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01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最新考纲 高频考点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稳态与平衡观:内环境的组成成分间通过物稳态的生理意义(Ⅱ)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稳态及调节机制 质交换实现稳态 科学思维——分析与综合:结合内环境的成分与理化性质稳定的实例得出结论
考点一 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
1.完善下图,探究以下问题
(1)内环境三种成分之间形成的关系图
(2)三者之间的成分关系
①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似,实质都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②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③三者共同构成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 (3)几种常考细胞的内环境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据图思考
(1)营养物质: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循环系统→组织液(或血
浆和淋巴)→组织细胞。
(2)空气中的O2: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组织液(或血浆和淋巴)→组织细胞。CO2的排出途径正好相反。
(3)其他代谢废物:经过内环境及循环系统的运输,到达肾脏、皮肤等器官以尿液或汗液的形式排出。
走出误区 与内环境有关的3组易混名词 (1)血液≠血浆
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所以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血浆只是内环境的一部分。
(2)血红蛋白≠血浆蛋白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血浆蛋白是血浆中200多种蛋白质的总称。
(3)纤维蛋白原≠纤维素
纤维蛋白原是血浆蛋白的一种;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必修3 P3“相关信息”改编)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甚至是“血泡”。水泡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血泡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还含有血细胞。
答案 组织液 血浆 诊断辨析
(1)内环境是人体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提示 细胞代谢主要发生于细胞内,其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内环境为细胞生活提供了直接的液体环境,它可将营养物质、O2等送入细胞,并接纳细胞排出的代谢废物,发生于内环境中的反应主要涉及酸碱缓冲反应,抗原—抗体结合及递质与受体结合等。
(2)膀胱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血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尿液和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细胞液和血浆。(×)
提示 尿液不是内环境,细胞液位于植物细胞的液泡内,也不是内环境。
(3)只要内环境保持稳态,人体一定健康。(×) 提示 内环境稳定,人体不一定健康,如病毒感染。
(4)人体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所产生的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提示 血浆内有缓冲物质,无氧呼吸所产生的乳酸不会使血浆pH明显降低。
(5)因细胞外液中溶质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所以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蛋白质。(×)
提示 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蛋白质含量虽高,但蛋白质分子质量较Na与Cl大得多,数目远少于Na与Cl。
(6)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7)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2(8)机体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主要靠H2PO4/HPO4维持。(×)
-
-
+
-
+
-
(9)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某些物质经静脉端进入血浆。(√)
【真题考情】 (2018·浙江高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B.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 C.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 D.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
教材
命题
本题考查必修3P3~P5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知识,其中B、C两项
是对教材知识理解程度的考查,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建立人体系统的整体性认识。
微解导思 心肌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跨膜进入内环境,即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高于/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A项错误;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血管中的药物在血浆中,药物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进入肌细胞,B项正确;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升高/降低),组织液渗透进入血管的量减少(减少/增多),渗透吸水,引起组织肿胀,C项正确;内环境的成分包括营养物质、激素、代谢废物等,D项正确。
答案 A
考向一 内环境成分及其转化关系
1.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K、血浆蛋白、淋巴因子 B.唾液淀粉酶、溶菌酶、抗利尿激素 C.CO2、解旋酶、Cl、尿素 D.Ca2、载体蛋白、神经递质
+
-
+
解析 内环境中含有各种离子、血浆蛋白、抗体、淋巴因子、葡萄糖、激素、氧气、二氧化碳、各种代谢废物等成分;唾液淀粉酶分泌到消化道,不是内环境的成分;解旋酶在细胞内使DNA双螺旋解开,不是内环境的成分;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神经递质可通过胞吐释放到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答案 A
2.(2019·江西联考)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