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 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2. 品读重要词句,感受诗歌的意境。

一、《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 诵读经典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2. 了解背景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韩愈上书劝谏,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韩湘此时27岁,尚未登科第,远道赶来从韩愈南迁。诗歌抒写韩愈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3. 鉴赏诗句

首联: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释句:

一封:指一封奏章,即韩愈的谏书《论佛骨表》(韩愈上书劝谏皇帝不要将释迦牟尼佛的遗骨迎入宫中供奉)。

朝(zhāo)奏:早晨送呈奏章。

九重(chóng)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朝廷、皇帝。 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贬往八千里外的潮州。 讲解:

首联开端直叙,交代原因。

作者巧妙地使用“一封” 与“八千”、“朝”与“夕”。让数量与时间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朝奏”而“夕贬”,可见获罪之快;“九重天”,可知君心难测;“路八千”,可谓行程遥远。诗人把突然的变故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感染力。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与“夕贬”,而且一贬就是“八千里”,诗人虽遭获谴亦无怨悔。

颔联: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释句: 圣明:指皇帝。

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因为皇帝迎供佛骨,引发长安城百姓的轰动,韩愈认为此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伤害。

肯:岂肯。 衰朽:衰弱多病。 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国事中的弊政,哪里肯因为老病而顾惜残年余命。 讲解:

颔联亦叙亦议,表明心志。

这一联写诗人欲除弊事反遭贬,不惜残年而无悔,意气坚定。诗人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正不阿。

颈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释句:

秦岭:在蓝田县内东南。

“雪拥”句: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 拥:阻塞。

蓝关:蓝田关,今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

马不前:引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句。 阴云遮蔽秦岭,不见家乡何处;大雪阻塞蓝关,征马不愿前行。 讲解: 颈联即景写情。

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作者远贬,严令启程,仓促离家;而家人亦随之遣逐,随后赶来。当诗人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赶到,妻子儿女,则不知尚在何处。“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和愤怒。了解这些情况,便知颈联并不能单纯作景语来赏析。

颈联上下句各含两个子句,前面的子句写眼前景,后面的子句即景抒情。“云横秦岭”,遮天蔽日,回顾长安,不知“家何在”?“雪拥蓝关”,前路险艰,严令限期赶到贬所,怎奈“马不前”!

“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这一联,景阔情悲,蕴涵深广,遂成千古名句。

此两句一回顾,一前瞻。“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险。“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尾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释句:

汝(rǔ):你,指韩湘。 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

“好收”句:意思是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韩湘交待后事。 瘴(zhàng)江:指岭南瘴气弥漫的江流。 瘴江边:指贬所潮州。

我知你远道而来的心意,好为我收尸于瘴气弥漫的岭南水滨。 讲解:

尾联紧扣题目,深化诗意。向侄孙交代后事,沉痛郁闷。

“知汝远来应有意”,通过侄孙的心情写出自己前途之艰险难测,写出因遭受贬谪的无穷伤感,进一步吐露了凄凉之情。“好收吾骨瘴江边”,表明作者对未来的思考,诗人自知此去凶多吉少,但也无可奈何,只有冷静地面对了,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在章法上,此联照应第二联,故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 4. 体会感情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到一起来写,表白了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气。

二、《商山早行》

1. 诵读经典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 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温庭筠(812-870):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出生在京兆鄠(hù)县(今陕西户县)。才思敏捷,诗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又擅长填词,与韦庄并称“温韦”。是最早大量写词的作家。花间派鼻祖。

温庭筠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3. 鉴赏诗句

首联: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释句:

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清早起来出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出门人想念家乡倍感悲伤。 讲解: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艰难通讯困难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中的“悲”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释句:

雄鸡唱,茅草店外残月当空,布满寒霜的板桥上已留有人迹。 讲解:

颈联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颈联: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释句:

槲(hú):一种落叶乔木。

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

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槲树叶纷纷凋落,铺满山路;月光下驿站墙边的枳树花开得正鲜艳。 讲解:

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释句:

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凫(fú):野鸭。

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故乡景色: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凫和雁布满了曲折的池塘,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

讲解: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4. 体会感情

《商山早行》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一、文学常识

1. 韩愈,字退之,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文,又称韩文公。唐代著名文学家。文学上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才思敏捷,诗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

9qlaj44r4s2b61z97l7x8uhsm07tmu016x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