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量”;能正确读写“抢走、难过、仍然、随便”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重点);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重、难点) ●课堂学习 ●●字词学习 ●●●生字学习 挖 wa1 鞋 xie2 斧 fu3 锯 ju4 免 mian3 屋 wu1 抢 qiang3 难 nan2 初 chu1 管 guan3 敌 di2 阶 jie1 懂 dong3 匣 xia2
●●●多音字 量
●●●近反义词 近义词
难过—伤心 仍然—仍旧 果然—果真 渐渐—逐渐 反义词
开始—结束 随便—拘束 高兴—难过 ●●课文全解 26 科利亚的木匣
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他从家门口向前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
挖起坑来。
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jù)和其他小玩意儿。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科利亚和妈妈、奶奶决定离开村子,到喀(kā)山城去躲避。家里的东西不能都带走。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他的木匣。
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到喀山去了,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
法西斯终于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了故乡。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法西斯抢走了。 妈妈说:“不用难过,我们还有一些东西埋在地下哩。”
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她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小伙伴们围上来,都朝着科利亚笑:“你的算术不管事啦!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 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jiē)上,用手摸着脑门儿想。突然他笑起来,对小伙伴们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liáng]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高兴地说:“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
[数(shǔ)数(shù)]第一个“数”是动词,第二个“数”是名词。
[冰鞋]滑冰时穿的鞋,皮制,鞋底上装着冰刀。
[斧头]砍竹、木等用的金属工具,头呈楔(xiē)形,装有木柄。
[手锯]拉开木料、石料、钢材等的工具,主要部分是具有许多尖齿的薄钢片。
[sǎ]
[shā]
[埋]
[法西斯]“权标”(拉丁fasces)的译音,权标是意大利法西斯党的标志。 [喀山]音译词,俄国的一个小城。 [dài]
[差(chà)不多四年]这四年就是指“苏联卫国战争”的四年。这场战争是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 [长]
[抢走]是指用暴力把别人的东西夺过来,据
为己有。本课指法西斯把科利亚家里的东西都强行拿走了。 [难(nán)过]难受。“难”又读(nàn),如“难友”。 [随便]怎么方便就怎么做,不多考虑。 [朝]
[仍(réng)然]在文中表示结果和前面一样,都没有找到木匣子。“仍”不要读成rēng,;与“扔掉”的“扔”区分开。 [管事]管用。
[原因]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件事情发生的条件。近义词:缘故;反义词:结果。
[量]
[果然]在文中表示结果与所预料的相一致。科利亚印证了他的想法是正确的。 [不光……还……]关联词,表示递进关系。 [渐渐]表示程度或数量逐步缓慢增减。 [一切]文中指全部。“切”字巧记:七把“刀”
句导读1 :为后文埋下伏笔,看起来不经意的交代,却有着非常大的作用。(重点) 句导读2:写科利亚的木匣里装的东西。可以看出科利亚是一个爱好广泛的孩子。 句导读3 :“盖上”“踩实”“撒”这三个动词充分反映了科利亚是一个细心的孩子。为文科利亚
动脑思考埋下伏笔。朗读时,这几个词要重读。
句导读4:采用设问的修辞方法,交代埋木匣的原因。
句导读5:这里交代了妈妈是怎样埋箱子的,为下文妈妈挖箱子以及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思考怎样挖到木匣做了铺垫。联系上下文,我们能想到科利亚是在模仿妈妈的动作。
句导读6:简单交代科利亚经过四年的事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后来回到故乡开始找不到木匣埋下伏笔。
句导读7 :这句话反映了法西斯的凶狠和霸(bà)道,和前文埋木匣相呼应,说明妈妈是多么有先见之明呀!
句导读8 :过渡句,引起下文。
句导读9:前一句话是反问句,用反问的语气强调敌人连科利亚家的大箱子都没有挖走,更不可能找到他的小木匣。 句导读10 :“丢”“坐”“摸”一系列动作把科利亚天真、可爱、动脑思考的神态写了出来,也表现了科利亚不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的态度。读时语速要慢些。
句导读11读:写科利亚第一次挖木匣失败后的思考和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高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形象地写出了科利亚想到办法时的兴奋、自豪。朗读这一句时语调要上扬,语速可稍快。读分析没找到木匣原因的句子时,要读出自信、肯定的语气。(重点) 句导读12 :写科利亚分析后所做出的行动和得到的结果。 句导读13读:写科利亚由挖木匣这件事懂得的道理,和前文科利亚是个爱思考的孩子相呼应。“不光……还……”表示意思更进一步,即由具体事例感悟出普遍的规律。(重点) 句导读14 :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强调 “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道理。 自然段导读2:采用描写的方法\把科利亚埋木匣的过程写得很详细。 自然段导读3:写德国法西斯要打来了,妈妈和柯里亚把东西埋起来。 自然段导读4: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自然段导7:写妈妈挖箱子的经过。为后文科利亚判断自己的木匣也不会丢,而且还在原地提供依据。
自然段导读8:写科利亚模仿妈妈挖木匣,却没有挖到木匣。 自然段导读10:以上两段是科利亚与小伙伴之间的对话。“这里面一定有原因”,说明了科利亚是一个不随声附和、有独立思想、善于思考的孩子。 自然段导读11:写科利亚分析出没找到木匣的原因。 第一部分(1~4段):写科利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出于什么原因,怎样埋木匣的。 第二部分(5~12段):写四年后,妈妈顺利地挖出了自己埋的箱子-科利亚开始按原来的步数没挖到木匣,后经过认真思考,改变了步数,才挖出了木匣。 第三部分(13段):文章的总结段,写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启发,懂得了周围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的道理。 ●●课文结构
●●中心思想
主题解说:本文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感悟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感悟心语:科利亚通过“埋木匣”“挖木匣”这件事悟出了一切事情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道理,也让我们明白了事情虽然在变化,但任何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在生活中我们既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也要按照规律办事。 ●●写作手法 以事物为线索。
本文以“木匣”为线索,通过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这件事,感悟出“周围的一切都在变
化”的道理。这就是以事物为线索的习作方法。 那么,以事物为线索要注意什么呢?
我们先要找到贯穿全文的一个事物,然后围绕这个事物设计情节,让事物作为一条线,始终牵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还要注意事物在文章中要安排得曲折迂回,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比如写两个同学之间的友谊的故事,就可以安排一个贯穿全文的“事物”,可以是两个人互相赠送的“笔”“八音盒”等,巧设故事情节。 ●课后练习 ●●课后习题
1.课文使我很受启发,我要多读几遍。 老师来指导 朗读课文时,注意做好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的转换处的停顿;语调起伏较大;语气中有肯定、有疑惑、有思考、有自信。
朗读重点放在第11~13自然段,尤其第11自然段,“用手摸着脑门想”语调下滑,语速稍慢;而“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语速稍快,语调上扬。本段很多对比性的词语要读重些。总体语气要肯定而充满自信;语调上扬。 答案供参考
2.科利亚是怎么找到木匣的?从这件事中他懂得了什么道理?我们来交流交流。 (1)科利亚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答案供参考 科利亚首先从妈妈的木箱没有丢,还在原地,得出三个结论:一、他的小木匣也不会丢,而且必定还在原地。二、妈妈是成年人,步子大小没有变化。三、时间过去了四年,自己长大了,步子比那时大了一倍。埋木匣时从家门口向前走十步,现在只需走五步。他按照推测去做,果然找到了木匣。
(2)从这件事中他懂得了什么道理? 我们来交流交流。
答案供参考 懂得了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随着时间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3.我要把课文最后一段抄下来。
老师来指导 抄写时同学们要注意冒号和双引号的用法和正确写法。
4。老师来指导 设此题的目的是让同学们进行复述练习,可以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的顺序复述。 ●●拓展习题
●课外拓展 ●●作者简介
生平简介:左琴科(1895—1958),苏联作家。曾在彼:得堡大学学习,后志愿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后加入红军,退伍后当过鞋匠、演员、电话员。参加过谢拉皮翁兄弟文学团体,是苏联享有盛誉的幽默讽刺作家。由于文学成就卓著,于1939年获得苏联红旗勋章。 主要作品:《蓝肚皮先生纳扎尔·伊里奇的故事》《克伦斯基》《澡堂》《蓝书》等。
●●课文背景 卫国战争
课文中提到的“战争”指苏联卫国战争,是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几年的努力,于1944年收复全部被占领土,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课文中讲差不多四年,即指这段时间。
●●知识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