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3.1机械运动(一) 题 教学目标 时间 2014.4.10 1.确认机械运动的判断需要参照物,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2.能根据物体运动判断参照物以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3.能区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能够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4.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1. 参照物 2. 匀速直线运动 ppt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引入]毛主席曾经有一句诗:“坐地日行八万里”,为什么坐在地上的人却 能够行八万里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一、机械运动 1. 科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也有位置的变化。科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问: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教师: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真的就那么简单吗?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观察课本图2-17观光电梯。 思考:为什么对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有不同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电梯里的人,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电梯里的人是在做机械运动。说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人的运动情况时,选定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电梯里的人认为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学生:以电梯为标准,乘客相对于电梯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地面上的人认为乘客是在运动,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学生:地面上的人、路面、路旁的树木或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的位置在改变,所以地面上的人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事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一个标准,即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可能不同。平时人们在描述运动或静止时都没有指明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但参照物都是存在的。 练习: ⑴说“太阳从东方升起”依据的参照物是什么? ⑵说“乌云遮住太阳”又是以什么为参照物?
1
教 学 过 程 教师小结: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 体的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就不同。!! 小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请解释。 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这说明所选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 3.匀速直线运动 机械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为了便于研究,人们将它们分成简单的几类。 ⑴读图2-18,2-19,你能发现汽车和过山车的运动有什么不同?(要求找出它们的差异) 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一般说来直线运动比曲线运动要简单的多,但直线运动也千差万别。 ⑵请大家读图2-20,比较两辆汽车运动存在的差异。 小组讨论后回答:甲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种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运动快慢不相等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那么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标准来将直线运动进行分类? 教师小结:根据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直线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百米跑运动员,从起跑线起跑,跑到终点,他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小结] [巩固练习] 1. 对于参照物的理解,学生还是建立在亲身体验过的事能判断,而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往往茫然。这也是这些学生的特点吧。 2. 该考虑让学生建立一种模型的思想。 反 思
2
课 题 教学目标 3.1机械运动(二) 1.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 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速度的概念 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ppt 时间 2014.4.11 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引入] 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需要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问题。比如赛跑时, 谁跑得最快,谁获得冠军。同样,比如火车提速,就是人们认为原来的火车不够快,这也是人民所关心的。 一、[思考]那么,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问:步行人和骑车人同时由同地出发,假如手中没有钟表,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答:观察他们哪个在前,谁在前面就谁快... [结论]: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远的人运动得快。 问:百米赛跑时,如何比较运动员们运动的快慢? 答:让运动员们同时起跑,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 问:如果有好几组运动员比赛,他们怎么比较运动快慢呢? 教师归纳:因为通过路程都是100米,是相等的,用的时间短的人运动得快。 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那么,我们应当怎样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二、探究实验 1.怎样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 实验设计: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的两种方法 (1)比较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长短,通过路程长的运动较快,反之较慢。 (2)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用的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长的运动较慢,反之较快。 2.定性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 3.如何定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需要测量哪些数据? 提问:你认为可以只用运动时间的长短来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吗?为什么?你认为可以只用通过路程的长短来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吗?为什么? 4.小组交流:怎样定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师可启发学生回答: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的情况下,1秒内通过的路程多的物体运动得快。 三、速度 1.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2.速度的计算公式v=S/t [v和t分别是英语速度和时间的第一个字母,s是德语移动距离的第一个字母]
3
教 学 过 程 3.关于速度的单位,要说明它是依据公式v=S/t得到的。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所以速度的单位是路程的单位除以时间的单位。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的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如果路程的单位用千米,时间的单位用小时,速度的单位就是“千米/时”。 问:“米/秒”和“千米/时”这两个单位之间有怎样的换算关系? 介绍两者之间的大小关系并推导出:1米/秒=3.6千米/时 4.阅读课本图2-22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感受这些物体的运动快慢。 5.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如何通过读图获得解题所要的信息) 汽车在两块指示牌之间通过的路程是牌上这两个数据之差。 汽车通过两块指示牌所用的时间是两次时钟读数之差。 根据速度公式统一单位后求解。 四、平均速度 讨论:用速度公式能够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吗? 师:虽然无法用一个速度值来描述物体在不同时刻运动的快慢,但可以利用公式得知一段时间内或一段路程上运动的平均快慢,由公式v= 算出来的速度称为平均速度。严格说来, 任何一个平均速度总是对应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离开了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平均速度就失去可意义。 [课堂小结]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2.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 3.速度公式的应用。 4.平均速度。 1. 虽然速度学生在小学里面已经学过,但是学生对于速度的理解,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偏差。 2. 由于应用题做怕了,很多同学对于计算的内容“恐惧” 3. 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还存在部分学生搞不明白的问题。 反 思
4
课 题 3.2力的存在(一) 时间 1. 能从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 教学目标 2. 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3. 能确认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能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形状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重点难点 力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准备 气球 橡皮筋 磁铁,小球 [游戏引入] 抛汽球。汽球为什么会在空中飞来飞去呢? 引出概 念:力。 一、力的作用效果: 1. 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思考: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力,但我们能看到力吗?我们应怎样来判断是否有力存在呢?(要求自己举身边的有关力的例子) 总结:我们无法直接看到风,但我们是怎样感受到风的存在的?(从“树动知风”这一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可以判断风的存在),同样我们可以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力的存在。 ⑴用手位橡皮筋,橡皮筋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用手拉弹簧伸长,压弹簧缩短。 学生自己用身边的物体来设计一个类似的实验 总结: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介绍:对于看不见的形变可采用放大措施转变为看得见的形变。 2.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若给你一颗钢珠和一块磁铁,看看你能使它的运动发生哪些变化?学生探究后交流:a.球由静止变运动 b.球运动由慢变快 c.球运动由快变慢 d.球运动变为静止 e.球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 说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和运动的方向统称为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任一发生改变,都称为运动状态的改变。 小结:力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讨论:生活中存在哪些力的形式: ⑴拉力、压力、推力、提力等:接触力 ⑵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磁铁对铁的吸引力:非接触力。 说明力的作用不一定需要相互接触而产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力的相互性:让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击打手掌,体味各自的感受。 当一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也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力。 讨论:1、送神舟五号升空的火箭推进力来自哪里? 2、磁铁能吸引铁块,反过来铁块能吸引磁铁吗?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打人和被打,是一样的吗? 5
教 学 过 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