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物数量法:某个联产品成本=某个联产品数量*单位数量成本
=某个联产品数量*联合成本/各联产品的总数量
(2)副产品:通常按预先规定的固定单价确定副产品成本,然后从总成本扣除后确定主产品成本。
(三)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
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单步骤生产的企业。月末计算产品成本,并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四)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批法:
以产品批别为成本计算对象,适用于单件小批类型的生产,如造船业、重型机器制造业等,也可用于一般企业的新产品试制或试验的生产、在建工程以及设备修理作业等。成本计算期与产品生产周期基本一致,与核算报告期不一致,一般不存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的问题。
(五)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步法:
以产品的生产步骤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多步骤连续式复杂生产的企业,有时生产步骤所产半成品也经常对外销售。按是否要求计算半成品成本和简化核算的要求,分为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1。逐步结转分步法:计算半成品成本分步法
按产品加工的顺序,逐步计算并结转半成品成本,直到最后加工步骤才能计算产成品成本的一种方法。而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指各步骤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优点:
(1)能提供各个生产步骤的半成品成本资料;
(2)为各生产步骤的在产品实物管理及资金狗宝提供资料;
(3)能够全面地反映各生产步骤的生产耗费水平,更好地满足各生产步骤成本管理的要求。缺点:成本结转工作量较大,如采用逐步综合结转方法,还要进行成本还原。
逐步综合结转方法:指上一步骤转入下一步骤的半成品成本,以直接材料或半成品项目综合列入下一步骤的成本计算单中,如同材料核算一样(包含了上一步骤的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其他费用),所以到最后完工产品的成本计算表中直接材料并不是原始耗用的材料,要进行成本还原才能提供出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成品成本资料。2。平行结转分步法:不计算半成品成本分步法
在计算各步骤成本时,不计算各步骤所产半成品成本,也不计算各步骤所耗上一步骤的半成品成本,而只计算本步骤发生的各项其他费用,以及这些费用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将相同产品的各步骤成本明细帐中的这些份额平行结转、汇总,即可计算出该种产品的产成品成本。每一生产步骤的完工产品指企业最后完工的产成品,而在产品指各步骤尚未加工完成的在产品和各步骤已完工但尚未最终完成的产品。
优点:
(1)各步骤可以同时计算产品成本,平行汇总计入产成品成本,不必逐步结转半成品成本(2)能够直接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成品的成本资料,不必进行成本还原,因而能够简化和加速成本计算工作。缺点:
(1)不能提供各步骤的半成品成本资料
(2)在产品的费用在产品最后完成以前,不随实物转出而转出,即不按其所在的地点登记,而按其发生的地点登记,因而不能为各个生产步骤在产品的实物和资金管理提供资料
(3)各生产步骤的产品成本不包括所耗半成品费用,因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各该步骤产品的生产耗费水平(第一步骤除外),不能更好地满足这些步骤成本管理的要求。十三、成本性态与本量利分析
(一)成本性态分析:指成本总额与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1、分类: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混合成本
(1)、固定成本:发生额不取决于产量。它的多少由以下两种情况决定约束性固定成本:提供和维持生产经营所需设施、机构而支出的成本。
酌量性固定成本:为完成特定活动而支出的固定成本,其发生额根据企业的经营方针由经理人员决定,如科研开发费、广告费、职工培训费。
(2)、变动成本:是产品生产的增量成本,当产量增加时,总成本的增加是变动成本增加引起的,变动成本的增量就是总成本的增量,所以说,只有变动成本才是真正属于产品的成本。其发生额取决于产量的大小和单位变动成本的高低。
技术性变动成本:由技术或实物关系决定的,与产量有明细的技术或实物关系的变动成本。酌量性变动成本:由经理人员决定的,可以通过管理决策行动改变的变动成本,如销售佣金、新产品研制费、技术转让费。
(3)、混合成本:因产量变动而变动,但不是成正比例关系。
①半变动成本:在初始基数的基础上随产量正比例增长的成本。通常有一个初始基础,一般不随产量变化,相当于固定成本,在这个基础上,成本总额随产量变化呈正比例变化,又相当于变动成本。如:电费和电话费等公用事业费、燃料、维护和修理费等。
②阶梯式成本:总额随产量呈阶梯式增长的成本。如:受开工班次影响的动力费、整车运输费用、检验人员工资等。
③延期变动成本:在一定产量范围内总额保持稳定,超过特定产量则开始随产量比例增长的成本。如:正常产量支付固定月工资,当产量超过正常水平后支付的加班费。
④曲线成本:总额随产量增长而呈曲线增长的成本。一种是变化率递减的曲线成本,如自备水源的成本。另一种是变化率递增的曲线成本,如各种违约金、罚金、累进计件工资等。2、成本估计:y=a+bx,即总成本=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产量,求A固定成本,B单位变
动成本,则可计算出任何产量下的总成本。(1)历史成本分析法。A高低点法:
单位变动成本=(产量最高期总成本-产量最低期总成本)/(最高产量-最低产量)固定成本=产量最高期总成本-单位变动成本*最高产量B散面图法:
C回归直线法:P387x产量y总成本b=(n∑xy-∑x∑y)/(n∑x2
-(∑x)2
)(2)工业工程法:P389例,最完备,
(3)契约检查法:P390例,只能用于明细规定计费方法的项目。(4)帐户分析法:比较粗略(二).成本、数量和利润的分析:1.量本利关系
成本性态:指成本总额对业务量的依存关系。
固定成本是不受业量影响的成本;变动成本是随业务量增长而正比例增长的成本;混合成本是随业务量增长而增长,但与业务量不成正比例的成本。
(1)损益方程式:利润=单价*销量-单位变动成本*销量-固定成本
税后利润=[单价*销量-(单位变动成本+单位变动销售和管理费用)*销量-(固定成本
+固定销售和管理费用)]*(1-所得税率)
(2)边际贡献方程式:利润=销量*单位边际贡献-固定成本
=销售收入*边际贡献率-固定成本
如是多品种:利润=各产品销售收入合计*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固定成本
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单位边际贡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制造边际贡献=销售收入-产品变动成本产品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制造边际贡献
=销售收入-产品变动成本-销售和管理变动成本
边际贡献率=边际贡献/销售收入*100%=单位边际贡献/单价*100%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销售收入*100%=单位变动成本/单价*100%边际贡献率+变动成本率=1
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各产品边际贡献合计/各产品销售收入合计*100%
注:以上如未注明是制造或产品“边际贡献”“边际贡献率”“变动成本率”,则指产品,公式中均包括变动销售和管理费用2.盈亏临界分析
(1)盈亏临界点销售量(单一产品):
单价*盈亏临界点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盈亏临界点销售量-固定成本=0
或:盈亏临界点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单位边际贡献(2)盈亏临界点销售额(多种产品):盈亏临界点销售额*边际贡献率-固定成本=0
(3)盈亏临界点作业率,指盈亏临界点销售量占企业正常销售量的比重。表明企业的企业率必须达到正常作业的多少才能取得盈利,说明了企业在保本状态下的生产经营能力的利用程度。
盈亏临界点作业率=盈亏临界点销售量(额)/正常销售量*100%(4)安全边际=正常销售额(或实际订货额)-盈亏临界点销售额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正常销售额(或实际订货额)*100%正常销售额=盈亏临界点销售额+安全边际1=盈亏临界点作业率+安全边际率
只有安全边际才能为企业提供利润,而盈亏临界点销售额扣除变动成本后只能为企业收回固定成本。
利润=安全边际*边际贡献率销售利润率=安全边际率*边际贡献率
所以,企业要提高销售利润率,就必须提高安全边际率(或降低盈亏临界点作业率),或提高边际贡献率(或降低变动成本率)。3.影响利润各因素变动分析
(1)变动分析:主要是以(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这一公式,计算产销量、成本和价格发生变动时对利润的影响,或计算目标利润发生变动时,分析实现目标利润所需的产销量、收入和支出。
(2)敏感分析:分析有关参数发生多大变化会使盈利转为亏损,各参数变化对利润变化的影响程度,以及各因素变动时如何调整销售,以保证原目标利润的实现。
A:先按原资料参数和公式(利润=销售量*单价收入-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求出目标利润。
B:逐一计算合利润为零时的某个参数,并与原资料参数相比,得出有关参数发生多大变化合盈利转为亏损。
C:计算各参数的敏感程度:
某个敏感系数=某个参数影响的目标值(利润)变动百分比/某个参数变动百分比
得出各参数变化对利润影响程度的大小(正值,与利润同向增减;负值,与利润反向增减)。(三)变动成本计算
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时只包括变动成本而不包括固定成本,固定成本作为期间费用在发
生的当期全部直接转为费用,列作利润表的减项。而原来的传统方法称为完全成本法或吸收成本法。
即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将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处理,在发生的当期转为费用。因些采用变动成本法时的期末在产品和库存产成品的计价金额,会低于采用完全成本法下的计价金额。
如果有存货,两种方法计算的利润不同。如本期生产量>销售量,则完全成本法利润>变动成本法利润,因为存货中包含了变动制造成本未与销售结转到利润中,而变动成本法下的利润已经将本期全部变动制造成本扣除,两者利润的差额=存货数量*(固定制造费用/生产量)。但从长期来看,两种方法计算的利润是一致的,只是各期分布不同。完全成本法的缺点:
如果每年的销售量相同,单位售价相同,每年固定成本总额相同,单位变动成本相同,但由于产量和销量不相同,造成每年从销售收入中抵减的固定成本不同,造成各年利润不同,有时还会造成销售量增加单价不变,但利润仍会下降的情况。所以完全成本法确定的利润,不仅受销量和成本水平的影响,而且受产量的影响。解决办法是放弃固定成本在存货和销售之间的分配,让固定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在当期全部转为费用,即采用变动成本法。变动成本的局限性:
1.产品成本观念不符合会计准则。2.改用时会影响有关方面及时获得收益。
3.提供的资料不能充分满足决策的需要。(都反映过去,不能提供未来)
十四、成本控制(一)概述
成本控制指动用以成本会计为主的各种方法,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比较,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致超过预期的成本限额。
1、成本控制系统的组成:组织系统、信息系统、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1).组织系统:生产、财务和人事都属于集中的领域。按其所负责任和控制范围不同,分为三种责任中心:成本中心:以达到最低成本为经营目标的一个组织单位利润中心:以获得最大净利润为目标的一个组织单位
投资中心:以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率为经营目标的一个组织单位
(2)、信息系统:即责任会计系统,包括编制责任预算、核算预算的执行情况、分析评价和报告业绩三部分。(3)、考核制度:(4)、奖励制度:
2、成本控制的原则:
(1)经济原则:要求能起到降低成本、纠正偏差的作用具有实用性,要求贯彻例外管理原则,要求贯彻重要性原则,要求具有灵活性。(2)因地制宜原则:(3)全员参加原则:(4)领导推动原则:3、成本降低:
成本降低与成本控制的区别:(1)成本控制以完成预定限额为目标,成本降低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
(2)成本控制仅限于成本限额的项目,而成本降低不受这种限制,涉及企业的全部成本。(3)成本控制是在执行决策过程中实现成本限额,成本降低还包括正确选择经营方案,涉及制定决策的过程中。
(4)
成本控制是降低成本支出的绝对额,成本降低还包括收入的增长超过成本的增长实现成本的相对节约。
成本降低的原则:(1)以顾客为中心。
(2)系统分析成本发生的全过程。(3)主要目标是降低单位成本。(4)要靠自身的力量降低成本。(5)要持续地降低成本。成本降低的主要途径:
(1)提高产品的功能成本比率。(2)采用先进的设备、工艺和材料。
(3)开展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管理和作业管理。(4)
改进员工的培训,提高技术水平,树立成本意识。
(二)标准成本及其制定1、实施标准成本系统的步骤:(1)制定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2)根据实际产量和成本标准计算产品的标准成本(3)汇总计算实际成本
(4)计算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差异
(5)分析成本差异的发生原因,进行财务处理。(6)向成本负责人提供成本控制报告。2、概念:
单位产品标准成本=用量标准*价格标准=单位产品标准消耗量*标准单价标准成本=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成本3、种类:(1)理想标准成本和正常标准成本:理想标准成本不能作为考核的依据。
(2)
基本标准成本和现行标准成本:基本标准成本不宜用来直接评价工作效率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4、标准成本的确定:
先确定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再确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如用变动成本计算,不需要计算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如采用完全成本法计算,需分别确定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最后确定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都需要确定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两者相乘得出成本标准。
用量标准: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单位产品直接人工工时(生产技术部门制定,执行部门参加)
价格标准:原材料单价(会计部门会同采购部门制定)、小时工资率(会计部门会同劳资部门和生产部门制定)、小时制造费用分配率(会计部门会同生产车间制定)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单位标准用量*单位标准价格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单位产品工时*单位工资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直接人工标准工时*每小时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单位产品直接人工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预算总数/直接人工标准总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直接人工标准工时*每小时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单位产品直接人工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总数/直接人工标准总工时)单位产品标准成本=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成本(三)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为价格差异和数量差异两类:(1)标准数量*标准价格(2)实际数量*标准价格(3)
实际数量*实际价格
(2)-(1)=数量差异(3)-(2)=价格差异
(3)-(1)=成本差异=价格差异+数量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量差:效率差异
价差:耗费差异
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材料数量差异=(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材料价格差异=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2、直接人工成本差异
人工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工资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3、变动制造费用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变动费用标准分配率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工时*(变动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费用标准分配率)4、固定制造费用差异(不同上面123)
(1)耗费差异:与变动成本不同,不因业务量而变,所以以原来的预算数为标准,实际数超过预算数即视为耗费过多。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生产能量
(2)能量差异:指固定制造费用预算与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差额,是实际业务量的标准工时与生产能量的差额有标准分配率计算的金额,反映了实际产量标准工时未达到生产能量而造成的损失。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生产能量-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实际产量标准工时(生产能量-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1分为2:
闲置能量差异:实际工时未达到生产能量(预算数)而形成的。
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量差异=(生产能量-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固定制造效率差异: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而形成的。
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四)
标准成本的账务处理
原材料、生产成本、产成品金额均使用实际数量*单位标准成本,差异为负数是节约分录在贷方,正数在借方。例:1、资料:
(1)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直接材料(100千克*0.3元/千克)30元直接人工
(8小时*4元/小时)
32元
变动制造费用(8小时*1.5元/小时)12元固定制造费用(8小时*1元/小时)8元单位产品标准成本82元(2)费用预算(只有生产能量和固定制造费用有用)
生产能量4000小时变动制造费用6000元(不用)固定制造费用
4000元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6000/4000)1.5元/小时(不用)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4000/4000)1元/小时变动销售费用2元/件(不用)固定销售费用24000元(不用)管理费用
3000元(不用)
(3)
生产及销售情况
本月初在产品存货50件,其标准成本为2800元。由于原材料一次投入,在产品存货中含原材料成本1500元(50件*30元/件)。其他成本项目采用约当产量法计算,在产品约当完工产品系数为0.5;50件在产品的其他成本项目共1300元(50件*0.5*(32元/件+12元/件+8元/件))。本月投产450件,完工入库430件,月末在产品70件。
本月初产成品存货30件,其标准成本为2460元(30件*82元/件)。本月完工入库430件,本月销售440件,月末产成品存货20件。销售单价125元/件。2、本月具体业务(1)
购第一批原材料30000千克,实际成本每千克0.27元
标准成本:30000*0.3=9000元实际成本:30000*0.27=8100元
价格差异=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30000*(0.27-0.3)=-900元借:原材料
9000
贷:材料价格差异
900应付帐款
8100
(2)
购第二批原材料20000千克,实际成本每千克0.32元
标准成本:20000*0.3=6000元实际成本:20000*0.32=6400元
价格差异=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30000*(0.32-0.3)=400元借:原材料
6000材料价格差异400
货:应付帐款
6400
(3)投产450件,领用材料45500千克
应耗材料标准成本:450*100*0.30=13500元实际领料标准成本:45500*0.3=13650元
材料数量差异=(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45500-450*100)*0.3=150元借:生产成本
13500材料数量差异150贷:原材料13650
(4)实际使用直接人工3500小时,支付工资14350元,平均每小时4.1元
借:应付工资
14350
贷:银行存款14350(5)
工资计入产品成本
在产品本月生产约当产量:70*0.5+430-50*0.5=440件标准成本:440*8*4=14080实际成本:3500*4.1=14350
人工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3500-440*8)*4=-80人工工资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0)=3500*(4.1-4)=350借:生产成本
14080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350
贷: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80应付工资
14350
(6)
本月实际发生变动制造费用5600元,实际费用分配率为1.6元/小时(5600/3500)
借:变动制造费用
5600货:有关帐户5600(7)
实际发生变动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
标准成本:440*8*1.5=5280实际成本:3500*1.6=5600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变动费用标准分配率=(3500-440*8)*1.5=-30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实际工时*(变动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费用标准分配率)=3500*(1.6-1.5)=350借:生产成本
5280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350
贷: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30变动制造费用
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