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及思路:中学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汪潮教授强调语文的核心素养包含四个方面:一是语言构建与运用,二是审美鉴赏与创造,三是思维发展与提升,四是文化传承。因此本科的教学主要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的,在设置教学环节时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散文审美鉴赏能力,如品美文、赏秋景环节,从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去认识作者,引导学生传承与理解那个时代的独特文化。
教学内容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中职语文教材拓展模块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诗歌和散文欣赏单元,文章结构精巧而又疏密有致,作者用细腻的笔调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宁静悠远的山水画,从秋的颜色、秋的触感、秋的声音、秋的姿态中表达了秋的喜爱和对故都的思念之情。
学情分析:我所执教班级是体育专业的学生,他们以体育训练为主,花在学习上的精力较少,学习基础较薄弱,又加之经常出去比赛,耽搁了一些课程,因此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的问题及上课睡觉的现象。因此语文课的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太艰深,要深入浅出,化复杂为简单。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幽默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手法;掌握以动衬静,对比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和品读中感受故都的画面美,在小组讨论中体会文章背后作者的性格特点。
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在文中流露出的那种悲凉、伤感之情。
教法学法:师生互动法,阅读法,谈话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 吟秋诗,进课文 4分钟
1.分组吟诵关于秋的诗句,体会作者在诗歌当中的感情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d.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同学们读出了诗人在诗歌中寄予的思想感情,或凄凉悲秋之感,或对绚丽多彩的秋之赞美!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吧!
2.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小说《沉沦》(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二.读课文,明概况 10分钟
教师在配乐的背景下范读课文,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1.
从标题看,文章的落脚点是什么? “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
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明确:文章的落脚点是秋,故都是指北平,作者不叫“北平的秋”而称“故都的秋”是因为更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作者深切的眷恋之情。
2. 找出文章的文眼。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3.课文3至11段,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为这五幅秋景图命名。
明确: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4.作者在这五幅秋景图中通过哪些景象的描写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
明确: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三.品美文,赏秋景12分钟
全班分为三大组:摔跤组、田径组、跆拳道组,大组内以四人一小组来讨论,讨论主题为:赏秋之色、听秋之声、尝秋之味,以抽签的形式来确定。 1. 赏秋之色
A.在不同的人眼里,秋的颜色也是不一样的,有人说秋色是红于二月花的霜叶;有人说秋色是黄澄澄似金子般的稻田;有人说秋色是秋高气爽的的蓝天等等,在作者郁达夫的笔下秋是怎样的颜色,他写了哪些颜色,这些颜色有怎样的特点,与秋天的特点有何联系?
明确:作者写了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枯黄) 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这一系列颜色以冷色调为主,给人以冷清、萧瑟、落寞之感,也突出了秋之静,秋之悲凉。
B.作者为什么不用明快的笔调反而用冷色调来颂秋呢? 明确:a.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有关 b.与时代背景有关
c.与文人的“悲秋情结”有关 2. 听秋之声
A.在作者笔下秋天不仅有自己独特的颜色还有特别的声音,那我们来听听秋天的声音,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描写秋天声音的句子,并品读你觉得有意思的声音,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
①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不刺耳,是很朴实的声音;秋蝉的叫声是衰弱的,而且是残声,这种蝉鸣不是令人厌烦的聒噪之声,这些声音反而突出了秋的静和悲凉的特点。
②息列索落的雨声,雨声不太密集,细小琐碎,作者却听得真真切切,衬托出了环境的“静”;“凉风”中的“息列索落”,满含肃杀悲凉的气息,表达出了作者心头的“悲凉”。
③两个都市闲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谈论秋雨秋凉,把故都的那种沧桑感流露出来,同时北京人那种独特的生活情趣也跃然纸上。
B.分角色朗读秋雨话凉的段落,指导第一个“了”字的读音,可以读“luo”读出那种独特的京味儿。 3. 尝秋之味
作者在开篇就说自己“从北平赶上北平来的理由”是想要饱尝一尝这“秋味”,那你认为在此文中故都的秋天的味道是怎样的呢?
明确:故都秋的味是浓烈的,是持久的,从文章中作者泡的那碗浓茶可以品出,也可以从在金秋佳日成熟奇果——枣中尝出,那种浓烈的香甜就会弥漫舌尖,令你回味无穷
四.细赏析,知作者5分钟
1.都说文章是言由心生,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如此美丽的秋景,在这篇文章背后站着怎样一位作者呢?请同学说说你从课文中看出作者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文章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你的理解。 我从__________中看出作者__________
明确:例如:我从“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中看出作者情感心思细腻。
又如:我从“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中看出了郁达夫安静、沉静的性格特点。 四.深探究,学写法 7分钟
1.作者的题目是《故都的秋》,为何要在第二段写江南的秋,是否脱离了主题? 明确:没有脱离主题,作者用了对比手法,通过与江南的秋天作对比,突出故都秋天的清、静、悲凉是南国之秋所无法比拟的,从而表现作者对它的向往和眷恋之情。
2.文章中除了第二段运用对比手法外,还有没有哪些地方运用对比手法,如何对比的,有何作用?
明确: 黄酒之与白干 温和与刚烈
稀饭之与馍馍 稠润与硬实 鲈鱼之与大蟹 细腻与粗犷 黄犬之与骆驼 娇小与庞大 突出故都之秋的色彩之浓,让人回味无穷。
3.故都的秋的特点之一是静,可是作者在文章中却写了许多声音,比如鸽声(飞声),蝉声 风雨声,人们的话凉声,作者有何用意?
明确:作者运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这些声音反而能突出秋之静的特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