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页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两种史观
(1)唯心史观,又称英雄史观。这种史观从唯心主义的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任务创造历史。
这一史观的代表任务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鲍威尔兄弟,他们认为,历史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英雄”的精神,而人民群众是历史中的惰性因素。
(2)与之恰恰相反的是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的唯物史观。他们认为,“历史活动
①
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
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怎样看待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这些问题。它不仅从客体的角度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而且从主体的角度回答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1)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人民群众?从历史范畴上来讲,人民群中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2)从唯物主义角度出发,我们认为,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何谓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②。这种现实的人,是基于自己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具有能动性的人。这种人及其所创造的劳动、进行的社会活动是历史存在的发展的前提。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要求人们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包括阶级关系中去认识和把握一定群体和个人的本质和作用。在一定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上或者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具有不同社会属性的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3)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唯物史观坚持,整体的社会历史并非个体历史的简单堆砌。虽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离不开个体的人的活动,但是每个人只是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自己的历史。社会历史就其整体而言,是一定的群体(集体、阶级、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的演进过程,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成和演进过程。
(三)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作用
(1)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
a)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作用,有的起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作用,有的起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作用。所谓历史人物,就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对历史发展有着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从而导致历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
但是,不管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的历史人物,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四)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是指,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在我国的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强调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他把“人民拥不拥护”、“人民赞不赞成”、“人民高不高兴”、“人民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尊重群众,热爱人民,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六)简要分析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有哪些涉及了人民群众观点的内容
注释: ①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人民群众主体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