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案
课题: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第 8 课时 2012 年 5 月 22 日 星期 二 备课人 蒋敬生 版本:北师大版 电子邮箱jiangjs81@163.com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铁犁、牛耕等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理解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 通过分析理解“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 2、过程与方法 在了解人类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归纳并认识从石、木、骨、蚌农具到铁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是生产工具上的革命;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我展示、巩固提升。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挂图、powerpoint课件 课型:新授课 学 案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古代的中国社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同学们都见过哪些农业生产工具呢?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又是什么呢?以生产工具来引入本课。 教师活学生活动 设计意动 图 (含学法指导) 一、导入新课。教师设计导入问题,提醒学生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 二、明确任务。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朗读 三、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自学课文,完成基础知识填写。完成后小组内以提问的形式,检查自主学习情况,教师抽查。 四、深入思1.学生课下已经预习,展示预习成果 2.自由朗读学习目标。 3. 学生自主学习,对重要内容做出标记,完成基础知识填写。组织学生边填写边记忆。 4.学生自主展示答案,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并改正正。或提出自己的见解 1.通过展示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2. 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 3.此设计让学生整体感知我国古代劳动工具的变化,提高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感性认识。 4.此为过渡环节,刚刚结束自学的同学可能会稍有疲惫,播放图片资料为下一环节做好准备。 5.此项环节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通过讨论,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生产方式,个体劳动成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二)课堂活动过程 学生默读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要求自学课文内容,然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劳动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现代化的生产工具让人难以想象古代的生产工具是怎样的。它们的制作材料是什么?各有什么优缺点?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归纳表格: 制作材工具 优点与缺点 料 木、耒、蚌镰 廉价,硬度不石、够,不耐用 骨、蚌 铜、青很少用于铜珍贵,质地铜 农业生产 软;青铜虽硬,但脆、易断 铁 耙、镰、蕴藏丰富,开采锸、锄、方便,质地坚硬 铲 根据表格所反映的内容结合课本41-42页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千耦其耘” “个体农耕” 时期: 工具: 耕作方式: 劳动者身 份的变化: 影响: 原因: 学生完成以上内容后讨论探究下列问题; 考,合作探究。 1、学生展示自学结果其他同学更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2、当时在人们的名字中出现“牛”“耕”说明了什么? 诸侯国 改革家 3、史书中记载了这样的生产情况:“公作则迟”“分地则速”。这样的记载反映了怎样的生产状况?(个体小农生产已经开始取代了大规模的强制性的集体耕作,新兴的地主阶级和个体小农登上了历史舞台。) 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和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强烈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一场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在战国时期发展起来。 正 2.分组并提出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如有组内解决不了的,标出来,请其他组帮助解决。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提出问题 六、教师出示与各国变法相关的资料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5.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如有组内解决不了的,标出来,请其他组帮助解决。 学生讨论,抒发自己的见解。 学生快速搜寻课文内容,找出改革家的名字及所在国家 6.学生分组展示预习结果后,组织学生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解答作出适当的评价。点拨、引导得出正确结论。 为可能,初步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认识新兴地主阶级成为改革的基础。因而,深刻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锻炼学生的制表能力 6.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利用初中生好胜的心理,激起他们思考的激情,提升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7.预习收集课外历史资料能够丰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能力。 激发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学习改革家的诚信品质,使学生认识到诚信是个人成功的要素。 二、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学生看课本然后完成并展示下列问题: 1、阅读课文,找出改革家的名字及所在国家,并归纳成表格: 2、在各国的改革中哪一国的改革成效最大?(引出下一目) 三、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 学生看课本然后完成并展示下列问题: 1、各组代表介绍商鞅其人其事看哪组介绍的全面。 2、秦孝公为什么会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是怎样开始变法的?(指导学生表演“商鞅舌战群儒”、“立木取信”的故事。) 3、讨论探究: (1)秦国要想富强,首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为了发展秦国经济商鞅应该怎么办? (3)怎样才能使秦国的军队有战斗力?对无军功的旧贵族可以世袭爵位,有军功将士得不到奖励的状况应该怎么来解决? 4、根据上述问题概括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 编制户口,加强刑法 奖励生产 奖励军功 承认土地私有 推行县制 统一度量衡 5、根据内容总结商鞅变法的作用。 6、讨论探究: (1)《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3)你从商鞅变法一事中得到什么启示?我们今天应学习商鞅的哪些精神? (经过商鞅变法,使百姓生产积极性提高,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旧贵族的特权被取消,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地壮大,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组织学生根据商鞅变法的内容,逐条分析其作用,然后进行归纳。 讨论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学会归纳概括,表述正确到位。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选择几个小组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教师随时加以引导和启发。 列表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七、小结本课所得,先整体把握,后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7.学生结合以前学的内容小组讨论交流,并展示交流成果、 8、学生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首先形成小组内答案然后在进行组际交流。 9.小结本课所得,先整体把握,后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结合板书) 8.通过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历史知识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精神。通过商鞅之死的辩论,使学生认识到商鞅虽然因改革而献身,但并不意味着改革的失败,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9.总结提高升华。 10. 采用抢答的方式进行。巩固课堂上所学东西,深化记忆。 同时使劳累的神经再次达到高潮。 (三)课堂小结 各组同学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内容,并畅谈本节课学习的感想和收获以及存在的问题。 (四)当堂达标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50分) 1、战国时期引起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 是:( ) A 各国之间频繁的战B 铁器牛耕的普遍八、当堂检测学使用C 各国的社会变革 D社会生产力的迅习效果,选择题速提高 采用抢答的方式2、“千耦其耘”的劳动场面出现在:进行。 ( ) A 西周 B春秋 C 战国 D 秦朝 3、我国铁制农具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 是在:( ) A 商朝 B西周C春秋 D 战国 4、战国时期,我国耕作技术的一大进步是 指:( ) A 集体耕种 B 个体劳动 C 铁器的使用 D 两牛牵犁的使用 5、“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现象出现 于:( ) A 商朝 B 西周 C 春秋 D 战国 6、战国时期,首开变法之风的是: ( ) A魏B楚国C 韩国 D 秦国 7、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主要原因是:( ) 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B实行商鞅变法 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D牛耕得到推广 8、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教师要及时的对 A 楚悼王——邹忌 B 魏文侯——吴起 学生的回答进行C 秦穆公——商鞅 D 秦穆公——申不害 点评,鼓励学生9、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不属于富国措施积极回答。 的是:( ) A 编制户口,加强刑法B 奖励生产 C 承认土地私有 D 统一度量衡 10、商鞅变法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 是:( ) A 统一度量衡B 奖励军功 C 奖励生产 D 推行县制 11.商鞅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 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请回答:(1)材料表明商鞅的什么思想? (10分) (2)根据这一思想,商鞅采取了什么行 动?包括哪些具体措施?(30分) (3)商鞅的行动有什么重大意义?(10 分) 十、布置作业: 10.学生可以直接站起来回答,小组间竞赛。 学生认真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并及时改正不当之处。 材料解析题独立完成,小组内互批 选择题1-3题是对本课所学基础知识的考察,能够调动所有同学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同学的热情体现出要多关注后进生,帮助他们学习的理念同时也起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的作用效果 第11题是(1)(2)两问对本课重点与难点的考察,同时也是对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考查. 第(3)问考查的是学生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10.学无止境,收获多样。 (五)课后活动 自制一个表格,分类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 通过本课的学习,请同学们写一篇体会;你如何评价商鞅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