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农业生态学资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农业生态

名词解释

1.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统合体,或者是说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2.生态对策( ecological strategy ):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在繁殖和竞争等方面朝着不同方向适应不同栖息环境进化的对策。 3.顶级群落(Climax community):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

4.生态型(ecotype):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5.生态效率(ecological efficiency):能量的利用效率,即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后一营养级的能量与前一营养级能量之比。 6.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是指生存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7.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发展的过程。 8.生态位(niche):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9.互利共生(mutualism):指2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现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一种相互关系。 10.群落演替(community succession):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地发展变化的过程。

11.生态农业(ecological agriculture):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投入,经济上有生命力,有利于长远发展,并在环境方便、伦理道德方面及美学上能接受的小型农业。

12.生活型(life form):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或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的物种类群。 13.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14.食物链(food chain):生物个体间通过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联系起来的链状结构。

15.边缘效应(edge effects):群落交错区内物种的数量及中的密度较相邻群落增大的现象。 16.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是从未有过任何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 17.化感作用(allelopathy ):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 18.种群(population):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19.环境容纳量(Environment capacity):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平衡密度。 1.你认为在中国发展生态农作有何重要意义? 发展生态农业的重大意义

1. 生态农业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2. 生态农业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有利于农民根据市场导向,优化种养结构,优化种养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努力转化增殖,增强市场竞争力,而且有利于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从根本上保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和资源利用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生态农业是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综合产业,涉及种养加、贸工农多种生产经营,可为农民提供新的就业空间。

3. 生态农业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

生态农业以生态与环境建设为基础,坚持绿化环境与生产绿色食品相结合。注重农业生产经营与生态状况的协调、互补,净化水质、土壤、空气,突出洁、净、绿的特点。同时,通过建生态公益林、休闲农区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浓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天然色彩,创造青山绿水、花果飘香的环境,建设天然的田野花园和绿色屏障。

4.生态农业具有良好的旅游功能、观赏价值

通过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以清新的田园风光、纯朴的山村风情,为城乡居民和游客提供洁净、优美、自然的休闲度假场所,提供乡土特色的农业休闲度假服务,让游客亲近农业、亲近自然,体验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的山居生活,从而愉悦于人,陶冶情操。 2.论述影响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因子有哪些?

(1)人类活动人类是生态系统中不可忽视的成分,特别是农业生态系统,人类在利用和改造生态系统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合理的人为干预,有时会引起生态系统的退化,对生态系统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

(2)农药、化肥、重金属及环境污染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产生不良影响对环境也存在潜在威胁,工业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用更加严重。

(3)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对环境是否有不良影响目前尚未定论,但基因改良生物体释放于环境可能会产生潜在的不良效应。

(4)生态入侵生态入侵是指外源生物引入本地区,种群迅速蔓延失控,造成其他土著种类濒临灭绝,并伴生其他严重危害的现象。生态入侵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很大,有时甚至能使整个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转的崩溃。

(5)其他一些偶发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干旱、龙卷风、森林火灾、战争、毒物泄漏等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很大,甚至对生态系统来说是不可逆转的。

3.试举一个生态农作的实例(最好是当地实例)分析其生态,经济方面的合理性。

稻田养鸭,稻田养鱼,稻田养萍,鸡菜同棚,葡萄架下养黄鳝,番茄架下养平菇 1、鸡菜棚舍是一种新型的构筑物.它可以将养鸡和种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产蛋鸡的规模棚养 成为可能,为园艺养鸡技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鸡菜棚舍

具有很多优点,首先在通风、取暖、光照等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冬季具有“温室效应”,夏季具有“凉亭效应”,有利于雏鸡发育和成鸡产蛋.其次,运用鸡菜棚舍可以在同一块土地上实行养鸡、种菜的间作或轮作,能明显改善棚内的空气条件.植物呼吸作用所

1.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 农业生态学的性质:应用性、综合性、整体性、战略性。 2. 陆生植物的分类:湿生、中生、旱生植物 水生植物的分类:固着,生根,漂浮。 3.生态系统的两大组成生物组分、非生物组分(太阳辐射、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土壤)

4.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5.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组分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6.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的遗传特征及邻接效应。

7.生态型的分类: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8.当今世界的五大危机:人口爆炸、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资源耗竭,能源危机。 9.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均匀型分布(人工栽培种如玉米)、随机型分布(无脊椎动物如蜘蛛)、成群型分布(蚂蚁)。

10.种群的年龄结构分类: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衰退型种群。

11.当今的替代农业主要类型: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生物农业、生态农业。 12.种群的数量动态:种群增长(蓟马)、季节消长(棉盲蝽)、不规则波动(东亚飞蝗)、周期性波动(北极狐,旅鼠)、种群的暴发(赤潮,裸甲藻)种群平衡

(蝙蝠,红蚁,蜻蜓)种群的衰落和死亡(白鲸,海豚,蓝鲳鲸)生态入侵(紫茎泽兰,穴兔)

13.种群波动的原因:非密度制约和密度制约。

14.种群波动的调节分类:密度调节(种间调节和食物调节)、非密度调节和种间自动调节(行为调节、生理调节和遗传调节) 15.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土壤,生物。

16.群落的种类组成:生态优势种,亚优势种,半生种,偶见种和稀见种。 17.群落演替的原因分类:外因演替(气候,土壤,生物,人为)、内因演替。 18.生物多样性分类:遗传、物种、生态系统。

19.原生演替的分类:旱生演替系列(地衣群路阶段,苔藓,草本,木本)、水生演替系列(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浮叶根生,直立水生湿地,木本)

20.林德曼效率:生态系统中,能量在食物链上,上一营养级大约只能固定下一营养级的能量的百分之十。也成1/10定律。

21.历史上农业发展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22.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几种思潮:农业现代化思潮、绿色革命思潮、自然农业思潮、可持续农业思潮。

23.次级生产的作用和地位:提高农副产品的利用价值、促进物质循环,增加生态系统功能、增加动物蛋白,改善膳食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24.次级生产的改善途径:

25.生态因子的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主导作用和辅助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26.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的特点:①有较高的养分输入率和输出率②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③养分保持能力弱,流失率较高④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

27.保持农田养分的基本途径:a种植制度中合理安排归还率较高的作物及其类型b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c农、林、牧结合,发展沼气,解决生活能源问题,促使秸秆还田d农产品就地加工,提高物质的归还率

28.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的调控途径:a扩源 重视初级生产,扩大绿色植被面积,提高对太阳光能的捕获量b强库 调整生物组合,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结构,选育和培育高产优质农业生物品种c截流 开发新能源,提高生物能利用率d减耗 降低消耗,节约能源

29.农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食物链加环的类型,各类型的代表,作用

(一)食物链加环的作用

① 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农业生态系统食物链结构简单,引入捕食性昆虫或动物 可抑制病虫害发生。

② 提高农副产品的利用率

③ 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和转化率。如绿肥 - 回田 变为绿肥喂牛或猪。 (二)食物链加环类型

a. 生产环:将非经济产品转化为经济产品,如利用废物、副产品或废物直接转化,生产出商品。

b. 增益环:加大了生产环的效益,如猪、鸡粪 - 蚯蚓 - 饲料 - 促进猪、鸡的消化

c. 减耗环:捕食性天敌的引入,减少生产消耗, 增加系统生产力

d. 复合环:具有两种以上的功能。稻田养鱼、鸭 具有减耗、生产的功能 e. 加工环:通过加工增值,有传统加工,多次加 工等。木材 - 家具;玉米 - 淀粉、玉米油。食物链加环应注意:加环并非越长越好;讲究综合效益

30.森林生态系统性的生态作用: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调节气候,增加雨量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d.净化空气,防治污染e.降低噪音,美化环境f.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31.两种主要种群增长模型的类型及其特点: 种群指数增长 即“J”形增长曲线

增长特点:种群数量每单位时间以一定的倍数或百分数增长。

起始增长很慢,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会越来越快。 种群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增长特点:先快后慢,2/k是增长最快,受环境容纳量的(k)限制,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后,将停止增长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两者的联系 种群在没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呈现“J”型增长,实际上是“S”型增长的最初阶段,“J”型增长是一定时间内的增长方式,最终是以”S”型增长结束,这是生态因素

和物种本身相互影响的结果。 两者的区别: J型曲线 S型曲线 条件 理想条件 自然条件 种群增长率 保持稳定 先升后降 有无K值 无,持续保持增长 有k值 32.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调节的基本原则及具体途径: 调节的基本原则

(1)合理输入(2)建立养分再生机制

(3)强调养分保蓄,供求同步(4)充实有机库存 (5)提高投入效率(6)整体优化 2、调节的具体途径

(1)合理安排归还率较高的作物及其类型,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

(2)农林牧结合,发展沼气,解决生活能源问题,促使秸秆直接还田或过腹还田

(3)农产品就地加工,提高物质的归还率

33.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a.整体效应原理b.生态位原理c.食物链原理d.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e.生物种群相生互克原理f.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原理

34.种群间相互关系的类型:正相互作用(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原始协作、种

农业生态学资料

农业生态名词解释1.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统合体,或者是说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2.生态对策(ecologicalstrategy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phen8aoly0sr9z0p01l1xu1x81ds800oa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