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动中分析 在静态中求解
动态几何问题已成为中考试题的一大热点题型.这类试题以运动的点、线段、变化的角、图形的面积为基本条件,给出一个或多个变量,要求确定变量与其他量之间的关系,或变量在一定条件为定值时,进行相关的几何计算和综合解答,解答这类题目,一般要根据点的运动和图形的变化过程,对其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求解,本文以一道中考题为例,谈谈此类问题的思路突破与解题反思,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题目 如图1,已知点A(2,0),B(0,4),∠AOB的平分线交AB于点C,一动点P从O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y轴向点B作匀速运动,过点P且平行于AB的直线交x轴于点Q,作点P、Q关于直线OC的对称点M、N.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0 (1)求C点的坐标,并直接写出点M、N的坐标(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2)设△MNC与△OAB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 ①试求S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 ②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S关于t的函数图象,并回答:S是否 有最大值?若有,写出S的最大值;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一、探求解题思路 1.利用基础知识轻松求解 由题意不难发现第1问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有多种方法,考生可自行选择解法, 简解1 可通过作辅助线,过点C作CF上x轴于点F,CE⊥y轴于点E,由题意,易 44,). 33简解2 由点A、B的坐标可得直线AB的解析式y=-2x+4;由OC是∠AOB的平 44分线可得直线OC的解析式y=x;联立方程组轻松解得点C的坐标(,). 33关于求点M、N的坐标,是对相似及对称性的考查,根据相似可得P(0,2t),Q(t,0),根据对称性可得M(2t,0),N(0,t).这样,第1问轻松获解. 2.动静结合找界点,分类讨论细演算 第2问的第一小题中,所求函数关系式为分段函数,需要分类讨论,这是本题的难点之一;而关键是动静结合找界点,得出t=1时重叠部分的关系会发生变化,这是本题的难点之二.解答时需动手画出草图,随着点M、N的位置的变化,△MNC的位置也随之发生变化,△MNC与△OAB重叠部分的面积S也发生变化.S可能会存在两种情形:①△OAB将△MNC全部覆盖;②△OAB将△MNC部分覆盖;点M从点O出发运动到点A时,即t=1时重叠部分的关系会发生变化,函数关系式也随之改变. 由t=1这个界点确定两个范围,以此界值进行分类讨论: 当0 44结合点C的坐标(,),可得 33S△CMN=-t2+2t; 知四边形OECF为正方形,设正方形边长为x.由比例式求出点C的坐标( 1 当1 另一个关键是要用t的代数式表示D点的横坐标,即△BDN的高,这是本题的难点之 三. 1x+t. 28?2t再结合直线AB的解析式y=-2x+4,联立方程组,解出D点的横坐标为,则 3重叠部分面积为 S△CDN=S△BDN-S△BCN 18 ?t2?2t? 33综上所述, 由M(2t,0),N(0,t)可先用t的代数式表示直线MN的解析式y=- ??t2?2t(0?y?1)?S??12 8?t?2t??1?t?2?3?3由函数解析式及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可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可知,当t=1时,S 有最大值,最大值为1. 二、规范解答问题 (1)如图2,过点C作CF⊥x轴于点F,CE⊥y轴于点E,由题意,易知四边形OECF为正方形,设正方形边长为x. ∴OP=2DQ. ∵P(0,2t),∴Q(t,0). ∵对称轴OC为第一象限的角平分线, ∴对称点坐标为:M(2t,0),N(0,t). 2 (2)①当0 当1 设直线MN的解析式为y=kx+b,将M(2t,0)、N(0,t)代入,得 ?2tk?b?0 ?b?t? 综上所述, ??t2?2t(0?y?1)?S??12 8t?2t?1?t?2???3?3②画出函数图象,如图5所示: 观察图象可知,当t=1时,S有最大值,最大值为1. 三、解题反思 3 1、关键的一步 本题在突破第2问时,能否得出t=1时重叠部分的关系会发生变化,这是决定性的一步,否则就不知该如何分类讨论,解题就难以找到前进的方向. 2、解题难点 解决本题的主要困难首先是分类讨论,依据题意知点P运动的时间为t(0 3、解题收获 解决此类与运动、变化有关的问题,重在运动中分析,变化中求解. 首先,要把握运动规律,寻求运动中的特殊位置,在“动”中求“静”,在“静”中探求“动”的一般规律. 其次,通过探索、归纳、猜想,获得图形在运动过程中是否保留或具有某种性质,要用运动的眼光观察出各种可能的情况分类讨论,较为精确地将每种情况一一呈现出来.再次,要学会将动态问题静态化,即将动态情境化为几个静态的情境,从中寻找两个变量间的关系,用相关字母去表示几何图形中的长度、点的坐标等,很多情况下是与三角形的相似和勾股定理等联系在一起的,在整个解题过程中,要深刻理解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化归、相似等数学思想.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