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辑
鱼类耐贮运上市之前要防病
俗话说:“鸡要买得叫,鱼要买得跳。”而许多养鱼户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到了成鱼销售的季节却遇到了难题,鱼不耐贮运,全身充血,甚至出现死鱼。这时候绝大多数养殖户都认为饲料有问题。确实有些饲料生产厂家,为了片面降低饵料系数、提高鱼的生长速度,在饲料中加入激素类或类激素类药物如喹乙醇等,致使在鱼的贮运过程中出现上述现象。但造成鱼不耐贮运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由喹乙醇中毒引起。第二种由鳃病引起。第三种由细菌性出血病引起。下面针对这三种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第一,喹乙醇中毒及对策。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鱼体全身或局部充血发红,尤其在颊部、腹部、鲳条及基部最为明显。鳃丝呈鲜红或深红色,长途运输当天死亡率很高。相应对策,因无有效药物治疗,只有停喂含喹乙醇饲料,适当控制鱼的生长,分批上市销售。
第二,鳃病及对策。主要症状为鳃小板末端上皮细胞发炎、肿大、增生、愈合,鳃丝呈棍椴化。镜检有时可见大量黏孢子虫寄生。鳃上黏液增多,鳃肿胀发炎。鱼缺乏活力,体表黏液较少。长途运输后,部分鱼在水面游动无力,呈缺氧症状,死亡率第1天较低,第2~3天较高。鱼体腹部出现血丝,并有脱磷脱甲现象。相应对策,在售鱼前1个月进行鱼病防治。①全池泼洒90%晶体敌百虫0.5克/立方米,每天1次,连用3天。②全池泼洒二氧化氯,每天1次.连用2~3次。③内服药饵,每50公斤饲料用痢特灵50克拌饵投喂,连喂3天。
第三,细菌性出血病及对策。主要症状为体表及各器官组织充血、出血,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上、下颌,口腔、鳃盖、腹部、鳍基充血、发红。解剖腹腔有淡黄色或红色腹水,肝、肾肿大,严重贫血,肠壁充血,肠系膜有点状出血。未运输时即可见死鱼,运输死亡率较高。相应对策,售鱼前1个月进行鱼病防治。①全池泼洒二氧化氧。每天1次,连用3天。②内服药饵,每50公斤饲料加痢特灵50克,大黄750克煎汁拌饵投喂3~6天。
浅谈鱼病的发生与防治
随着池塘养殖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鱼病种类也增多,鱼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鱼类病虫害日趋严重,部分养殖户因此受损,挫伤了养殖积极性。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包括有检疫制度、病害防治体系不健全,渔民“防重于治”的观念淡薄,养殖技术落后等。 1、鱼病的种类及流行特点
从对各地不同类型池塘、水库调查情况看,鱼病发病的种类多,病因复杂、危害严重,除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外,还有因污染引起的疾病。
鱼病流行呈复杂化,表现为:一是流行范围广、面积不断扩大:二是流行时间长;三是病情呈严重趋势、危害程度增大;四是多种疾病并发的情况增多;五是抗药性增强。 2、鱼病的发生原因
以上各类鱼病中,有的经常发生、流行广、危害大,有的则发病率相对较低危害较轻。不论何种类型的疾病其发生发展的原因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通过调查分析,致病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2.1环境因素
鱼塘、水库多数是使用多年、未护坡的土池,绝大多数养殖户不注重塘(库)底淤泥的清除,年复一年淤泥越积越厚,塘(库)变浅,载水量下降,有机物大量沉积,加上冬季温度也不是很低,池塘、水库冬闲的情况极少,也就很难实行冬季晒塘(库)。其次,鱼塘的建设规划较差,进排水系统不完善,水源不能先行处理,由此造成的水源带病和相互传染相当普遍,特别是在鱼塘连片的养殖基地更加明显。第三,由于全价颗粒饲料的大量推广应用,投饲多,排泄物多,水中的氨氮含量也随之升高,塘(库)水质变化较快,大多数养殖户对高密度精养鱼塘没有配置增氧设备和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引发
精品
可编辑
鱼病。
2.2机体因素
精养鱼塘普遍采用全价颗粒饲料喂养,饲料中各种营养成分,促生长添加剂等,促使鱼类快速生长发育,加上放养密度高,水体空间有限、鱼体得不到锻炼,抗病能力降低,极易发生疾病,如各种过敏性疾病。 2.3人为因素
不少养殖户对鱼病的发生没有足够的警惕,渔用工具交叉使用的现象普遍,更有一些人不讲公共道德,将自己的死鱼、病鱼随便乱扔,造成鱼病互相传染。 3、防治对策 3.1生态防治
3.1.1用生石灰清塘(库)。水深0.2~1m,每亩用生石灰100~200kg,淤泥厚,腐殖质多,池塘(库)普遍偏酸,生石灰用量不能太少,否则,效果差。
3.1.2谨慎操作和鱼种浸洗。浸洗普遍用食盐,其浓度为3~5%,或漂白粉10ppm或硫酸铜8ppm和漂白粉10ppm。
3.1.3水质管理。3月份气温逐渐回升,水位要由浅到深,每半月加注新水一次,5~6月份每7~10天加水一次,7~9月份每5~7天加水一次,水质要清新,无污染,透明度在25~40cm,每半个月定期用生石灰1530ppm调节水质,增强水体的缓冲能力。 3.1.4坚持“四定”投饵,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3.1.5清除池(库)边杂草和工具消毒。 3.2药物防治
3.2.1泼洒药物要考虑有机质的吸附作用。在计算药量时,要再增加总药量的10~30%的附加量,防治效果更佳;水质肥、透明度小取上限,反之取下限。
3.2.2先杀虫,后杀菌。鱼体被寄生虫寄生后伤口很易被细菌、病毒感染。最好是先杀虫,后杀菌,加速伤口愈合,提高抗病能力。杀虫不杀菌,其鱼体被寄生虫寄生后创口由细菌、病毒侵入就会出现重复感染和交叉感染。特别要注意的是甲壳类寄生虫其抗药性强,在用药48~72h后方可加水,否则水体中药物的有效浓度降低,杀灭效果差。
3.2.3内服与外用相结合。内服药用量要考虑两点:一是将鱼池中野杂鱼估算在内;二是药饵遇水后药物在水中的散失部分,因此建议增加20%药量。用药方法:a、将药物溶解后均匀地喷洒在颗粒料上,让其吸收并晾干投喂,操作方便、简单易行;b、将药物拌入冷却后的面糊,掺入米糠、麦麸、菜枯捏成团投喂;c、将药物拌入冷却后的面糊粘在嫩草上投喂(防治草编鱼病)。内服前一天停喂,使鱼呈饥饿或半饥饿状态,争食力强,防治效果好,一般3~5d为一疗程。同时使用外用杀菌药以杀灭病原体和净化水质,提高疗效。对已发病的塘(库),切不可外用不内服或内服不外用。 3.3对症下药
要对药物的药理性质有所了解,不要不讲科学地病急乱投药。在鱼病防治过程中,要考虑到鱼类自身抗病力低,受病原体感染种类和感染程度不同,病程长短不一等多种因素。我区常见的鱼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3.3.1细菌性烂鳃病
症状为鱼体发黑,尤其头部暗黑,鳃丝腐烂并附有污泥,严重者,鳃盖有个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防治方法:漂白粉1~1.25kg/亩米,连用2d;或生石灰20 25kg/亩.米,连用2d。 3.3.2寄生性烂鳃病
症状与细菌性烂鳃病的主要区别是鳃丝有大量粘液,不附有污泥。具体是哪种寄生虫危害的,要借助显微镜诊断清楚后再施药,一般由原生动物引起的鱼病(孢子虫、小瓜虫病除外),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一次,即可治愈,指环虫病、三代虫病、中华鳋病,锚头鳋病等多使用90%上海敌百虫等药物全池泼洒,效果很好。
精品
可编辑
3.3.3赤皮病(脱鳞病)
症状为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充血,发炎、鳞片脱落,鳍的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防治方法:外用药:强氯精0.25kg/亩.米,连用2d;内服药:渔夫宝、三黄粉等.每50kg吃食鱼用量25~50g,连用3~5d。 3.3.4肠炎病
症状为鱼体腹部膨大,体色变黑,肛门红肿突出,肠道充血发炎,轻压腹部有许多血黄色粘液流出。防治方法:渔夫宝、肠复康、维鱼康等每50g吃食鱼用量25~50g,连用3~5d;或大蒜头每50kg吃食鱼用量0.25kg捣碎后拌入饲料中连喂6d,每天一次。 3.3.5暴发性出血病
症状为鱼体表面充血,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肠充血无食,肝胆肿大,一般先发现少量鲫鱼、鳊鱼死亡,然后鲢、鳙大量死亡。防治方法:先杀灭寄生虫,然后用暴血停10ml/亩.米,连续2天泼洒,同时按50kg鱼用鱼瘟灵25g拌食投喂,连续3~5d。
3.3.6对草鱼病毒性三病的预防,近年来都采取了注射疫苗的方法进行人工免疫,免疫率可达90%以上。
提高渔用药饵的疗效方法
2006-10-24 17:28:00 来源: 网友评论()
在鱼病防治过程中,经常会使用一些渔用内服药。这些内服药对防治鱼类的顽固性细菌性疾病(如竖鳞病、烂鳃病、赤皮病、出血性败血病等)、孢子虫病、绦虫病等具有非常好的疗效。渔用内服药主要是通过与饲料一起制成药饵投喂而取得防病治病的效果。一种药饵的疗效首先决定于药物的质量与用药量,其次也与药饵的制作与投喂技术密切相关。下面就谈谈如何提高药饵的疗效,供大家参考。 1、正确选购药物和准确计算用药量
虽然药物的质量是生产厂家的事,我们无法检测或改造,但一定要对症选购,认清品名、厂家和有效期,不买假冒伪劣过期失效之药。投喂药饵量要计算准确,即要按鱼体重计算用药量,一般在投喂后30~40分钟内吃完为宜。如果不到20分钟就吃完,说明投喂量过少,病鱼吃不到足够的药量;反之,如1小时还未吃完,则说明投喂量过多,将影响下一顿的吃食。内服药饵必须按要求连续投喂一个疗程(一般3~5天或7天)或待病鱼停止死亡之后,再继续投喂1~2天,不能过早停药。若过早停药,鱼体内的病原菌未被全部消灭,容易复发。例如治疗鲤鱼肠炎病时,除了估准现有鲤鱼的贮存量外,还应把鲫鱼等食性相近的其它鱼也估算进去。防治网箱、流水养鱼等单一品种的鱼病时,应多加2%~3%的药量,因药饵流失多,野杂鱼也会抢食一些等。 2、正确选择基料(饲料)制作药饵
拌药的基料(饲料)必须选用治疗对象喜食的种类,同时还应根据鱼的生活习性把药饵做成沉性的或者浮性的。制作药饵时,最好把饲料与药按规定添加量拌匀后制成颗粒药饵,这样做一是可使药物混合均匀,二是药物不容易溶失于水里,避免浪费。对于买来成品颗粒料后自己做药饵的,一定要使药物均匀地、牢固地粘附于饲料上,否则入水后药物易散失影响疗效。这里介绍两种简便易行的方法:一是先打四五个鸡蛋,将药物与鸡蛋混匀后拌入饲料中,在阴凉处晾干制成药饵。二是将药物与少量的淀粉或面粉混合均匀后,加水打成浆,均匀地粘附于颗粒料表面,阴干后投喂。对某些刺激性气味太重、鱼不吃的药物,在制作药饵时应多加些鱼粉和炒熟的黄豆面、小麦粉等,以其散发香味诱鱼摄食。
3、注意投喂方法
如投喂体内杀虫药时,应先将鱼停食一天,以保证病鱼在第二天吃药饵。药饵要撒得均匀,保证
精品
可编辑
病鱼能吃到足够的药饵。如药饵撒得不均匀,病鱼的摄食能力较差,往往就不能吃到足够的药量,甚至吃不到药饵,达不到治病的目的。投喂药饵时,最好选风浪较小时投喂,否则,因风浪大,撒在水面的药饵很快被吹到下风处,沉入池底,鱼就吃不到足够的药量,在这种情况下,投喂次数要由一天2次改为一天4次,药饵量也要适当增加。
另外,在预防鱼病时,可先投喂一些没加药的普通饲料,使体质健壮的鱼先吃半个小时左右,然后再投喂药饵,这样可使体质差、游动慢、抢食弱的病弱鱼都能吃到足够的药饵,既提高了疗效又降低了成本。
4、采取“内服与外消”相结合的防治方法
在治疗由细菌、寄生虫等引起的疾病时,可采用“内外”结合的方法,即一面投喂药饵一面给水体环境消毒,内服药与外用药并举,可防治并发症与重复感染。如治疗淡水鱼类出血性败血症时,第1天用杀虫药杀灭体外寄生虫,第2~6天喂内服药,连喂5天,第3~5天全池泼洒杀菌药,会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提高鱼病治愈六要素
一、勤观察,早治疗
一般鱼被病原体感染或侵袭后,都有一段过程,有一些征兆,如病鱼活动迟钝,常缓慢游于水的表面,不聚群。若有惊动,略下沉后,即浮出水面。也有一些鱼刚发病时,狂游急窜,或体色灰暗,鳞片脱落等。再如,白鲫出血病发生后,早期鱼塘中的野小杂鱼死亡等。当发现鱼池中出现鱼病征兆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可避免病情扩展。 二、正确诊断,对症下药
首先根据天气特征、水源情况、鱼种来源、混养比例、历年鱼病流行规律、鱼群食欲、行动、体色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分析。然后将濒于死亡的病鱼或死亡而未腐变的鱼尸,对其体表、鳃丝、肌肉、内脏等部位进行肉眼检查或镜检。看其体表有无出现大型的寄生虫,如中华鳋、锚头鳋等,或出血点块、鳞片脱落、烂鳍、肛门红肿等现象。鳃部,鳃盖是否充血腐蚀,鳃丝的颜色、粘液多少,是否有寄生虫寄生,鳃丝是否腐烂带泥。剖开鱼腹后,是否有腹水、肠道发炎、充血,肝脏和脾脏等器官的充血。剥开鱼皮,肌肉是否出血等。根据检查的具体症状,首先诊断属于哪类疾病,如寄生虫、细菌性、病毒性疾病或并发症,再根据病鱼的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作出正确诊断,对症下药。
三、准确测算,用准药量
准确测算,用准药量是治疗鱼病效果好坏的另一关键。对外用药,全池泼洒,要准确计算池水体积,并应考虑到水质特点及当时水温等的影响。如有机质多,水质较肥、水温较低时,用量应多些。池水体积的测算要以实有水面和平均水深计算。平均水深的测算,以池塘几个深浅不一的深度的平均数为准。内服药物的剂量以每公斤鱼体摄食到多少药物来表示,具体常有两种计算方法:按重量计算和按摄食率计算,应灵活运用。当池塘中大多数鱼摄食旺盛时,按塘鱼的总重量计算较为准确;当池鱼病情严重或天气不好,导致鱼食欲减退,应根据估算的摄食率,以较高比例将药物拌入饵料中,以保证尚能吃食的病鱼吃到足够的药量。配制药饵时,还应考虑到药物在水中流失的情况。注意估算塘鱼的总重量,要考虑到各阶段生长增重的比例,不能以投放鱼种计算药饵的投喂量。 四、掌握药物特性,科学用药
鱼病常用药物都各有其理化特性,在保存使用时应注意合理化,避免药物因保存使用不当而造成失效。如哪些药物只能外用,哪些药物内服效果好,哪些药物不能合用,哪些药物混用效果会更好,哪些药物会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等。投药饵应考虑到鱼的生活习性,制作浮性、沉性、微粒等不同的药饵。如青、鲤、鲫鱼发病应投喂沉性药饵;草鱼发病以投喂浮性的药饵或拌药投在水草上较好;
精品
可编辑
白鲢发病应投喂微粒药饵,制作时要拌入一定量的粘合剂,以防药物在水中散失。药物泼洒要将药物充分溶解后均匀泼洒全池,泼洒时间以下午进行比较好,因下午水温高,药效高。泼洒药物时从上风处逐步向下风处泼洒,泼洒后的剩渣残粒和未溶解的药物,不能泼入池中,否则鱼吞食会引起中毒死亡。
五、根据病症,用足疗程
疗程的长短应根据鱼所患疾病的具体类别。如侵袭性疾病,是寄生虫寄生所引起的,一般使用杀虫药物1天~2天为一个疗程,就可以起到治疗的目的;如细菌性、病毒性疾病一般3天~5天为一个疗程。至于使用的疗程长短,则应视病情的轻重和病程的缓急而定。对于病情重、持续时间长的疾病就必须使用两个至三个疗程,否则治疗不彻底,有重发感染的可能。 六、几点注意事项
1.使用药饵投喂前应停食1天,让鱼处于饥饿状态,药饵投喂后,能迅速吃完。
2.在治疗期间及刚治好后,不宜大量换水和捕捞,以免给鱼带来刺激,引起应激反应,加重病情或引起复发。
3.治疗鱼病应采用内外相结合的办法,单纯依靠内服药不能起到内外夹攻的作用。
4.治疗鱼病时,不能单独多次使用同一种药物,以免使病原体对该药产生抗药性,应交替使用药物。
5.一旦发病后,无论治疗效果好坏,都避免不了损失的发生。因此,平时需坚持\以防为主,治疗为辅\的防治方针。
当前淡水鱼三大疾病如何治
一、水霉病 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水霉菌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异常,当看到病症时,菌丝体已侵入鱼体伤口,向外生长,或因寄生虫、细菌等感染造成原发病灶时,霉菌的动孢子便从鱼体伤口侵入,吸取皮肤里的养料,在受伤病灶处迅速繁殖、蔓延、扩展、长成棉毛状的菌丝。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结粘附,使皮肤发生溃烂、组织坏死,同时随着病灶面积的扩大,鱼体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 -鱼体消瘦,最终病弱死亡。
此病一般发生在20℃以下低水温季节,以早春、晚冬最为流行。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水霉菌对寄生无严格的选择性,各养殖鱼类从鱼卵到成鱼均能被感染。密养的越冬池,春季塘水清瘦或处于饥饿状的鱼最易患水霉病。
防治方法:鱼类入池操作过程中要尽量仔细,勿使鱼体受伤。入池前用“种苗净”1/3000药溶泼洒。避免在水温15℃以下处理养殖鱼类,以免鱼体冻伤或擦伤。
二、竖鳞病 初步确诊,此病为水型点状极毛杆菌所引起。患竖鳞病的鱼体表粗糙、部分鳞片向外张开像松球,鳞的基部水肿,其内部积聚半透明式血样渗出液,以致鳞片竖起,用力稍压鳞片,有水状液从鳞片基部喷射出来,随之鳞片脱落。病鱼常伴有鳍基皮肤轻微出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等病。随病情发展、病鱼出现呼吸困难、身体失去平衡、游动迟缓、无力,持续2天~3天死亡。 此病主要危害鲤鱼、鲫鱼、草鱼、白鲢,金鱼也时有发生。此病如不及时治疗将对淡水养殖业带来极大的损失。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