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参考教学设计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这节课中的经典实验及验证过程无法在课堂上重现,传统的教学都是以讲授为主线进行的教学活动,很少有学生的参与,这样就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互脱节。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所以我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在教学中采用“假说—演绎法”开展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教学,在对生物性状遗传的探索过程中设置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结构,同时也体验了孟德尔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研究者、探索者,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并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方法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由“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和总结“分离定律”五部分内容构成。本节的教学内容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教材中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达到阐明分离定律,最终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的教学目标。教材用科学方法教育统领了教学全过程,学生在分析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孟德尔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本节可分为2课时进行教学。

必修2这一模块是以人类对基因的本质、功能及其现代应用的研究历程为主线展开的,而本节课是拉开这一历程的序幕,认识到基因(遗传因子)的存在,才能使人类进一步去探究基因的位置、实质和功能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的编排向学生真实展现了科学发现史的历程。孟德尔的杂交实验很好的体现了“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而这一科学方法正是模块2科学方法教育的侧重点。所以这节课在模块2的作用和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考虑到让学生更好理解、接受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及“分离定律”

1 / 10

的内容,在学习本章之前先学习了第2章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基因控制生物性状”和“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等知识,初步了解了基因与生物个体性状的关系、控制相对性状的成对基因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什么具有相对性状差异的双亲,后代会有复杂的表现等问题,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但高中这部分的教学对学生的生物素养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中对于孟德尔提出的四点假说的理解和领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分析杂交实验的过程中尝试自己提出几点假说,并通过亲自动手做“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来体验孟德尔假说。在演绎推理假说的正确性过程中,教师也不能主观臆断的直接告诉学生孟德尔的测交实验,而没有进行必要的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课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验的方案,让学生分析讨论确定检验假说的合适的实验方案,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测交的目的,最终能够灵活运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其解释和验证。(理解)

(2)区别性状分离、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杂合子和纯合子等基本概念。(理解) (3)阐明分离定律并能运用分离定律解释和预测一些遗传现象,并尝试杂交实验的设计。(理解)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2)通过课前的调查实验和课堂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整理归纳能力,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逐渐养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 10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2.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假说—演绎法。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为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课前通过完成小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动手能力;课堂中首先以孟德尔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参与到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中去,结合教材提出环环相扣的问题,采用“问题渐进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展开思考和讨论,尝试自己设计实验、自己提出假说,并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假说的正确性,在体验科学研究方法的同时也成功分析了孟德尔的科学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如何充分理解和领悟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中孟德尔所提出的四点假说,教学中采取了将模拟实验和杂交实验有机结合的方式,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通过学生对杂交实验的分析和讨论以及实验小组的课外实验汇报,使学生确立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技能训练和课堂练习,加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结合生活和生产中的生物遗传实例,训练学生运用分离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提前一个星期布置学生完成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及相关实验任务。将学生按要求进行分组,每8人一组并指定一个为组长。 具体任务及要求:

(1)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孟德尔的生平;孟德尔杂交实验所选材料与实验的成功是否有关;在孟德尔之前也有许多人做过杂交实验,为什么他们没有揭示出遗传规律)通过书籍和网络等渠道查阅收集相关资料。要求做一简单的汇报资料。 (2)研究菊花的红花和黄花这一对相对性状。咨询学校前面的花圃的师傅,了解这两种颜色的菊花杂交的子代花色情况。

(3)对全年级同学及其父母的眼睑性状遗传做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并列成表格。

3 / 10

2.教师的教学准备

(1)对资料查阅小组提出问题,让他们的查阅有针对性;指导和协助问卷调查小组的问卷设计、收集和数据的统计和处理; (2)制作本节内容的教学课件。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 多媒体课室 八、教学过程 附:教学流程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设疑引入

展示问卷调查小组的结果。提问:双亲均是双眼皮,为什么后代会出现单眼皮?当双亲均是单眼皮时,为什么后代只有单眼皮,而没有出现双眼皮?生物性状的遗传有没有规律呢? 学生讨论(略),分组回答。

▲ 眼睑性状是学生非常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讨论这一性状的遗传既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自然地引入新课。教师对讨论结果不做过多的评价,只是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二)走近孟德尔

请几组同学对课前收集的有关孟德尔的生平事迹做简要的介绍,让学生走近“遗传学之父”这一科学伟人。教师适时的补充,最后做以总结,强调孟德尔刻苦钻研和坚持不懈的科学研究精神。

▲“孟德尔的生平事迹的介绍”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学生容易接受,学生会对孟德尔会产生钦佩和感动。通过这一过程能较好的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 (三)孟德尔杂交实验材料选择的成功原因 1.豌豆的花

教师出示豌豆花的结构图,请资料查阅小组学生描述豌豆花的特点解释豌豆在自然界中是纯种的原因。

此时教师介绍两性花、单性花、自花传粉、异花传粉、性状和相对性状等相关概念。并引导学生分析人工异花传粉时要注意哪些事项(母本适时去雄,授于父本的花粉后还要套袋)。

4 / 10

2.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

教师讲述豌豆具有稳定遗传的、易于区分的七对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数据统计。并通过相关习题训练使学生构建相对性状的概念。

▲ 这一部分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为学生阐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做铺垫。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分步骤展示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杂交实验过程,步步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并参与实验的设计。 具体如下:

[师] 豌豆在自然界中是纯种,若不进行人为异花传粉对它的遗传研究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孟德尔用高茎豌豆做母本,矮茎豌豆做父本进行杂交。杂交后代F1(子一代)的茎高度的性状可能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两种观点:①不高不矮,介于亲本之间的性状;②高茎的和矮茎的都有。

绝大多数支持“F1 表现出介于两个亲本高度之间的性状”这一观点。

[师]提出当时科学界普遍认同的“融合遗传”观点。以红蓝墨水混合为例说明。那么是否会出现大家所预料的结果呢?出示杂交结果:F1全部都是高茎豌豆!看来并没有相互融合!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而没有矮茎呢?

[学生讨论]可能是母本是高茎的原因,母本的信息干扰了父本的信息,所以子一代只表现出母本的性状。 [师]是这样吗?怎么去证实呢? [生] 母本和父本换一下进行杂交。

[师]将矮茎豌豆做母本,高茎豌豆做父本进行杂交,但是F1仍然统统是高茎豌豆。看来和谁做母本谁做父本无关。介绍正交与反交的概念。

那么亲本矮茎的遗传物质又没有传给子一代,也就是说子一代中有没有控制矮的遗传物质呢?

[生]矮茎的遗传物质应该传下来了。

[师]既然传下来了!为什么子一代全是高茎?

[生]高和矮的遗传物质都传下来了!当两者遇到一起时高的作用强一些,表现出

5 / 10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参考教学设计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这节课中的经典实验及验证过程无法在课堂上重现,传统的教学都是以讲授为主线进行的教学活动,很少有学生的参与,这样就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互脱节。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oymv565002v3bv3zret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