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总第27课时
8 借书不还,天打雷劈
? 教学目标
1.了解柏杨作品的艺术特色。
2.感知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
3.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 4.培养自己良好的读书习惯与借书修养。
?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品味文章故意夸张、幽默风趣的语言。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理解文中作者自我调侃的写作手法。 ? 课时安排:2课时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入新课。
由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体验谈起,便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者及作品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让学生谈自己你心爱的书被借走一去不还,或者你想从朋友那里借书但朋友却不肯借,自己当时的感受或对这种现象的看法。引出很多爱书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连台湾著名学者柏杨先生都发出了“借书不还,天打雷劈”的“诅咒”,柏杨先生对这一问题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柏杨的这篇文章。
2.简介作者,处理字词。
这环节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督促,又为下面学习打下基础。先让学生交流对作者的了解,教师投放相关资料,进行补充。教师在检查并巩固重点字词的音、形、义时,可让学生自己找出生僻或认为重点的字词,通过标音、注释来解决疑难、重点的字词。 (1) 生字注音:
诅咒 迄今 干没 潸然泪下 歃血
(2) 词语解释:
物极必反 劳师动众 一笔勾销 潸然泪下
张林一中 甘朝勤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总第27课时
摇尾乞怜 对牛弹琴 歃血 手无寸铁
3.朗读课文,交流朗读体会。
放录音,让学生注意语调变化、语音轻重,从中初步理解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义与情感。指导学生根据示范,自由朗读课文。然后,点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然后指导学生根据以上要求评议。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谈对文章语言的感受,初步了解语言风趣辛辣,诙谐幽默,带有调侃的意味,而且还有夸张的成分。培养学生语感,为一课时的具体赏析作准备。
4.整体感知,理清课文的思路。
从议论文的角度指导学生抓住文章关键句子,明确文章的内容、观点。可以设置如下问题:作者主要针对什么人进行了批评,同时还对哪些现象进行批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本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主张?学生很快便可以从文中相关段落找到相关句子,理解作者主要针对借书不还的人进行了批评,同时还对盲目崇洋用酒柜代替书橱和用书装点门面的现象进行了批判,在批评中表达了极大的愤慨并进行了无情地嘲讽。作者在文中的主张也就是文章的论点即借书必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4自然段):指出盲目崇洋文化气息淡漠的现象。 第二部分(5-9自然段):批判借书不还的不良社会现象。 第三部分(10—1l自然段):呼吁“借书必还”。
5.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目的是通过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用谴责的态度分析了借书不还的原因:朋右家发现一本好书,不愿归还;有的是绝版珍本,宁愿举家潜逃,也坚决不还;书不还也不会吃官司;认为书主只是摆放着并不读不会发挥书的作用。
(2)作者主要分析了书主不愿外借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因为书是自己省吃俭用买来的;二是因为借与不借都会伤感情;三是因为书外借后大多收不回了。
(3)有的书主采取了哪些阻借和乞还的措施及结果:有的书主在书后题字,阻此子孙外借,作者称之为“磨刀阻吓法”,结果是恶客压顶不能阻此书籍外借;有的书主在书上印文,婉转陈词,恳求借者主动归还,结果是都不能。求情的话也不能打动借者不还的铁石心肠。
(4)作者要建议成立“借书必还大联盟''的目的:一是讽刺和谴责借书不还的社会现象,二是倡导借书必还的主张。 ? 教学反思
张林一中 甘朝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