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阳关无故人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聆听《阳关三叠》,激发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珍惜友情。
2、初步学唱《阳关三叠》第一叠,体会古代歌曲韵味。 3、初步认识古琴、埙,聆听其音色。 教学重点:
在教学活动中分析了解本首歌曲的内涵.学习歌曲主题旋律。 教学难点:
学生对古代音乐的接受程度,以及对音乐情绪的感受。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送别》 展示课题《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导入新课
用歌曲《送别》导入,让学生用一首送别诗来表达这首歌曲的思想感情,学生回答问题,引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师讲:古代音乐家给这首诗谱入了旋律,取名《阳关三叠》
二、简介歌曲:
播放图片“历史渊源”,学生自学,老师补充。 二、教学课程
欣赏前复习力度记号:mf、f、ff、mp、p、ppp以及渐强、渐弱 1、 整体欣赏问题:a、感受歌曲的情绪?b、给歌曲分段 欣赏后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2、分段欣赏:
A、第一乐段:简单翻译文言文歌词,提出问题:上半阙和下半阙都表达了离别之情,表现程度相同吗?
学生回答,师补充
B、第二乐段:简单翻译文言文歌词,提出问题:跟第一乐段比,情绪上有何变化? 学生回答,师补充
提问:假如诗人活在当下,也会如此悲伤吗?为什么?
C、第三乐段加尾声:简单翻译文言文歌词,提出问题:歌曲尾声渐慢渐弱的处理,会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回答,师补充
3、再次欣赏歌曲(廖昌永演唱的) 三、拓展延伸:
1、简单学唱歌曲主旋律: A师弹琴并范唱B教唱C齐唱
2、让学生认识古老乐器代表:古琴和埙。
A、播放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片段,让学生体会音色。
B、老师展示古代乐器‘埙’,让学生近距离的观看,老师吹奏《别亦难》让学生更
深刻体验它的音色 四、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并播放《友谊地久天长》结束本课
学情分析
高中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对音乐的学习大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这样我就从“送别歌”入手,引入“送别诗”,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在此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能够投入的欣赏分析,并能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通过“听”、“唱”、“看”等多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加深对古代音乐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
效果分析
本节课我注重了歌曲情感和实践的培养。在欣赏过程中,学生能通过老师的提问,更进一步了解古代歌曲的内涵,以及《阳关三叠》的词义及曲调在同学们心灵的震撼。在这节课中,我不仅注意了整体设计,更注重了兴趣的培养,体现了自己的教学特色。通过实物 ‘埙’,让学生零距离体会古代器乐的魅力。使学生对本课更加感兴趣。
《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材分析
《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人音版第十四单元中的第二十五节。本节课,主要欣赏了《阳
关三叠》,这首是新中国成立后,由王震亚先生改编的混声合唱。曲风文雅、意境高远,对
于培养学生品行修养有深刻意义。是根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歌曲。让学生体会
“三叠”的含义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一首。全曲分三大段和一
个尾声。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每叠又分前后两段,前段用王维的原诗,
由四句“起、承、转、合”式的旋律组成。曲调情意绵绵,诗词与音乐交相辉映,珠联璧合,
让人听来回味无穷、传唱不绝。
评测练习
1、通过欣赏过程中的问题,学生边欣赏边思考。 2、通过歌曲主旋律的学唱,进一步掌握歌曲韵味。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欣赏和教师讲解,学生能够了解歌曲涵义。并能够通过问题,更进一步的把握歌曲中的情感意义,通过学唱歌曲主旋律,让学生亲自体验、掌握歌曲情感及韵味。
通过教师的基本功展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不能较熟练的利用课件,在问题的引导上,还需要精心设计。
课标分析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浓厚的音乐氛围中体验到音乐的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1、聆听《阳关三叠》,激发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珍惜友情。我在每一个环节都融入了情感教学,这一环节,问题设计上,始终让学生把珍惜友情贯穿。
2、初步学唱《阳关三叠》第一叠,体会古代歌曲韵味。这一环节,让学生全员参与,深刻体验歌曲韵味及感情。让学生知道古代歌曲唱出来的感觉要比流行歌曲还要有感觉。
3、初步认识古琴、埙,聆听其音色。这一环节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现场体验埙的音色,感受它的古朴,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