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既要分析设备设施表面看得见的危害,又要分析设备设施内部隐藏的内部构件和工艺的危害。
2)对设备设施进行危害识别时,遵循一定的顺序。先识别厂址,考虑地形、地貌、地质、周围环境、安全距离方面的危害,再识别厂区内平面布局、功能分区、危险设施布置、安全距离等方面的危害,再识别具体的建构筑物等。对于一个具体的设备设施,可以按照系统一个一个的检查,或按照部位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或从前到后都可以。
3)分析对象是设备设施、作业场所和工艺流程等,检查项目是静态的物,而非活动。所列检查项目不应有人的活动,即不应有动作。
4)检查项目列出后,还要列出与之对应的标准。标准可以是法律法规的规定,也可以是行业规范、标准、本公司的有关操作规程、工艺规程或工艺卡片的规定。
5)检查项目应该全面,检查内容应该细致,达不到标准就是一种潜在危害。如,对设备设施的控制措施进行对照标准检查时,不仅要列出报警、消防检查检验等耳熟能详的控制措施,还应列出工艺设备本身带有的控制措施,如连锁、安全阀、液位指示、压力指示等。
6)列出《设备设施清单》(参照表3)。
表3 设备设施清单
(记录受控号)单位: No:
序号 设备名称 类别 位号/所在部位 所属单位 是否特种设备 备注 填表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审核人: 审核日期: 年 月 日(填表说明:1.设备十大类别:炉类、塔类、反应器类、储罐及容器类、冷换设备类、通用机械类、动力类、化工机械类、起重运输类、其他设备类。2.参照设备设施台帐,按照十大类别归类,按照单元或装置进行划分,同一单元或装置内介质、型号相同的设备设施可合并,在备注内写明数量。3.厂房、管廊、手持电动工具、办公楼等可以放在表的最后列出。)
16
7)依据《设备设施清单》,按功能或结构将系统划分为子系统或单元,对照安全检查表逐个分析潜在的危害因素。
8)识别设备设施的现有安全控制措施是否有效可行。可以从工程控制、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各方面考虑。如果这些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项风险,提出建议的控制措施。
9)填写《安全检查分析(SCL)评价表》。该表是公司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全过程的记录,公司将辨识情况分别填入“检查项目”、“标准”和“现有安全控制措施”,并参照本指导书内容,填写“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及后果”栏目。
其中“检查项目”、“标准”、“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及后果”和“现有安全控制措施”是本阶段必须填写的,其余栏目在风险分析、判定等级和风险控制阶段再填写完善。
根据下一阶段的风险分析方法的不同,本指导书编制了格式记录表。 在下一阶段采用风险矩阵法(简称LS)进行风险分析的参照下表:
表4-1安全检查表分析(SCL+LS)评价记录
评管序 不符合标准 价控检查项目 标准 建议新增(改进)措施 备注 L S R 号 情况及后果 工程 管理 培训个体应急 级级别 别 技术 措施 教育 防护 处置 现有控制措施 (记录受控号)单位: 岗位: 风险点(区域/装置/设备/设施)名称: No:
分析人: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审定人: 日期:
填表说明:1、审核人为所在岗位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或车间主任。2、评价级别是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3、管控级别是指按照附录A.7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八风险评价和风险分级
公司在组织完成对危害因素及其风险的辨识以后,要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并制定和依据相关准则对风险程度进行分析判断,进而确定风险等级,实施分级管控。
17
8.1风险分析和分级方法
本指导书推荐常用的风险等级风险矩阵法(简称LS法),方法对已经辨识定性的危害因素进行定量风险分析,判定
8.1.1 风险矩阵法
该方法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综合考虑风险影响和风险概率两方面的因素,以此分析评价风险大小的方法。其取值公式为:R=L×S ,其中R是危险性(也称风险度):是指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事件后果的结合,R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风险大;L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S是事故后果严重性。
该方法LS的取值标准参照附件2,适合于对分析识别出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估、判定。由于是一种简单、易用的风险分析方法,一般情况下适用于规模较小的中小型公司风险分析。
8.2风险评价准则
公司在选择适当的危害因素辨识方法完成辨识后,结合实际制定适合本单位的风险分析判断准则,以便于准确的进行风险分析评估,并认定风险等级。
8.2.1应依据以下内容制定风险评价准则 (1)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2) 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3) 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 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在进行风险评价时,考虑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的影响。本指导书提供的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等级判定准则仅作为参
18
考,其取值标准为常规数值。公司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的标准值,以期风险分析判定更加准确。
8.3风险分级
本指导书把风险等级分为5级。见下表: 判定方法 风险等级 巨大 (很高) A级 1级 红色 B级 2级 橙色 C级 3级 黄色 D级 4级 蓝色 重大 (高) 中度 (中) 轻度 (低) 忽略 (较低) E级 5级 蓝色 采用LEC法 采用LS法 危险色度 8.4风险等级判定
8.4.1公司按照上述方法,在组织完成风险评价后,当将分析内容或数据(取值)分别在《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和《安全检查分析(SCL)评价表》相应的栏目中补充描述,分别依据:D=L×E×C或R=L×S公式,完成D值或R值的计算,将计算取值分别填入记录。
再根据计算结果判定风险等级,填入记录“风险等级”栏目。 8.4.2以下情形应直接确定为重大(B级\\2级\\橙色)风险: (1)开停车作业、非正常工况的操作。
(2)同一爆炸危险区域内,现场作业人员10人以上的。 (3)10人以上的检维修作业及特殊作业。 (4)涉及重点监管化工工艺的主要装置。 (5)构成重大危险源的罐区。
(6)厂区外公共区域的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
19
8.5风险分级管控原则
将识别的风险按照作业条件风险程度评价(MES)或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进行分级,识别出的风险分为一、二、三、四、五级风险。
按照鲁政办发『2016』36号要求,为便于下一步更好的开展工作,风险分为四级。我公司将五级风险并入四级风险,统一列为四级风险。
8.6风险管控 8.6.1 原则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程的要求,结合公司实际,风险控制措施的原则是按以下顺序考虑降低风险:
a) 工程控制措施;b管理控制措施; c) 个体防护措施; d)应急控制措施。
8.6.2风险分级管控
根据风险评价的分级结果,采取不同的管控措施,由不同层级管控,按照风险级别、所需的资源及岗位职责的划分、需具备的管控能力、管控措施的复杂性及难易程度等因素,确定不同的管控层级。风险分级管控基本原则是: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
如:一级、二级风险可由公司直接管控;三级可由部门级管控,公司、部室(车间上级单位)引起关注,负责三级风险的控制管理;四级可由车间(班组)管控。所属工段、班组具体落实;不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考虑投资效果更佳的解决方案或不增加额外成本的改进措施,需要监视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持现状,保留记录。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