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 第1课时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他们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 1.小组: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每组一套。 2.全班:《发现物体的特征》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5分钟) 1.教师随便拿起粉笔、课本等,告诉学生这就是物体,并板书“物体”。 2.提问:我们周围还有些什么物体?你会怎样描述它?(比如铅笔细长,橡皮白色,桌子很大等) 3.学生自由描述,教师随机板书,记录学生交流产生的词汇或短语。 二、探索1:单个物体观察(预设10分钟) 1.认识几种常见的物体过渡:老师今天准备了8种物体,让我们来看看都是谁?(出示幻灯)根据图片的顺序,学生口答完成名称连线,认识8种常见的物体。 2.激趣:老师今天把这些物体都带来了,你们想不想好好观察一下? 3.说明要求: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讨论:万一几个人要观察同一种物体,那该怎么办?(引导:可共同观察,但若能分类观察更好。) 4.组长领取实验器材,组员每人选择一种物体进行观察。 5.组织交流:怎么观察,发现什么特征?(板书揭题:发现物体的特征) (二次备课处) 三、探索2:两个物体比较观察(预设18分钟) 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介绍主要观察方法和能观察到的对应特征。 看一看:颜色、形状、厚薄、是否透明、是否可见、是否流动等 闻一闻:气味摸一摸:粗糙程度、厚薄等 掂一掂:轻重 [说明:观察方法后的特征不要求全部罗列,只要根据学生认知程度的基础上概括就可以了。 2.活动手册指导说明,翻开活动手册第1面,要求学生先写上日期, 再说明“水”和“空气”这两列以后再补充,然后指导贴图,并提示可以更改物体的名称,把“木块”改成自己观察的其他物体。 3.强调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比较观察,并指导粘贴或书写记录。 4.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和记录。 四、研讨(预设7分钟) 1.展示学生的活动记录,填到全班记录表上,有争议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 2.机动:你有什么收获?还想研究什么? 板书设计: 发现物体的特征 看:较厚、较薄,有颜色、无色闻:有气味、无味 摸:粗糙、光滑掂:较重、较轻 教学反思/后记: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 第2课时谁轻谁重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概念目标: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2.科学探究目标:用掂量、称量等方法比较物体轻重,轻重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3.科学态度目标: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难点: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器材准备】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台、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 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的图片,提问:“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二、围绕概念,实践探究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预测物体的重量。 (1)出示5个物体: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一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便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说说预测的理由。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比如,掂量和称量。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继续指导、落实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二次备课处) 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将一个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端,天平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直到天平平衡。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 (3)发给学生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4)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 1.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 2.“哪种方法的排序结果更准确”,对不同测量方法准确程度的探讨。预测是猜的,不太准确;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同,掂量也不准;掂量次数多了,容易乱;用简易天平称量是比较准确、比较科学的方法。 四、应用概念,拓展延伸 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轻重是不一样的。给出问题情境:相同大小的瓷碗和金属碗一样重吗?学生相互交流,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后记: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 第3课时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概念目标: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科学探究目标: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3.科学态度目标: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教学难点: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器材准备】 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布袋(内装一个乒乓球和一块橡皮)、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几种物体的轻重。还记得是哪几种物体吗?(学生回忆:乒乓球、木块、塑料块、橡皮) 1.出示小布袋。不打开布袋,引导学生用“摸”“看”的方法进行猜测,根据“形状”判断布袋内的物体是乒乓球和橡皮。 2.出示另外两种物体——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强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 课件展示猜测的方法及四种物体的形状。 4.提出问题。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 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 1.请一名学生上台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 (二次备课处)
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