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閵相如列传》。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跽,jì,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7.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用作代词。
1.通“尔”,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 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三)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若敖鬼馁: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馁:饿。若敖氏的鬼受饿了。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
(四)通“如”, 译为“如、好像、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大王来何操?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作计何不量!(《孔雀东南飞》)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大铁椎传》)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于是乎书。(《狱中杂记》)
6.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表衔接或转折,释为\至于\,\如果\等。 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也。(《史记·刺客列传》)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乃尔】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一)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左传》)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5.表选择关系,译为“还是,或者”。 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战国策·齐策》)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暂且,姑且。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且如】就像。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7.【若】 (一)动词。 1 . 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2 . “及”,“比得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作代词。
1. 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车后若干递送夫。 8.【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二)助词 。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