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批改实效性的策略研究
六年级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作业对于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作业时间以及作业量的不同,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因此,完成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既是促进学习内容“理解-内化”的过程,也是“巩固-掌握”的过程,更是“拓展-应用”的过程。作业既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方法,学生对教师评判的关注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度,可见,优质的作业批改可以促进有效教学,因此作业的批改方式就显得格外重要。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作业批改不仅有监督功能、评价功能、反馈功能,还有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情感交流等作用,因此,多样化的批改形式是为了达到不同的功用。作业的批改涉及批改的目的、批改用时、批改方式。明确批改目的是关键,批改作业的功能有反馈、监督、评价,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相应的批改方式,计划不同的批改用时,综合权衡,才能实现较好的批改效益。
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上课教、课后批改作业;学生上课听、课下做作业,作业的批改方法多采用“全收全改”。目前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以及时代对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明显地暴露出作业“全收全改”存在的问题。每天,教师用于批改作业的时间往往要多于上课的时间。另外,根据我们的观察,认真批改后的作业发还到学生手中,大多数学生没及时地进行改错,效果不佳。这种事倍功半的做法违背了教学改革的初衷。这些弊端越来越制约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作业批改操作方式的改革是一项长期、重要而艰巨的工程和全新的课题。抓好作业批改环节,提高作业环节的有效性,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尤为重要。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内:《走进新课程》、《学习的革命》等专著上都有作业的设计、批改和评价的理论,这为实验提供了借鉴的条件。
国外:关于作业的设计、批改和评价,国外的教学家们摈弃了课本的约束,课文的限制,大多采用开放式的、综合性的作业,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与同学合作来某一专题,这也为课题提供实验的经验。
从理论层面上说,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并要求将这种自主学习与基于情境的合作式学习、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有利于学习者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建构主义的评价观认为:评价应是目标自由、情境驱动、依靠学习背景,以真实任务、知识经验建构为标准,评价标准多元化。建构主义理论将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在20世纪中期,在世界范围内涌现出一批代表现代教育思想的流派和学说,如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和“发现法”原理,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赞可夫的“教育与发展”
1
实验等,这些教育思想和观点虽然在理论基础上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在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一系列的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做作业是主体的一种探究和回忆过程,而批改作业是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和回忆过程的引导、帮助、纠错的手段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用恰当批改作业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概念界定
1.作业:为了实现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由教师根据教学过程的要求指定由学生去完成的练习或其他活动,是课堂教学工作的延续,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作业批改:作业的批改包括两个环节:批作业和改作业,批改作业是实现有效反馈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调节学生学习的行为,也可以调节教师施教的行为。从教的角度看,是教师对作业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消化、整理、挖掘、提炼,据此调整后续的课堂教学计划或进行查漏补缺的教学措施;对学生而言,作业批改既是一种督促,也是一种外部的评价。 3.作业批改方式:作业批改方式是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判断、消化、整理、挖掘、提炼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作业批改与反馈形式的研究。 2.作业批改与反馈途径的研究。 3.作业批改与反馈常规保障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高效、实用的作业批改的策略及模式。 2.提高批改作业效率,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进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切实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3.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促进教师、学生对小学作业批改有效性的正确认识,改革传统的作业评判标准,充实素质教育的内涵,培养学生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措施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实践边研究,边检验,边归纳,不断进行验证、修正,在研究中总结,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从而达到解决影响数学作业批改有效的因素,寻求促进学生学习有效的方法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及访问调查两种方式,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前期与后期调查,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在课题研究前进行问卷调查,为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奠定现实基础;在课题研究后期进行访问调查,并将前后调查结果进行比较、总结、讨论、修正,使研究更完善,更有效。
3.实验研究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不同的作业批改方式进行对比实验,总结各自的优
2
缺点,及各自的适用范围;由此归纳出适合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作业批改方式。
4.文献研究法: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作业批改的理论,了解国内外作业改革与评价的最新状况,及时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并接纳运用相关理论,取其精华,探索新路。 (二)研究措施
1.转变:任何教育教学改革,其成功的关键之一要靠教师。为此我们将通过多种途径、引领教师认识在新课程背景下改革学生作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课外作业的效益和对课程顺利实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要在教师、学生中形成共识。
2.学习: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新一轮课改理念、青浦教改实验小组的成果及和本课题相关的一切理论与经验。
3.探究:通过调查,在学校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边实践,边设计,边研究,寻找作业批改与有效反馈基本规律及形式。
(1)个别批 (2)面批 (3)互批 (4)延迟批 (5)个性化评价等
4.应用:规律要为教学改革实践服务,根据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的发展需求,进行细化,建立保障作业批改与反馈有效性的工作常规。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与分工 (一)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4.3-2014.4):制定课题方案并向学校课题领导小组递交申报材料审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调查分析、收集资料,起草“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执行计划。 2.实施阶段(2014.5-2014.11)
(1)设计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调查了解目前小学数学作业有效性的现状,影响作业有效的因素,以便制订出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并撰写调查报告。
(2)进行阶段小结和调整,写出阶段性报告和有关论文。召开中期汇报会,进行经验交流。
(3)设计问卷,对学生进行后期调查,前后对比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4)通过师生、生生合作,不断反思、改进批改的方法,完善数学作业批改的操作体系,提高批改的实效性。
3.总结阶段:(2015.1-2015.3)
对本课题的研究过程及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分析,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做好结题前的准备工作。
(二)成员分工 姓 名 课题组内分工 职 称 职 务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