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心理学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 大脑的布洛卡区主要负责_____。 A. 口头语言表达 B. 言语接收 C. 书写 D. 阅读
2. 2×2×2因素实验设计共有__________种实验处理。 A. 3 B. 4 C. 6 D. 8
3. 格赛尔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主要是为了说明________。 A. 教育训练对于动作发展的关键作用 B. 机体成熟是动作学习的基础
C. 相同的遗传导致类似的动作发展水平 D. 教育训练对动作发展不起作用
4. 皮亚杰的“三座山实验”是为了说明幼儿思维的_______。 A. 守恒性 B. 形象性 C. 自我中心性 D. 可逆性
5. 下列方法中,被用来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是_______。 A. 陌生情景法 B. 两难故事法 C. 同伴提名法 D. 团体强化法
6. 测得某大学生组和专业篮球运动员组被试的体重和身高,已知体重与身高存在高相
关,若要比较两组被试的体重是否确实存在差异,最合适的统计方法是________。
A. t检验 B. 协方差分析 C. 判别分析 D. Z检验
7. 米勒认为人类短时记忆的容量是________个单位信息。 A. 7 B. 7±2 C. 6±1 D. 6±3
8. 在人脑中同现的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的形象是_______。 A. 表象 B. 想象 C. 知觉形象 D. 梦
9. 下列各种方法中,不能作为因素提取方法的是_______。 A. 主成分分析法 B. 影像法 C. 主轴法 D. 最小二乘法
10. 某测验包含32道四择一选择题,若受测者随机作答,其成绩分布的方差应变_____。
A. 10 B. 8 C. 6 D. 4
11. 要检验多组计数数据间的差异,适宜的统计检验方法是____________。
A. t检验 B. Z检验 C. 秩和检验 D. 卡方检验 12. 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的心理学家是_________。
A. 布鲁纳 B. 加涅 C. 布卢姆 D. 奥苏贝尔
13. 随机通达教学是依据_________学习理论而提出后种教学方法。 A. 建构主义 B. 结构主义 C. 行为主义 D. 认知主义 14.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受到奖励而相应地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是________。
A. 外部强化 B. 替代强化 C. 自我强化 D. 他人强化
15. 下面四种策略中,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________。 A. 复述策略 B. 精加工策略 C. 组织策略 D. 计划策略
16. 海德提出了态度改变的__________。 A. 分阶段变化理论 B. 认知不可协调理论 C. 平衡理论 D. 调和理论
17. 在阿希的实验中表现出的从众行为是一种_________。 A. 真从众 B. 假从众 C. 权宜从众 D. 不从众
18. 关于测量、测验、评价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 A. 测验与测量同义 B. 测验是一种测量的工具 C. 测验是一种评价方法 D. 评价必须利用测验所得的资料
19. 下述关于随机误差对测验影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 A. 影响测验的信度,但不影响效度 B. 影响测验的效度,但不影响信度 C. 影响测验的信度,也影响其效度 D. 对测验的信度、效度均无影响
20.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是________。 A. 自陈量表 B. 情境测验 C. 投射测验 D. 评定量表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 1. 最近发展区 2. 回归系数 3. 概念的同化 4. 去个性化 5. 刻板印象 6. 常模 7. 想象
8. 观点采择能力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6分) 1. 简述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2. 简述幼儿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3. 简述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 4.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5. 简述 型错误和 型错误以及两者的基本关系。
6. 影响测验信度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影响测验信度的?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论述操作定义的作用并举例说明其常用的设计方法。 2. 论述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 A2、D3、B4、C5、B6、B7、B8、A9、B10、C11、D12、C13、A14、B15、D16、C17、C18、B19、C20、A 二、名词解释 1、最近发展区 答: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在成人帮助下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具体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凭借成人的帮助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活动中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它表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这一概念是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儿童的现有水平,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儿童发展的潜能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交帮助每个儿童研究室到可能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指明了儿童应在各自的现有发展水平上进一步发展潜能,强调了教师和成人的指导作用。
2、回归系数
答:回归系数是线性回归方程中自变量的系数。回归系数是回归方程中,自变量X对因变量Y变化的数量关系。也就是说回归系数指当X变化一个单位,Y变量将变化b个单位,写作by·x,如果自变量为Y,因变量为X,回归系数则写作bx·y。回归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3、概念的同化 答:根念同化指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下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过程。概念同化属于接受学习的范畴。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概念同化发生于课堂教学中,是学生获得概念的典型方式。概念同化需满足主客观条件,客观条件即新概念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同时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同化新概念的适当观念。主观条件即学习者应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4、去个性化
答:去个性化的概念是由费斯迁杰于1952年提出的,它是指个人在群体中因丧失个性特征、自我理性和责任意识而表现出来的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无理智状态。可使人处于个性化状态的原因有:1、匿名性。在临时聚成的群体中,个人的身份特征不为他人所知,行为上的约束力减少;2、责任感丧失。在集群情境下,个人往往把行为后果推到群体身上,不像平日单独行动时那样考虑自己的责任;3、情绪感染。由于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识变弱,表现出与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4、极端自我卷入后暂时的心理活动高度集中于外界事物;5、药物、酒精或催眠等。
5、刻板印象 答:刻板印象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形成起来的对于某一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它是一种先入为主、难以改变的看法。例如,在人的自然特征方面,人们比较系统的观文化局是同性别、种族和外表吸引力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也首先根据这三个方面将人进行分类,当人们将某一个人归入其中一个类别的
时候,人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认为这个人也具有这些特片,人们对这个人所作的行为反应,也会直接以这些观念为根据。
6、常模 答:常模指有一定代表性且数量足够在的样本在某项测验上的分数分布。常模是参照标准的一种,常模团体的分数分布就是常模。在解释测验结果时,可用于评价受测者该项测验成绩的标准。概据测验适用的对象团体,可分为全国常模、特殊团体常模、地区常模、学校常模等。常模的可信度取决于常模团体的休表性、新近性和适切性。在心理与教育测验中,常用的有年龄常模和年级常模两种。按不同年龄阶段制定的各年龄阶段的常模,多为智力测验所采用;按学校年级制定的各年级的常模,适合教育测验。根据分数的情质,可分为百分位常模和标准分数常模等。
7、想象
答: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高极的认知活动。它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不仅可以创造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创造现实中不存在的或不可能有的形象。想象主要处理图形信息,其基本特点是形象性和新颖性。想象的功能有预见、补充知识经验、代替、调节机体生理活动等。
8、观点采择能力 答:观点采择能力是指儿童能采取别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由于儿童在7岁时就克服了思维上的自我中心性,所以在小学阶段,儿童观点采择能力获得了很明显的发展。弗拉维尔认为观点采择能力是以了解别人观点为目的,由淡同的环节所组成的认知加工过程,它包括四个阶段:存在阶段、需要阶段、推断阶段和应用阶段。寒尔曼通过两难故事法测查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认为分以下几个阶段: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阶段2:自我反省式观点采择;阶段3:相互性解色采择;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
三、简答题
1、 简述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答: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
(1)明确研究目的、选择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或研究假设的性质,直接影响着被试的选取、研究变量的确定、资料的具体收集方法与具体设计方式的采用。
(2)选择研究方法与设计方式。在研究设计时,应根据研究的目的、被试的特点(如儿童与成人)、研究的主客观条件(如研究者的科研素养、研究的时间、人力、经费等)、各种方法与设计方式的优缺点与适用条件,选用最适当的方法和设计方式去解决课题所提出的具体问题。
(3)确定研究变量与观测指标。在选定具体方水火无情和设计方式之后,应根据研究目的与假设,进一步明确本课题所要研究的变量有哪些,不拟研究的无关变量有哪些,所研究变量的性质是因果的还是相关的。为了避免认识、观念上的分歧和保证研究结果的确定性、可比性,就考虑如何给研究变量下抽象定义和操作定义。
(4)选择研究工具与材料。确定研究材料与工具都必须全面考虑到研究的目的、被试的特点、研究的其他条件和各种仪器自身的特点和适用条件,从而保证所用材料与工具的科学性、适宜性。
(5)制定研究程序与选择研究环境。制定研究程序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四个
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研究材料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及其顺序;二是操作研究变量的有关方法和研究程 序安排;三是拟定指导语;四是控制元关变量的各种方法。研究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及非自然环境。一般来说,在自然环境中所进行的研究其结果的外部效度较高,与此相反,在实验实环境中所进行的研究其结果的内部效度较。
(6)考虑数据整理与统计会析的方法。在研究设计时,要初步考虑如何对收集到的研究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用什么方示进行统计分析,并据此对收集资料的方法和内容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2、 简述幼儿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是思维的具体静象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指思维活动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的,而不是凭借对事物的内在关系和本质的理解,即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的。例如,一个幼儿能够正确回答:“6个苹果,2个人平分,每人能分到几个”,却不能回答3+3=?幼儿的这种思维特点与其知识贫乏及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是分不开的。
(2)思维的抽象性开始萌芽
幼儿中期以后,开始出现抽象思维的萌芽。在解决同一个任务中,幼儿园小班儿童更多的是在感知水平上解决问题,而中班和大班儿童逐步地学会有词的水平上解决问题。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三种思维形式在幼儿思维中所占的地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的水平比婴儿期有明显的提高。具体形象思维有很大程度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只是刚刚发展,幼儿对其经验范围内的事物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
(3)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幼儿园小班儿童的动作主要是受视觉映像或表象调节,言语在动作过程中不起什么作用,只有在做完动作以后,他才能在言语中把安反映出来;中班儿童往往是一面动作,一面言语,言语的计划作用还很差;在班儿童已能在行动这前就用言语表达要做什么和如何做等,这时儿童的言语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3、简述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 答: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有:
(1)加工深度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研究者发现,对刺激项目的加工深度并不影响被试的内隐记忆效果,却对外显记忆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2)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外显记忆回忆量随着学习和测验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逐渐减少。而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得多,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中记忆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内隐记忆不容易受到记忆负荷量增加的影响。
(4)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以听觉形式呈现的刺激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时,这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
(5)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但是,内隐记忆却很少受到干扰的影响。
(6)个体差异对内陷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个体差划对外显记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