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
中小学校春季学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技术方案(第三版)
为指导中小学校加强春季学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压实中小学校疫情防控工作责任,坚持人物同防、多病共防,落实“四早”防控措施,精准防控,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开学准备 (一)制度要求。
1.重视开学准备。教育主管部门依据当地疫情风险等级和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确定开学时间,科学制定开学工作方案,安排师生有序返校。严格落实“四方责任”,确保措施部署到位、责任明确到位、人员组织到位、设施完善到位、物资储备到位、制度落实到位、风险评估到位、应急预案到位。
2.明确责任到人。学校成立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的新冠肺炎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多校址办学的学校,各校区指定责任人和联络人,确保责任到人。
3.落实防控机制。落实传染病防控“两案九制”的各项措施,完善教育、卫生、学校、家庭与医疗机构、疾控机构
第 1 页
“点对点”协作机制。学校在开学前组织全校教职员工对各项方案和预案进行专题培训,开展疫情防控应急演练。
4.关注返校要求。低风险地区师生员工经学校审核健康状况符合要求后即可返校;严格落实对从中高风险地区返校师生员工的健康管理要求。境外师生未接到学校通知一律不返校,返校时按照我国相关政策要求接受管理。
(二)保障要求。
5.储备防疫物资。学校根据学生及教职员工数量,结合应急方案做好消毒剂、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乳胶手套、非接触式温度计等疫情防控物资储备,专人管理,确保存放安全。
6.整治校园环境。开学前对室内外环境和空调通风系统进行彻底清洁,做好垃圾清理,开展预防性消毒。提前做好教室、食堂、宿舍、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的通风换气。
7.设立处置场所。在校门口就近设置临时等候区和健康观察室,为入校时出现疑似症状的人员提供临时处置场所。
8.配备防疫人员。学校根据有关规定按师生员工人数足额配备校医或保健教师,并定期进行防疫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考核,确保学校防疫工作正常开展。
二、开学之后 (一)入校管理要求。
第 2 页
1.实施入校排查。落实“网格化”管理要求,动态掌握师生员工及其共同生活居住的家庭成员及相关人员开学前14天的健康状况、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等情况。对出现发热、干咳、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疑似症状的人员,应当督促其及时就医。符合接种要求的教职员工依法依规、知情同意、自愿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2.加强校园管理。全面把控所有进出校园通道,实行校园相对封闭管理,做到专人负责、区域划分合理、人员登记排查记录齐全。工作人员和来访人员佩戴口罩,对进出人员监测体温。坚持入校登记制度,校外无关人员一律不准进校,师生员工进校门需核验身份并监测体温。入校时若出现发热、干咳、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疑似症状,应当由专人带至临时等候区,测量体温,及时联系学生家长,按规定流程处置。
(二)入校后管控。
3.落实主体责任。按照“两案九制”中的传染病防控制度和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压实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责任,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4.做好健康管理。坚持落实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因病缺勤缺课追踪登记制度等,做好“日报告”和“零报告”,做到传染病聚集性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完善学生及其共同生活居住的家庭成员及相关人员健康状况和风险
第 3 页
(第三版)中小学校春季学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