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
1、“儒”的名称在商代就有了,是对一种宗教职业人员的称呼。有人认为“儒”字可能是从“需”字演变而来的,因为这种教职人员主持祭祀仪式需斋戒沐浴,所以用一个人洗澡的形象来代表他们(“需”字的甲骨文像人洗澡的样子)。这说明
A. 儒家思想形成于商朝 B. “儒”字和宗教联系紧密 C. 中国文字不断发展变化 D.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西汉初统治者认为“刑法不能治人心,法度过密,君主用刑虽重,而民亦无畏刑之心”,汉武帝以儒家经典著作《春秋》义理解释法律,东汉光武帝刘秀曾先后七次颁布轻刑和赦罪诏令。这反映出:
A.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B. 礼法并举的治国模式形成 C. 儒道思想逐渐融合 D. 一直奉行刑法的慎刑主义
3、《尚书》中提到“亲九族”“平章百姓”以“协和万邦”;孔子认为要实现一匡天下,必须要“复礼”;孟子认为局势最后会“定于一”“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旬子继孟子之后在其“一天下”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提出了“一制度”。上述主张
A. 说明大一统思想有深厚渊源 B. 强调行仁义以维护统一 D. 表明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C. 成为秦朝大一统的理论武器
4、荀子在《天论》中写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材料说明荀子主张
A. 天道运行自有其规律 B. 加强君主专制 C. 制天命而用之 D. 注重关注民生
5、随着汉末谶纬迷信的泛滥,儒学的权威性又被严重削弱,儒学原有的各种社会政治功能也随之受到破坏。魏晋以降,新思潮(玄学)的流行、道教的兴起、尤其是佛教的传播,更是直接冲击着儒家的核心价值信仰。这反映出
A. 正统思想发生改变 B. 儒学独尊地位受到冲击 C. 佛道儒实现了三教合一 D. 佛教地位至高无上
6、孔子曾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他认为,鲁国比齐国好,只要稍事变革,就可以上拟于太平盛世的西周,为此他倾注了极大的热忱。但孔子却不为鲁 年周游列国的生活。这反映出14国统治者所容,被迫开始了为期
A. 鲁国统治者墨守成规、不思进取 B. 儒家思想难以适应统治者的需求 D. 诸侯争霸知识分子难以发挥才能C. 社会变革思想不符合时代需求
7、当明朝的学校风靡“四书五经”之时,李贽却让学生猜谜:“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谜底竟是“君不君,臣不臣”。这表明李贽( )
A. 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B. 主张“理”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 C. 敢于挑战正统权威 D. 认为学校是判断是非的最高机构
8、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称霸,而晋文公在践土之盟时招周襄公来承认自己的霸业,孔子因此认为“晋文公谲(欺诈、玩弄手段)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这反映了孔子 A. 维护西周礼制秩序 B. 反对诸侯争霸战争 D. 宣扬三纲五常伦理 推崇齐桓公式霸业 C.
9、清议,指由古代乡里、学校对官吏的批评发展而成得社会舆论。春秋晚期,“郑人游于乡学,以论执政”(《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清议”制度的建立 A. 可以避免官场出现弊端 B. 有利于吏治清明 C.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属于监察制度的范畴
10、“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天有春生夏长冬杀,人也有仁慈德爱刑罚,天有是理,人有此行。”材料主要论述
A. “天人感应”思想 B. “君权神授”理论 D. 大一统思想C. 万物的本原是道
11、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说明他们都 A. 反对君主专制 B. 以天下为己任 C. 提倡公平法治 D. 反对宋明理学
12、太学是汉武帝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太学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开设了讲解《诗》《书》《礼》《易》《春秋》的课程。五经博士经常教育学生“通经”才是进入官场的重要途径。这说明当时
A. 建立了从上而下的教育体系 B. 官吏选拔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D. 太学取代了传统的选官方式 儒学已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 C.
13、董仲舒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是故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阴兼功于阳,地兼功于天。”董仲舒这么说的主要用意是( ) A. 使人与人的关系得以和谐 B. 以天人感应来约束君权 实现儒家思想的神学化D. 论证汉代统治的合法性C.
、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焚书》的起名是他认为将来这些著作14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他这部书“颠倒千万之是非”,见解“与世不 相入”,只能“藏之后世”。李贽通过这些著作 B. 大力宣传道学思想A. 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 D. 对佛家学说提出质疑C. 大力宣扬程朱理学观点
、《朱子语类》说:“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15 这反映了当时儒学的主张是 B. 强调要用心去体会理的存在A. 通过探究世间万物去体会理 重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作用 学术流弊是道德沦丧的根源D. C.
16、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创造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大儒董仲舒建议武帝“诸不在六艺 (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经由董仲舒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汉代儒学……广采了阴阳、墨、名、法、道各家之长的。正是这种容纳、吸收和融会的精神,使儒家学说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 ——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材料二 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 王阳明认为“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反对宋儒把知与行看作两事,认为“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阳明学的学术大旨以注重自我,不受传统之藩篱为特色。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董仲舒提出的建议。根据材料一,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当
时社会的指导思想?
(2)材料二中的“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儒学”的集大成者。
(3)根据材料三,指出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概括阳明学说的特色。
(4)综合上述材料,儒家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创造性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