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理论
第一章
1. 我国古典园林主要分为三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一是皇家园林因功能的不同有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其特点:规模宏大、选址自由、建筑富丽、皇权的象征寓意、江南园林意境的汲取。二是私家园林特点:规模较小、内向式布局、诗画情趣意境深远、中国私家园林相对集中在南方。三是寺观园林或称之为寺庙园林是指佛寺、道观、历史名人纪念性性祠庙的园林。其特点:特殊的受众群、发展的稳定性、选址多为名山胜地、依赖自然景貌。
2. 我国古典园林发展阶段:生成期(殷周时期)、转折期(魏晋南北朝)、盛年期(隋唐)、成熟期(宋元明清)、尾声(清末)。西汉时期最大的宫苑“建章宫”,出现了“太液池”中建立的“瀛洲、蓬莱、方丈”的“一池三山”。造园理论是指《园冶》一书。
3. 中国近代园林的公园有三种类型:租界公园、自建公园、转型公园(重庆中央公园建于1926年,就是现在的人民公园)。
4. 西方古典园林:古希腊园林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供公共活动游览园林、庭院宅园、以神庙为主体的园林风景区。
5.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园(代表作埃期特庄园);17世纪法国勒诺特尔设计的凡尔赛花园;18世纪英国威廉·钱伯斯出了《中国建筑设计》、《东方造园泛论》。19世纪美国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
6. 屈米设计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解构主义);美国的沃克设计泰纳喷泉(极简主义);德国拉茨设计的杜伊斯堡风景公园(生态主义)。
1
第二章
7.园林美学是园艺、建筑、美术、文学和生态等各方面交叉的边缘学科,是将美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园林的研究上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8.园林美学研究的内容和对象是: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审美、园林实体、园林考古。
9.园林美的物质建构序列:建筑之美、山水之美、花木之美、天时之美。 10.园林形式美构成的要素:形、色、声。
11.西方古典园林创作的原则:中轴为主,横轴辅助、依轴对称,几何构形、地形开阔,平坦或成台地。
12.景观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组成的异质性区域。美学:景观是人们对各种地表景象的综合直观的视觉感受;地理学:景观是地球表面可见景象的综合;生态学:景观是空间上相邻功能上相关发生上有一定特点的生态系统的聚合。景观要素分为:斑块(块状地域单元)、廊道(线性地域单元)、基质(均质背景地域)。
13.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动态、管理的科学。其核心是景观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主要是4个方面:一是景观结构指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包括要素的类型、面积、形状、数量、空间分布方式、能量物质分配等;二是景观功能指景观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三是景观动态指景观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变化;四是景观管理是把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
14.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整体性、异质性、等级性、尺度性、动态性、稳定性、生态流、格局和过程的关系、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多重价值。
15.景观空间格局主要3个方面:空间异质性、空间相关性、空间规律性。其 2
类型:均匀、聚集、随机、组合。
16.景观异质性是指在景观中对一个物种或更高级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有3种类型: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功能异质性。
17.安全格局对控制生态过程的战略意义体现在:主动优势,有利于景观全局或局部控制;空间联系优势,有利于孤立的景观元素间建立联系;高效优势,在物质、能量上达到经济、高效。
18.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自然现象,是生命进化的主物。
它包括4个层次:基因、物种、生态系统、景观。
19.景观生态学在生态系统恢复中的应用有6点:景观格局与景观异质性理论;干扰理论的应用;尺度;确立恢复目标;并为恢复地点的选择提供参考;评价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成功性。
20.环境行为学是研究、探讨外界环境与人类自身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互为影响关系的学科,环境行为学又称环境心理学。
21.人的基本需要6个方面:生理、安全、关爱、尊重、自我实现、学习与美学。
22.领域行为的空间层次: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宏观环境。人与人之间保持空间距离4类:亲密距离(0-0.45米)、个人间的距离(0.45-1.2米)、社交距离(1.2-3.6米)、公共空间(3.6-8米)。影响个人空间大小的因素包括:文化与种族、年龄与性别、亲近关系、社会地位、个性、环境、个人状况等。
23.环境行为学对园林设计研究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景观环境和行为关系研究;二是景观环境认知研究;三是景观环境利用研究;四是景观环境评价研究;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