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建设规划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向以及“网络工程”三个大方向,供学生选择。实习结合学生个人专业兴趣与公司专长,进行双向互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以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思路为指导,规划建立1小时车程的实习基地若干,充分发挥地方性经济建设特色,以适应地方性技术需求,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让学生学以致用。

表4-3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习基地规划 序号 基地名称 基地地址 面向专业 合作类别 预计 容量 合作情况 1 合肥求精电子有限合肥市翡翠路计算机科学与毕业公司,联系人:刘莉,447号翡翠花园技术、电子信实习 18655179635 玉屏别墅12b栋 息科学与技术 南京易嵌信息技术南京江宁区双有限公司,联系人:龙大道1239号赵翔13901919559 三楼 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信息中心,联系人:王琪 课程计算机科学与设计 技术、电子信毕业息科学与技术 实习 计算机科学与毕业技术、电子信实习 息科学与技术 80人 已签约,并合作(2010届) 2 300人左右 已接触,规划中 3 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 5人 左右 已接触,规划中 同时要求各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协作),制订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大纲和质量标准,严格执行大纲规定和质量标准要求,对实习内容、实习地点、实习过程、实习报告、实习考核、实习基地等环节逐一提出明确要求。积极与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沟通,安排好各个具体环节,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科学合理地配备指导教师,同时与实习基地协商由企业派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对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及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提出明确要求。在实习过程中,对学生加强指导、严格要求,组织各种实习教学活动,保证了实习实训的教学质量。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实习实训教学大纲或实习指导书,对实施细则、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等指导性教学管理文件,强化了实习实训过程的质量监控。

通过教学实习实训,不断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应用能力,逐步建立了实习、实训、就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习实训模式,为培养高素质的电子技术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6、课程及教材建设 (1)课程及教材建设目标

将传统课程,转变为能力本位的课程,构建工学结合、重在实践的专业课程体系;探索工程化应用教学模式,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及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建设;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改革,在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中,体现课程改革与课程整合与重构。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规划中,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突出特色,争取取得显著成效。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教研室现有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重点课程的基础上,再培育省级精品课程1-2门,院级重点课程2-3门,加大本教研室专任教师的参与力度,构建省级、院级、系级精品课程体系,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专业课程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基础。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精选经典教学内容,删减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去掉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积极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更新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强化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技能的培养。要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演示性、验证性实验,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例。要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做到课程特色明显,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的优化,应服从课程体系整体结构的优化,要有完善的、符合本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大纲、教案和课程教学计划,建立相对稳定与动态更新相结合的新型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大纲;完善课程考核环节,改进考核方式、方法,增加课程考核的科学性、实用性,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学大赛和教学评优活动,争取通过比赛促进课程建设质量的提高,从而扩大本专业课程在学校的影响力,向院级、省级精品课程迈进。

课程建设的重点主要是抓好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学生受益面广的课程的建设;力争通过立项申请、评审等方式,确定多层次重点建设的课程,以五年为周期开展建设;每一建设周期结束前,要对课程进行评估验收,以“精品”、“优秀”、“合格”来确认课程建设的水平;以课程的建设、验收、评估为契机,带动和推进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即以重点课程的建设带动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力求以点带面的建设,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整个课程建设质量的提升。

在今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突出课程体系模块形成,将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相互影响的、有序的、互动的、相互间可构成独立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的相关课程整合在一起构成课程群。通过课程群来整合课程教学内容,规划课程发展方向和新课程的建设。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完全融于课程群之中。

(3)教材建设

本着“先进、有用、有效”的原则进行教材建设。大力推动高质量教材的选用,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对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与重点教材优先选用,提高优质教材的使用效益。在建设期内力争出版1至2部在省内有一定影响且水平较高的特色教材。组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符合我院教学实际情况的专业课程实验指导书。现阶段,重点指导书编写对象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指导书、《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实验指导书、《嵌入式系

统课程设计》实验指导书、《电子综合实训》实验指导书,并根据学生的实践效果形成反馈机制,以此修订实验指导书的内容,使实验内容的设置于难易程度更加适合我校本专业学生学习。

五、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为保障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规划的实施,为提高教学质量做好保证,现将专业建设具体措施归纳如下:

(1) 修订、完善现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文件, 使教学过程有章可依。

(2)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得人才培养的目标符合技术发展与社会需求,符合学校“工程化、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

(3) 加强课程体系研究与建设。根据课程体系要求,对专业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理论和实验)整理,编写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课程设计大纲和课堂教学教案等教学文件。

(4) 把精品(重点)课程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工程。对本专业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全面提升本专业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积极申报各级精品(重点)课程,精心制作课程教学网站,经常进行网络维护、更新管理。丰富网上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保障,并积极推广、应用课程建设成果,提高师生利用率。

(5) 建立课程评估制度。在学期初,任课教师提交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表(教学日历、实验计划),经教研室讨论后实施。在期中,由教研室主任负责对每门课程进行中期教学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学期末,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对课程教学状况进行调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请院教学督导组对部分教师进行随机听课,了解教师教学情况。

(6) 建立每门课程建设规划。确定课程建设负责人,明确建设目标和最终建设成果。对条件成熟的课程积极申报院级重点课程,进而推荐申报省级精品课程,使这些课程纳入优秀课程的建设轨道。

(7) 加强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除选用全国优秀教材外,加强自编教材及辅助配套教材的编写和课件研制。对教材编写力求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充分考虑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对教学要求中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统筹把握好“增”、“删”、“减”、“移”、“合”五种策略,做到专业需要、学生状况、教学条件三者有机结合。实验教材注重实际编程能力的培养提高,并配有电子教案,提供例题程序源代码,以方便学生自学,形成立体化教材。

(8) 重视实践环节,编写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除了基础实验和选做实验外,创造条件让学生完成一些设计和研究性实验项目。同时,按照课程性质,分别加强教育实践、专业实践或社会实践的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参加实践、实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9)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责任心强、具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注重年轻教师人才素质培养,使青年教师热爱教学、团结协作、以身作则、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鼓励教师进行多层次的进修提高,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带动青年教师出成果,改善整体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形成教学梯队,使教学工作后继有人。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进程,以适应技术的快速变化和时代要求,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的能力,使教学队伍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

(10) 实时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实时对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教学质量监控。采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说课、开学生座谈会、与学生个别交谈、发放问卷调查、听取教学督导的意见和进行试卷分析等方式,对本课程的教学情况、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调查。 (11)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是课程建设的永恒主题,也是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实践的课题。进行教学研究,开展教学改革,构建旨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新教学模式。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力求具有创新性,研究确定后认真实施,定期检查,并对教改进程中掌握的各种资料和数据加以记录整理,进行分析对比。经过探索和实践,积极申报各级课题,并撰写有较高水平的教学研究论文。

(12)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再次强调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发展。始终坚持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科研工作对本科教学的促进作用。鼓励和推荐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各类竞赛,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和研究能力;吸纳学生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为指导毕业设计工作等奠定基础。

六、专业建设的预期成果

通过专业改革和建设,预计将产生以下成果:

(1) 建立“3+1”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环境下,工学结合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有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2) 修订并完善专业培养方案中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大纲、教案和多媒体课件。

(3) 预期出版专业建设点系列教材2-4部,暂定教材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指导》,《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与《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实验指导》。 (4) 计划申报安徽省教育厅教研项目1-2项,申报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2项,主持校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4-5项,发表教研论文6-8篇,并将教学改革的成果运用到本科教学中去。

(5) 到2015年,争取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项,出版专著1部,院级科研项目累计3-4项,发表科研论文4-6篇,并以科学研究的成果促进教学,教学相长。

(6) 计划申报省级精品课程1项(拟申报课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现阶段,课程网络平台已搭建完成),院级重点课程2-3项,争取在下一个五年计划实现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7) 形成较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在实习、实训、实验教学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形成有效的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和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

(8) 加强与国内本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的交流,邀请国内知名教育专家与学者到我院讲学,举行1次高规格、高水平的特色专业学术或教学研讨会。

(9) 在教科研工作的基础上,申请各类教学成果奖项、各类教学科研奖项,为本教研室带来给多的荣誉,激励更多的年青教师投身到教科研工作中。

(10) 基于创新与科技竞赛实验平台,积极组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逐步形成竞赛团队,力争在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单片机、RoboCup机器人大赛、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竞赛中再创佳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教研室

2010年7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建设规划

向以及“网络工程”三个大方向,供学生选择。实习结合学生个人专业兴趣与公司专长,进行双向互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以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思路为指导,规划建立1小时车程的实习基地若干,充分发挥地方性经济建设特色,以适应地方性技术需求,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让学生学以致用。表4-3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习基地规划序号基地名称基地地址面向专业合作类别预计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qtcw4ck6b1ujtp7zqyg25ui718xfz018zd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