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市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C、蒸发食盐水后,将蒸发皿应放于石棉网上,不能直接放于实验桌上,以防止烫坏实验桌,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用水湿润pH试纸,否则稀释了白醋,使溶液的酸性减弱,测定结果偏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20.实验室里不同化学试剂的保存方法不尽相同,①NaOH溶液 ②大理石 ③NaCl溶液④稀硝酸四种试剂通常各自存放在下列图示的某种试剂瓶中.按照试剂瓶的顺序存放试剂序号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④① D.②①③④ 【考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

【分析】可以根据药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主要有浓硝酸光照易分解,氢氧化钠易变质且能与玻璃中的成分反应,大理石呈块状、呈中性的溶液,利用这些知识可解决此题,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A、是广口瓶,可以放大理石或锌粒.故放②

B、是细口瓶并且瓶塞是胶皮塞,一般用来盛放显碱性的溶液.故放①

C、是细口瓶并且瓶塞是玻璃塞,一般用来盛放显酸性或显中性的溶液,故放③ D、是棕色试剂瓶,一般盛放见光易分解的物质.故放④ 故选D

21.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l℃时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丙>甲=乙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分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l℃时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甲、乙都变成不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不变,而丙析出固体,因此质量分数变小,因此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甲=乙>丙. 【解答】解:A、甲=乙,因此甲>乙不正确,故选项错误;

B、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甲=乙>丙,因此甲=乙=丙不正确,故选项错误;

C、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l℃时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甲、乙都变成不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不变,而丙析出固体,因此质量分数变小,因此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甲=乙>丙,故选项正确; D、因为丙析出固体,因此质量分数变的最小,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2.如图装置可用于气体的收集、检验、除杂和体积的测量等,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

A.气体从a端通入,收集二氧化碳

B.瓶内装有澄清石灰水,检验氧气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

C.瓶内装有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一氧化碳中混有的二氧化碳 D.在b端接量筒,瓶内装满水,测量气体的体积

【考点】分离物质的仪器;量气装置;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分析】如果本装置内是空气,如果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气体从a端通入;如果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气体从b端通入;装置内加入不同的药品,可以进行检验、除杂等;如果瓶内装满水,可以收集气体或测量气体的体积,气体应从b端通入,a端接量筒.

【解答】解:A、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可以让气体从a端通入,收集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瓶内装有澄清石灰水,气体从a端通入,可检验氧气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

C、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瓶内装有氢氧化钠溶液,气体从a端通入,吸收一氧化碳中混有的二氧化碳;

D、气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在b端接量筒,瓶内装满水,不能测量气体的体积. 故答案为:D

23.能用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且符合启普发生器原理的装置是( )

A. B. C. D.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

【分析】启普发生器有三部分构成:球形漏斗、容器和导气管.该装置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药品一般是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能反应.

【解答】解:A、长颈漏斗的下端应该伸到液面以下,故选项错误; B、气体从长颈漏斗跑掉了,故选项错误;

C、能反应,但不能控制反应的进行,故选项错误;

D、多了一个塑料板,可以控制反应的进行,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4.为除去下表样品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序号 样品成分 所选试剂 操作方法 A KNO3溶液(KOH) 适量CuSO4 过滤 B Na2CO3(NH4HCO3) \\ 加热至质量不再减少 C CaO固体(CaCO3固体) 水 加水充分溶解,过滤 D CO2气体(CO)气体 氧气 点燃气体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KOH能与适量CuSO4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钾,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硫酸钾,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NH4HCO3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加热至质量不再减少,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不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通氧气点燃,这是因为且除去气体中的气体杂质不能使用气体,否则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B.

25.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的质量之比为22:9,则该物质的化学式可能是( ) A.CO B.CH3OH C.C2H2D.C2H4

【考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生成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即为反应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可燃物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说明可燃物中含碳元素;生成水,说明可燃物中含氢元素.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生成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即为反应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可燃物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说明可燃物中含碳元素;生成水,说明可燃物中含氢元素.

生成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22× =1:2,

通过观察,可知只有D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2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用化学符号表示:

(1)2个水分子 2H2O ; (2)硫离子 S2﹣ ;

(3)最简单的有机物 CH4 ; (4)构成二氧化碳的微粒 CO2 ; (5)标出硫酸钠中硫元素的化合价 Na2

O4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1)根据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因此2个水分子表示为:2H2O;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

2﹣

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表示多个离子在离子符号前面加数字,故酸离子符号为:S; (3)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其化学式为:CH4.

(4)构成二氧化碳的微粒为二氧化碳分子,其化学式可表示为:CO2;

(5)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标出硫酸钠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故可表示为:Na2故答案为:(1)2H2O;(2)S;(3)CH4;(4)CO2;(5)Na2

2﹣

):(9×)=6:1,故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

O4;

O4

27.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1)鉴别真假羊毛衫的方法是先取样,再 灼烧,若有烧焦羽毛气味,则为真羊毛衫 .

(2)青瓷是中国最早发明的瓷器,青瓷表面的绿色是釉层中的 +2 价铁元素显色而成的.工业上用一氧化碳和赤铁矿炼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3CO

2Fe+3CO2 .

(3)下列物质遇到碘(I2)显蓝色的是 B .(填字母序号) A.蔗糖水 B.米汤 C.食盐水

(4)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小苏打来治疗胃酸过多,该反应的方程式为 NaHCO3+HCl═NaCl+H2O+CO2↑ . 【考点】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铁的冶炼;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鉴别淀粉、葡萄糖的方法与蛋白质的性质.

【分析】(1)羊毛的成分是蛋白质,依据蛋白质灼烧产生特殊气味解答;

(2)根据+2价的铁显浅绿色以及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进行解答; (3)根据碘遇淀粉变蓝的性质回答.

(4)根据小苏打的化学式为NaHCO3,它的水溶液呈碱性,胃酸的主要成分为盐酸,故二者能发生复分解反应进行分析.

【解答】解:(1)羊毛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燃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鉴别真假羊毛衫的方法是先取样,再抽丝,在酒精灯上燃烧,如果有烧焦羽毛的味道,说明是真羊毛衫,否则为假的;故答案为:灼烧,若有烧焦羽毛气味,则为真羊毛衫;

(2)+2价的铁显浅绿色;工业上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炼铁,主要是利用CO的还原性,在高温下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Fe2O3+3CO

2Fe+3CO2;

2Fe+3CO2;故填:+2;

(3)碘遇淀粉变蓝色,.A、蔗糖水中的溶质是蔗糖,所以错误,B、米汤中主要含量淀粉,所以正确,C、食盐水中主要含有氯化钠,所以错误.故填;B;

(4)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胃酸主要是盐酸,二者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

故答案为:NaHCO3+HCl═NaCl+H2O+CO2↑.

28.如图为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问题:

(1)写出带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分液漏斗 ;② 集气瓶 .

(2)若用A、C装置组合制取氧气,实验中,观察到水槽中气泡 连续均匀冒出 (填“刚一冒出”或“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收集完毕时,应先 从水中取出导气管 (填“熄灭酒精灯”或“从水中取出导气管”).

(3)写出用B、E装置组合制取某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H2SO4+Zn=ZnSO4+H2↑ .

(4)硫化氢是有毒气体,能溶于水形成氢硫酸(其化学性质与盐酸相似).常用块状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发生复分解反应制H2S,某同学用F装置来处理H2S. ①实验室制取H2S的化学方程式为 H2SO4+FeS=FeSO4+H2S↑ .

②该装置用于收集H2S,说明其密度比空气 大 (填“大”或“小”).

③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2NaOH+H2S=Na2S+2H2O ,漏斗的作用是 防止溶液倒吸(入集气瓶) .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分析】(1)熟练掌握常见的化学仪器及用途;

(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要等到排出空气后再收集;收集后要防止水的倒流引起试管的炸裂; (3)BE组合适合制取固液常温型的反应及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4)①根据信息提供的反应物及反应类型写出相应的方程式;②根据收集方法及进气口判断硫化氢的密度;③根据信息硫化氢有毒及硫化氢的性质分析. 【解答】解:

(1)①是分液漏斗,②是集气瓶;

(2)用排水法收集的时机不能是刚一冒气泡,否则收集到的是空气使氧气不纯;收集完毕若先熄灭酒精灯会引起水的倒流使试管炸裂,故应该先从水中取出导气管;

(3)BE组合适合制取固液常温型的反应及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因此可以是熟悉的氢气用活泼金属和酸反应制得,故方程式为:H2SO4+Zn=ZnSO4+H2↑或其他合理答案; (4)

①块状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发生复分解反应制H2S,化学方程式为:H2SO4+FeS=FeSO4+H2S↑; ②根据收集方法及进气管(长管)可以判断硫化氢的密度比空气大;

③因为硫化氢有毒,能溶于水形成氢硫酸,故可以和氢氧化钠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从而防止多余的硫化氢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NaOH+H2S=Na2S+2H2O;漏斗可以增大与氢氧化钠的接触面积,防止溶液倒吸入集气瓶. 故答案为:

(1)①分液漏斗; ②集气瓶;

(2)连续均匀冒出; 从水中取出导气管; (3)H2SO4+Zn=ZnSO4+H2↑;

(4)①H2SO4+FeS=FeSO4+H2S↑;②大 ②2NaOH+H2S=Na2S+2H2O;防止溶液倒吸(入集气瓶)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市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

C、蒸发食盐水后,将蒸发皿应放于石棉网上,不能直接放于实验桌上,以防止烫坏实验桌,故选项说法错误.D、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用水湿润pH试纸,否则稀释了白醋,使溶液的酸性减弱,测定结果偏大,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20.实验室里不同化学试剂的保存方法不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qi0575c7g79ew80o94h77xpo584e200qv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