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阅读理解(36)
1.撰写历史的人,也许他对世界的认识尽可能客观了,但就在他尽可能客观的同时也无处不渗透着他的主观。在历史记忆中写哪些不写哪些?客观上要求写哪些?而我又不想写哪些?这些都是一种较量的过程,是一种主客观较量的结果。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可能都是被别人过滤过的东西。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撰写历史的人对世界的认识比较客观 B.历史是一种主客观较量的结果 C.不能相信书本上的历史
D.被写下的历史可能都是主观的
2.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子孙满堂,这点很令美国老年人羡慕,儒家文化提倡“父母在,不远游”,贫困地区的父母更是把生男孩当作自己养老的保障。而美国人则认为,培养孩子是一种社会责任而不是自我“牺牲”,孩子的回报不是反哺父母,而是努力使自己成才,尽管美国有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来保障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但老年人在情感上与后代缺少交流,他们感到无助、孤独,长期与家人分开,享受不到天伦之乐。这段话主要谈论的是( )
A.美国人羡慕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B.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尚不完善
C.中国老年人存在情感上的无助、孤独等现象
D.中美两国老人的晚景截然不同,是中美文化差异使然
3.形成思维“惰性”的心理因素有三个:一是因循守旧。当普朗克已经冲破经典物理学框框,提出量子假说,向着微观世界迈步时,他却仍然抱着传统的理念不放,结果徒劳无益。二是迷信权威。伽利略发现的“摆动定律”和“落体定律”,之所以遭到那么多人的讥笑和反对,就是因为他推翻了被奉为权威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三是怕犯错误。德国化学家维勒在无机原料合成有机尿素后,却在有机化学面前却步了,其原因如他所说,有机化学就像是“一片狰狞的、使人没法逃得出来的丛莽,它使人非常害怕走进去”。 /> />下列评价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精辟地指出了人类思维惰性的三个心理因素 B.作者倡导打破传统和权威的思维桎梏,大胆进行创新思维
C.思维惰性是因为人脑有一种依据传统观念作判断的强烈倾向
D.文段引用名人事例,内容翔实,深入浅出,却又无堆砌之感
4.古人种植的时候需要雨水,行船的时候需要有风,水和风能够按照季节准时而至,古人便把这种自然现象和秩序叫做“信”。有了“信”,人们才能进行生产劳动,才能正常生活。所以他们总是诚心诚意地祈求上天或神仙来保佑,以便得到准确、实在的“信”。后来人们认识到人类自身也需要这种信,而人之信需要由“诚”来保证,来实现。“诚”指人内心的一种态度,信是诚的外在表现;“诚”与“信”是一体两面。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诚信的由来
B.中国古代特别重视诚信 C.对“诚”与“信”的继承 D.一体两面的“诚”与“信”
5.孩子是稚嫩的,需要得到家长、教师、政府、媒体,以及全社会的妥善保护。由于明星家长带孩子进行亲子真人秀,不仅能让电视台获得巨大的广告收益,而且还能让明星家长获得不菲的报酬,因此电视台和明星家长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孩子的权益很容易被忽视甚至被伤害。因此,涉及儿童的电视节目一定要有相关儿童心理
专家的具体指导,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节目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明星家长应减少与电视台合作,避免对孩子权益的伤害
B.亲子真人秀类的电视节目须保护儿童权益 C.明星家长要少参与亲子真人秀节目
D.涉及儿童的电视节目须有心理专家作指导 1.答案: D 解析:
文段首句说撰写历史的人在撰写历史时无处不渗透着他的主观,A项错误。B项本身表述无误,但不是文段强调的重点。C项属于过度引申,应排除。文段从首句开始强调历史形成过程中主观的作用,末句又说我们看到的历史可能都是被别人过滤过的东西,仍是在强调历史在撰写中无处不渗透着主观。D项符合题意,故正确选项为D。 2.答案: D 解析:
>据提问知该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材料首先讲到美国老年人羡慕中国的子孙满堂,继而比较中西文化在教育孩子的差异,即“儒家文化提倡‘父母在,不远游’,贫困地区的父母更是把生男孩作为自己养老的保障。而美国人则认为,培养孩子是一种社会责任而不是自我‘牺牲’,孩子的回报并不是反哺父母,而是努力使自己成才”证明中美两国老人的晚景截然不同,是中美文化使然,>即中美的比较>。选择D表述正确。
>A选项错在“羡慕”未抓住文章重点,而是分析各自的社会文化原因,B、C选项也没谈到文化差异。故正确答案为D。 3.答案: C
解析: 根据原文可知,作者认为形成思维惰性的心理因素有三个:因循守旧,迷信权威,害怕错误。因此A项正确。B项为作者的意图所在,表述正确。作者在每个心理因素之后都举了一个名人事例,D项正确。C项表述不全面,思维惰性不光是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有怕犯错误的心理。因此,本题答案为C选项 4.答案: D 解析:
>根据提问可知本题是表面主旨题。>根据“古人”、“所以”、“后来”等词,文段在层层深入谈诚信的理
解,因此材料的主旨句为最后一句:>“诚”指人内心的一种态度,信是诚的外在表现;“诚”与“信”是一体两面。材料强调的是“诚”与“信”的不可分割,所以不难看出答案为D。
>A选>项“由来”空泛,没谈到对文段理解,>B选项只对材料前半部分进行说明而忽略了“后来”之后的内容,C选项中的“继承”材料中并未体现。 >故正确答案为D。 5.答案: B
解析: 首句概括性地指出了孩子稚嫩的特点,需要社会各方的保护。第二句特定了某种环境,即明星亲子真人秀这一电视节目,指出在此类节目中孩子的权益很容易被忽视甚至被伤害。第三句进一步指出了涉及儿童的电视节目保护儿童权益的方法是一定要有相关儿童心理专家的具体指导。综合可知,文段意在强调涉及儿童的电视节目要保护儿童的权益,B项是同义替换。故本题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