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实践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思考
1 作物学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实验科学
作物学是研究大田作物生产和遗传改良的科学。目前我国在学科专业目录中的农学门类下,将作物学确定为一级学科,下设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两个二级学科。作物学的基础理论课程包括植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农业气象学、土壤学、农业化学(或植物营养与施肥)、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等课程,其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育种学和种子学等四门。
我国历代农书都对农作物品种及种植方法作了详细描述,几千年来所积累的实践经验精华在今天的作物科学中仍在广泛应用并不断升华。由于作物生产是在不同的气候环境条件下进行的,所以涉及作物生长促、控、调技术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弹性大,地域性强。作物科学就是从基因与环境两方面及其互作关系,揭示大田作物优质高效生产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是理论与实践应用并重的综合性实验科学,是直接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科学。
开设作物学实习、实验等系列实践课程的任务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感官与操作结合、巩固并应用知识,分析回归理论的平台,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加深对《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作物育种学》和《种子学》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获得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实验技能,使学生认识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关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 1 页
2 我国作物学实践教学课程的发展与背景
提高作物学实践教学质量一直是各高等农业院校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很多农业院校在作物学相关专业培养计划的设置中,要求实验课程学时一般不少于课程总学时的四分之一,陆续制定了专业技能训练、考核方案,探索逐步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提高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大实验的比例;或实验课的单独设课,增设科技创新学分等。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学体系。如湖南农业大学的“六边”实习,即边生产、边研究、边教学、边推广、边工作、边调查[1]。河北农业大学以太行山为基地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走出了教学改革的“太行山道路”[2]。南京农业大学则构建了“3+3+1”三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包括劳动技能、专业实习、科学研究的“三大基础训练”、专业文献综述、社会实践报告、毕业论文(设计)的“‘三文’考核制度”、以及专业综合能力测试“一大测试”[3]。
华中农业大学经过几代专家学者的摸索和调整,逐步形成了交叉衔接,环环相扣的四个阶梯,即“生产体验―实验技能―技能综合―创新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1)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专业劳动4周(一年级)、校内教学实习即种三田8周(二年级上学期至三年级上学期);
(2)专业实验操作技能:作物栽培30学时、育种学实验课30学时;栽培、育种、耕作实习周(三年级下学期至四年级上学期);
(3)科学研究:毕业论文14周(四年级上学期)、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科技活动(二年级至三年级);
第 2 页
(4)指导生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毕业实习12周(四年级上学期)、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3周(二年级下学期);
在这个体系中最具有特色的环节是:在进入作物学各专业课程之前,学生必须完成为时一年半的校内教学实习(三田)必修课,打好扎实的实践基础。自80年代初原农学系主任杨曾盛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农学专业学生在校内种“三田”(种子田、试验田、丰产田)的教学思想后,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一直得到重视和发扬,为作物学的理论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农学专业对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两门课程实验课实行独立考核,是紧密配合理论课程、又相对自成一体的课程。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各农业院校发展不平衡,作物学实践教学仍然是比较薄弱的环节。
3 目前作物学实践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1)已建立的新体系尚待实践、完善与规范
1)教学理念需要升华与更新。不少教师对实践教学认识不清楚或对其认识尚停留在过去几十年的表面认识,对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体系结构、教学目标、以及与理论教学的关系认识不一。普遍存在实践教学虽然时间花费多,但学生仍只是完成简单操作的现象。
2)教学进程与内容尚待理顺与规范。实验课大纲适应性参差不齐,不同教学层次、教学环节、不同课程之间的教学目标、循序渐进不明确,不紧密。教与学随意性较大,基本没有规范。教师教学方法较单一,仅以学生做完为目标的现象不少。
3)不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亟待整合与打通。专业课程实验实习相互独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