。例如,讲出钱买什么买什么,“买一斤猪肉、买几斤辣椒、买一把镰刀”等等,实际上人们并不总是用一个“买”字的。 请看:
“去割一斤猪肉回来吧!”“到集市上称几斤辣椒,”“我要铁匠给我打一把镰刀。”
一个人如果习惯用概括性很大的字眼来描述动作,老是说“搞工作、”“搞学问”、“搞恋爱”……那么,文章写出来有时显得苦涩无味,缺乏光泽了。
词语是非常丰富的,人们对各种东西单位称谓是千差万别的,如,一个人,一匹马,一条鱼,一口井、一泡尿等等。 一个教师,时时刻刻都不应该忘记掌握大量的词语和准确地遣词用字。只有在准确性的基础上去谈流畅、生动、华美,那样的文字加工才是可取的。意思表达得走了样,人们听起来不清楚,文字的优美又有什么用处呢!
古人的描写格言是:“应该准确地用一个名词来称呼事物,用一个动词来表达动作,用一个形容词加以形容……决不应该蒙混。”这些话值得我们寻味的。
对于意义相近而在程度上轻、重、浓、淡不同的词语,我们固然需要分别把他们牢牢记住,就是对于意义大体相同,而字眼不同的词,“兼收并蓄,”大量记住它们是大有好处的。例如青、翠、碧、绿,又例如“倾盆大雨”,“瓢泼大雨”,“豪雨”、“暴雨”,它们的意思是差不多的。记住意义类似而字眼不同的大量词语,写文章的时候,谈到同一件事情,字眼的不断变化可以使笔墨不至流于呆板,色彩也多些变化。
教师一定得提高自己对于语言感受的灵敏度,对词意感应的灵敏度应高于他人,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更好地发挥专业特长。做学习型教师,终身学习是世界的潮流、是国家的形势,要满足学生、满足社会、满足自身发展。同时,还要做研究型教师,在研究中成长,在研究中行动。不断提高教师对语言感受的灵敏性,才能在新课改革中更好地发挥专业特长;更好地为推进素质教
育,振兴教育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