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教育心理学》教案(皮连生)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基于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的教学设计 (三)情境式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批评传统教学使学习去情境化的做法,提倡情境教学,主张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宜对其做简单化的处理;由于真实情境涉及多学科概念,故建构主义主张弱化学科概念,强调学科间的交叉。

(四)支架式(scaffolding)教学

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这是以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学说、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为基础的。支架教学包括预热、探索、独立探索几个环节。

(五)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与交互式教学(Reciprocal teaching)

重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因为每个人只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而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事物的另外一些侧面。

(六)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与研究型学习(inquiry)的教学设计 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结构不良的问题情境之中,给学生提供指导,让学生主动探索,搜集资料,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建构自己对世界的新认识。

七、学习的认知建构过程

个体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对于学习中的建构过程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的看法和做法上还是有着自己的侧重点的。此点是谈个体建构主义的观点的。

(一)生成性学习(维特罗克) 1.理解的生成过程

理解是学习者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而意义的生成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收到的感觉信息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理解的生成要经历若干环节。

2.意义建构的条件

(1)材料本身的可理解性 (2)学习者先前知识水平 (3)学习者的建构加工活动 3.促成意义生成的策略

(1)促成新知识不同成分间联系的建立

策略有:加标题,列小标题,提问,说明目的,总结或摘要,画关系图或列表。 (2)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策略有举例,类比与比喻,证明,述义,解释,推论,应用。 (二)认知灵活性理论(斯皮罗,R.J.Spiro)与知识的深化

斯皮罗将学习分为两个阶段:初级知识的获得与高级知识的获得。在初级知识获得阶段,只要求学生一些重要的、基本的概念和事实,只要求把所学的东西按照接近远洋的方式再现出来。而在高级知识获得阶段,则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把它们灵活地运用到各种具体情境中。

(三)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 1.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各种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核心思路。 2.跟进性探究 跟进性探究(Progressive inquiry):随着理解的深化而不断发现和解决更深层问题的过程。 八、学习的社会建构过程

(一)社会建构论的理论基础

社会建构论以维果茨基的内化理论和活动理论为基础。 (二)支架性教学(scaffolding)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在活动过程中,比学习者更成熟的社会成员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脚手架。而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渐减少外部支持,拆除脚手架,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活动。

(三)认知学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约翰.布朗等,Brown,Collins,Duguid)

认知学徒制指知识经验较少的学习者在专家的指导下参与某种真实的情境性活动,学生在实际活动之中逐步更多地洞悉专家所使用的知识和问题解决策略。

(四)情境性学习(situated learning) 其主要特征是:

1.真实任务情境 2.情境化的过程 3.真正的互动合作 4.情境化的评价

九、对建构主义的评价

肯定点是:提出一些有创建性的思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建构性、情境性、社会性。对高级学习与低级学习做了区分、提出自上而下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脱离真实情境的状况。

否定点是:在批评客观主义的同时,强调对事物意义的建构,走上了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方法论上的形而上学,在处理一般和特殊、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结构良好领域与结构不良领域学习、掌握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问题上,有过于极端化的弊端。

第四章 学习的动机(6课时讲授,1课时测量,实验号01,教材第11章练习)

【知识点提示】学习动机及其结构;学习动机的分类;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学习动机的激发。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是内部动机、成就动机、归因理论、成就动机论、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难点是学习动机理论。

第一节 学习动机的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定义:学习动机指个体发动、维持其学习活动并使其指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结构:在学习动机结构中需要和诱因是两个主要的因素,而需要又是更为基本的。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一)交往性动机与威信性动机 (二)情境动机与人格动机 (三)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由学习活动本身提供奖励所维持的动机。此时学习者的目的指向学习活动本身。典型的内部动机是兴趣、操纵的欲望。

外部动机:由学习活动以外的情境提供奖励所维持的动机。此时学习者指向学习活动以外的目的。典型的外部动机是赏罚。

(四)亲和动机与成就动机

亲和动机:希望同社会中的人保持亲近关系的动机。

成就动机:个人对于他认为是有价值的工作愿意去做,并力求有所成就的动机。

三、学习动机的作用

1.学习动机既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学习的充分的条件。但它是对学习起促进作用的重要条件。

2.对于长期进行有意义学习来说,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

3.学习动机不直接影响和改变学习中的认知过程,因而它对学习的影响是间接的。 4.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有利于各种学习。 〇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

5.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表现在三方面 (1)激活作用 (2)指向作用 (3)维持作用

〇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对学生寄以期待,学生就会发生相应于这种期待的效应。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强化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一种操作发生以后,接着呈现强化刺激,那么这个操作发生的概率就增加。强化后果对操作行为的增强作用是自动实现的,无需认知的中介作用。

二、需要层次论

1.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 2.五种基本需要按一定顺序逐级上升。

3.只有低一级需要基本满足后,高一级需要才能成为行为动力。

4.高一级需要产生时,低级需要并不消失。同一时期内,人就有多种需要并存,但有的需要占主导地位。

启示:为了调动学习的学习积极性,应注意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相信学生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注意需要的层次性。

三、归因理论

归因(Attribution)指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断过程。 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结局原因的推断的过程叫学业成败的归因。

归因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Heider,F)在其对人际知觉的研究中首先提出的。维纳(Weiner,Bernard)使归因理论不断完善。

归因理论是一种比较系统的认知动机理论。归因影响个人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归因后果),归因后果又影响后继的行为。于是归因就具有动机功能。即: 归因可按三个维度分类:内外源、稳定性、可控性。

原因的稳定性影响对未来行动结果(成功与失败)的预期。原因的部位(内外源)与可控性将响情绪反应。

成败归因 成败归因维度 内外源 稳定性 可控性 内部的 外部的 稳定的 不稳定的 可控的 不可控的 ∨ ∨ ∨ ∨ ∨ ∨ ∨ ∨ ∨ ∨ ∨ ∨ ∨ ∨ ∨ ∨ ∨ ∨

能 力 努 力 工作难度 运 气 身心状况 其 它 (1)成功→能力强→自豪、自尊/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2)失败→缺乏努力→内疚/对成功的相对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3)成功→运气好→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期望。

(4)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沮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缺乏对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 四、成就动机论

成就动机由默里(H.A.Murry !938)提出。麦克来伦(D.C.McClelland)对之加以研究。亚特金森(J.W.Atkinson)加以修正。他从成就动机中区分出两种不同的倾向:追求成功的动机倾向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倾向。求成型的人喜欢选择有50%把握的、有一定风险的工作;避败型的人倾向于回避有50%把握的工作。

五、自我效能论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指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所持有的

主观判断与信念。它来自班杜拉对功效期待与结果期待的区分。

结果期待指一个人对某一特定的行为将造成某种结果的估计;功效期待指一个人能成功地执行某种可以产生一定结果的行为的信念.

功效期待建立在几种信息源基础之上: 1.操作成就 2.替代性经验 3.口头说服 4.情绪触发 5.情境条件

六、自我价值论

该理论由卡芬顿(M.V.Covinton)提出。认为个人的自我价值是人的主要需要。学生通过努

力,获得成功,可以提高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尊。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行启发式教学

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学生经过努力又是可以克服的那样一种学习情境。问题情境具有障碍性、探索性和可接受性。

二、学习内容与方法的新异性

教学内容的新异性、差异性、悬疑性、不确定性、矛盾和冲突,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但教学提供的信息量应符合学生信息加工的最佳水平。

三、学习的反馈

学习反馈指对学习过程或结果的了解与知悉。.

为了有效的激励学习动机,反馈应该是即时的、充分的。 学习反馈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 (1)激励动机作用 (2)提供信息作用

四、奖励与惩罚,表扬与批评

奖惩效果取决于许多条件: 1.奖惩由何人来实行 2奖惩次数的多少. 3学生的年龄特点. 4.学生的个性特征 5.学生对奖惩的认识 6.学生对奖惩的期待

7.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

五、合理的组织竞赛 竞赛的消极作用:

(1)竞赛不利于复杂作业的完成; (2)竞赛助长了中差等生的自卑感;

(3)竞赛有可能引起学生的自私、不和,集体观念淡薄,干扰合作行为。 合理的竞赛组织方式:团体赛、对手赛、分组竞赛、自我竞赛。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4课时讲授,2课时实验,实验号05,教材第9章练习)

【知识点提示】学习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的分类;学习迁移的过程;学习迁移的条件及其对教学工作的启示;迁移的理论及其评价。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是学习迁移的过程、条件及其教育意义。难点是迁移的理论。

第一节 学习的迁移的概述

一、学习的迁移及其分类

(一)定义:学习的迁移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二)分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也称干扰。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阻碍作用。

2.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forward transfer):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backward transfer):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迁移。

3.特殊迁移与一般迁移(J.S.Bruner)

特殊迁移(special transfer):具体知识与动作技能的迁移,这是习惯与联想的延伸。 一般迁移(nonspecial transfer):原理和态度的迁移。这一类迁移是教育的核心。 4.侧向迁移与纵向迁移(R.M.Gagne):

侧向迁移(水平迁移):已习得的概念、规则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新的情境中的运用。 纵向迁移(垂直迁移):低级概念和规则向高级概念和规则的迁移。 5.高通路迁移与低通路迁移

低通路迁移(low-road transfer):反复练习的技能自动化的迁移。条件是在各种情境下的过度练习。

高通路迁移(high-road transfer):有意识地将在某一情境下习得的抽象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关键是从学习情境中抽象出规则、核心概念或程序以应用到新情境中。

二、学习的迁移的意义

从理论上说,学习的迁移可以说明学得的经验如何影响人的继起的学习。对于有意义学习来说,一切学习都包含有迁移。学习的迁移也是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向智力、能力转化的关键。从实践上来说,掌握了迁移的规律,可以减少许多特殊的学习,大大地提高教学工作的成效。

三、迁移的基本过程

迁移的基本过程是一个概括的过程。即通过分析,概括出新旧课题的本质特征的过程。

第二节 影响迁移的基本条件

一、两项学习具有共同因素

两项学习具有共同因素是迁移现象发生的必要的客观条件。

两项学习,如果刺激相似,反应也相同或相似,则容易产生正迁移;如果刺激相同或相似,而反应不同或相反,则容易产生负迁移。

二、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概括是迁移的核心,掌握普遍性的原理、原则,提高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有利于学习的迁移。

三、学习的定势

定势:亦称心向,指个体以特殊方式进行反应的心理准备状态。其表现形式有思维定势、学习定势、功能固着。

《教育心理学》教案(皮连生)

2.基于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的教学设计(三)情境式教学建构主义理论批评传统教学使学习去情境化的做法,提倡情境教学,主张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宜对其做简单化的处理;由于真实情境涉及多学科概念,故建构主义主张弱化学科概念,强调学科间的交叉。(四)支架式(scaffolding)教学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qyhk1s8ae4uc568cqjj1x2cx44e3501acn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