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物课,讲昆虫的趋食性这一节时,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在楚汉相争中,项羽被邦击败,星夜逃跑,当天亮到达乌江岸边时,突然发现,江边有几个黑色大字:‘项羽必亡。’他走近细看,黑字全是蚂蚁拼成的。顿时军中一片混乱,他们认为这是天公要灭项羽。项羽无奈拔剑自刎了。”这时同学们个个聚精会神,纷纷猜测其中的道理。最后在教师帮助下揭开了这个谜。原来是邦的军师良利用昆虫趋食性的道理,黑夜派人用食油和米糖在江边写下了那几个字,招来无数蚂蚁,造成项羽军心的恐慌。②故事启发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教师所选故事与教学容的相关程度和教师本人讲故事的能力水平。
3、直观演示启发
所谓直观演示启发,是指教师利用直观手段和演示操作,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如一位教师讲解鲫鱼的功用时,先在盛着清水的玻璃缸里,放一条卿鱼在水里活泼地游泳。让学生看清以后,他用薄木片和橡皮筋把鱼的尾及尾鳍夹住,这时鱼游泳的速度变慢,问学生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鱼主要是靠尾和尾鳍的摆动来游泳的。”接着他把一侧的胸鳍和腹鳍剪去,学生看到鱼体总是向着一侧游。问学生这又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说:“可见偶鳍能帮助鱼体拐弯。”最后,他把另一侧的偶鳍和背鳍及臂鳍全部剪去,给果鱼体完全测了过来,无法保持正常的游泳姿势。学生很容易得出“奇鳍和偶鳍都能帮助鱼体保持垂直姿势”的结论。①直观演示启发的关键,是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自己得出结论。
4、表情动作启发
所谓表情动作启发,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使用眼神、手势、表情、体态等“无声语言”,将有关信息暗示给学生,使之心领神会、当下彻悟。如据说
S. . . . . ..
.. . .. . .
有一次孔子带领弟子到老子处求教。孔子向正在闭目养神的老子施过礼后,恭候一旁。老子闻声,将眼睁开,孔子赶忙请安说:“弟子孔丘特来求教。”老子不语。过了好一会,老子才开“一望无牙”的嘴,让孔子看了看,又伸出舌头,让孔子看了看,然后就又闭目养神了。孔子连忙施礼道,率弟子退出。弟子们不解,怪老子无礼。孔子解释说:“老子不是已经给我们以教诲了吗?老子是说牙齿是坚硬的,却又是软弱的;舌头是软弱的,却又是刚强的。看起来坚强的牙齿却全掉光了,而看起来柔软的舌头却完好无损。老子把刚柔、强弱的辩证关系讲得多么深刻呀!”弟子们这才恍然大悟,高兴而归。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表情动作启发,一般要求对方有较高的悟性,能够与启发者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
5、设疑启发
所谓设疑启发,是指教师利用问题来有效地引导并促进学生对教学容做进一步的深入思考。设疑,一般可以有三种办法:一种叫“引疑”,是教材上有的,学生未看出来,由教师将其“引”出来。如:给徐特立的祝寿信,开头的称呼是“徐老同志”。学生粗略看过,未见有疑。教师就可问学生:为什么称“徐老”而不称“老徐”?“徐老”、“老徐”、“姓徐的老同志”这三者有何不同?这样,疑就“引”出来了。第二种办法叫“激疑”,激励学生去想疑。如,讲《乌鸦喝水》,讲完把石子放下去,瓶子的水就升高了,乌鸦就能喝到水了。教师再提一个问题:“把木块放进去,水能升高吗?”这又可以进一步激起学生的“疑”了。第三种办法叫“故疑”,就是没有疑而故意提出疑。如对于“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教师讲解了这番情境之后,再把贾岛骑驴做诗,和愈商讨用“推”还是“敲”的故事简单讲一下、让学生再去议“推”、“敲”的不同,就可议出不少“疑”来。引疑、激疑、故疑,都是要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学生有了认知矛盾,
S. . . . . ..
.. . .. . .
就能“心愤求通”了。
6、类比启发
所谓类比启发,是指教师通过将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放在一起或先后讲述,让学生通过对照比较,觉察其中的联系,而进行类推,得出结论。如有位教师在教“约数和倍数”这一概念时,把班上较高和较矮的两个学生叫到讲台前,然后问:“明最高,邹波最矮,这种说法对吗?”学生马上活跃起来。接着他又问:“难道明不是高的?邹波不是矮的?”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旋即三三两两地小声交谈,显然是学生在探索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时有一个学生回答:“不对,明是比邹波高但他比大人矮,邹波比明矮,但他比低年级学生高。”说得学生个个点头,表示赞成。此时教师又引入约数和倍数的概念,问:“3是约数,6是倍数,这种说法对吗?”学生纷纷举手,一致表示不对,教师再进一步问:“为什么不对?”学生回答:“3是6的约数又是1的倍数,6是3的倍数,又是12的约数。从而得出了约数和倍数不能单独成立的概念。通过成功的类比启发,可以收到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7、图示启发
所谓图示启发,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直观图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进一步深思其含义。如鲁迅先生为了使学生更容易领会他所讲的容,有时就在黑板上画出图来,或预先准备好挂图,帮助语言来说明问题。一次讲到古代人什么样是坐?什么样是跪?什么样是拜?单靠嘴巴讲解也是费气力又难奏效的。于是他拿起粉笔转身就在黑板上画出坐、跪、拜的三个图像。学生们看着黑板上图像,就一目了然了。还有一次,鲁迅先生在艺术大学讲演《革命文学》时说:要写出革命文学,首先要做一个“革命人”,不要一只脚站在“革命”上,一只脚
S. . . . . ..
.. . .. . .
站在“文学”上。他讲着讲着就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人,一只脚站在一个写有“文学”两个字的葫芦上。这一图画,形象地揭露了三十年代滩上那些挂着“革命文学家”招牌的资产阶级文人的丑恶嘴脸。学生们回忆说,当时听的人望着那富有深刻含义的图画,都忍不住大笑,在笑声中,鲁迅先生传授的革命真理就深印在脑海中。①图示启发要注意使用精当,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不可滥用。
8、点拨启发
所谓点拨启发,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指点迷津、拨开疑雾,使学生明确思路、抓住要旨。特级教师蔡澄清就善用点拨法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在古典诗词教学中,他一方面进行诵读过程中的声调点拨,即帮助学生明音调的高下、辨节奏的疾徐、察韵脚的轻重,拨正学生诵读中出现的声调偏误,点出声调中应有的气势和情感,以让学生尽快实现“技文入情”的过程。另一方面进行理解过程中的情意点拨,即从语词涵点拨其“情境”意义,从形象体味点拨其情感因素(包括点移情、点烘托、点象征),从风格把握点拨其意象组合,以使学生由诵读而形成的意会知识得到明晰和深化。点拨启发如巧妙、精当,可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点拨启发要求教师功力深厚、高瞻远瞩、区别主次、抓住关键,使学生在受到点拨后,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思维水平。
此外,教学启发艺术还有许多具体方法,如练习启发、讨论启发、创境启发、激情启发、问答启发、反叩启发、侧面启发、纠错启发等。
S.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