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井田的边界煤柱为: Z1=13235×40×3.5×1.45 =2686705t= 268.6705 万t
2.3.2断层保护煤柱
断层两侧保护煤柱由于水大以及落差较大,可按每侧40m宽度留置,井田内有断层一条,周长为1865m,因此断层保护煤柱损失量为:
Z2=1865×40×3.5×1.45×2 =757190 t= 75.7190 万t
2.3.3工业广场煤柱
根据《煤炭工业设计规范》第5-22条规定:工业广场的面积为12~13公顷/百万吨。本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60万吨/年,则0.6×(12~13)=7.2~7.8,在此取工业广场占地面积为7.5公顷,即7.5万m2。所以取工业广场的尺寸为274m×274m的正方形。在计算矿井可采储量时,工业广场保护煤柱可按井田工业储量的7%留置,因此工业广场的煤柱量为:Z3=53104651×7%=3717326t=371.7326万t
2.3.4保护煤柱总量
合计煤柱为 P =Z1+Z2+Z3
=268.6705+75.7190 +371.7326 =716万t
综合以上计算,则矿井的可采储量按下式计算: Zk=(Zg-P) ×C
其中:Zk----矿井的可采储量,t; Zg----矿井的工业储量,t;
P ----保护工业场地、井筒、井田境界、河流、湖泊、建筑物等留设的永久煤柱损失量,t;
C ----采区采出率。
矿井的设计可采储量可采储量为: Zk=(Zg-P) ×C =(5310-716) ×80% =3675万吨
即矿井设计可采储量为3675万吨。
2.4矿井工作制度
按照《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中规定,确定本矿井设计生产能力按年工作日330天计算,“三八”制作业(二班生产,一班检修),每日二班出煤,净提升时间为16小时。
2.5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5.1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的确定
矿井生产能力主要根据矿井地质条件、煤层赋存情况、开采条件、设备供应及国家需煤等因素确定。
针对某某矿的实际情况:主采二1煤层,平均厚度为3.5m;瓦斯涌出量较大等,采用综合机械化的开采方法。所以根据以上条件,确定本矿井的年设计生产能力为60万t/年。
2.5.2井型校核
下面按矿井的实际煤层开采能力,及辅助生产环节的能力、储量条件及安全条件等因素对井型进行校核。
(1)矿井开采能力校核
矿井的开采能力取决于回采工作面和采区的生产能力,该矿井由于煤层地质条件好,主采煤层二1煤煤层较厚,可布置一个综采工作面保产,煤层开采能力能满足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2)辅助生产环节的能力校核
本设计的矿井为中型矿井,开拓方式为立井两水平开拓。主井采用1对6t提升箕斗,提升能力大,能满足提升方面的要求。大巷采用胶带运输机运煤,运输能力很大,原煤外运不成问题。辅助运输1吨材料车和人车运输,机动性强。井底车场采用梭式车场,调车方便,满足矸石、材料及人员的调动要求。所以辅助生产环节完全能够满足设计生产能力的要求。
(3)通风安全条件的校核
矿井瓦斯涌出量为15m3/t,属于高瓦斯突出性矿井。煤尘有爆炸性危险。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正常涌水量为380 m3/h。矿井通风在第一水平初期掘进时采用并列式通风,通风系统简单。通风系统贯通后,通过风井回风,可以满足通风的要求。
(4)储量条件校核
井田的设计生产能力应于矿井的可采储量相适应,以保证矿井有足够的服务年限。
矿井服务年限的公式为: T=Zk/(A×K)
其中:T ——矿井的服务年限,a; Zk——矿井的可采储量,t ;
A ——矿井的设计生产能力,60万t/a; K ——矿井储量备用系数,取1.4。 则:T =3675/(60×1.4) =44a
(5)第一水平服务年限校核
第一水平的可采储量为2352万t,那么第一水平的服务年限的计算公式为: t=Zk1/(A×K)
其中:t ——矿井第一水平的服务年限,a; Zk1——矿井第一水平的可采储量,t ; A ——矿井的设计生产能力,60万t/a; K ——矿井储量备用系数,取1.4。 则: t =2352/(60×1.4) =28a
不同矿井设计生产能力时矿井服务年限如表2—5—2—a所表示。
表2—5—2—a 不同矿井设计生产能力时矿井服务年限
第一水平设计服务年限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Mt/a) 3.0~5.0 1.2~2.4 0.45~0.9 矿井设计服务年限 (a) 60 50 40 煤层倾角 缓斜 35 30 25 倾斜 25 20 急斜 20 15
本矿井分水平储量分配表,详见表2—5—2—b
表2—5—2—b 矿井分水平储量分配表
开采水平 -150水平 -450水平 合计 工业储量(万t) 3398 1912 5310 可采储量(万t) 2352 1323 3675
服务年限(a) 28 16 44 由以上两表可知,第一水平服务年限为28年>25年,满足60万吨矿井第一水平服务年限的要求。
3井田开拓
井田开拓是在总体设计已经划定的井田范围内,根据精查地质报告和其它补充资料,具体体现在总体设计合理原则,将主要巷道由地表进入煤层,为开采水平服务所进行的井巷布置和开掘工程。其中包括确定,主、副井和风井的井筒形式、深度、数量、位置、阶段高度、大巷位置、采(带)区划分以及开采顺序与通风运输系统。
3.1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3.1.1开拓方式比较
平硐、斜井与立井开拓的优缺点比较
平硐开拓的优点是运输环节少,设备少,系统简单,费用低,但受地形及埋藏条件限制,只适用于赋存较高的山岭、丘陵或沟谷地带,并且要便于布置工业场地。
斜井开拓与立井开拓相比,井筒施工工艺、施工设备与工序比较简单,掘进速度快,井筒施工单价低,初期投资少;地面工业建筑、井筒装备、井筒装备、井底车场及硐室都比立井简单,井筒延深施工方便,对生产干扰少,不易受底板含水层的威胁;主提升胶带化有相当大的提升能力,可满足特大型矿井主提升的需要;斜井井筒可作为安全出口,井下一旦发生透水事故等,人员可迅速从井筒撤离。
与立井开拓相比,斜井开拓的缺点是:斜井井筒长,辅助提升能力少,提升深度有限;通风路线长、阻力大,管线长度长;斜井井筒通过富含水层、流砂层施工技术复杂。对井田内煤层埋藏不深,表土层不厚,水文地质情况简单,井筒不需特殊法施工的缓斜和倾斜煤层,一般可采用斜井开拓。
根据自然地理条件、技术经济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某某矿的实际情况, 采用立井开拓较好。
根据矿井提升的需要与本矿的地质条件及《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在本井田的中部设立主,副井筒各一个。主井用来提升煤炭,副井用来运送人员、材料、矸石及通风等。
本矿井的瓦斯含量较大,属于高瓦斯矿井。矿井改变必须保证矿井通风。同时考虑到井田的实际,确定第一水平初期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后期采用对角式通风,即第一水平后期在井田上部东,西角各打一风井,以保证矿井的正常通风。
3.1.2井筒位置的确定
(1)井筒位置的确定原则
a.有利于第一水平的开采,并兼顾其他水平,有利于井底车场和主要运输大巷的布置,石门的工程量要尽量少;
b.有利于首采采区布置在井筒附近的富煤阶段,首采区要尽量少迁村或不迁村; c.井田两翼的储量基本平衡;
d.井筒不宜穿过厚表土层、厚含水层、断层破坏带、煤与瓦斯突出煤层或软弱岩层; e.工业广场应充分利用地形,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且避开高山、低洼和采空区,不受崖崩滑坡和洪水的威胁;
f.工业场地宜少占耕地,少压煤;
g.水源、电源较进,矿井铁路专用线短,道路布置合理。 (2)井筒位置的确定
考虑以上井筒位置确定原则,并结合矿井实际情况,最终确定主、副井筒位于井田的中部,有利于减少矿井保护煤柱损失;同时,便于第二水平井筒延深。
风井井口位置的布置在井田上部东,西各一个。
综合以上因素,结合矿井实际情况,提出本矿井井筒布置位置如下:
表3—1—2 井筒位置坐标 井筒名称 副井 主井 东风井 西风井 Y 38446178 38446169 38448394 38445554 X 3812245 3812201 3812616 3813293 Z 220 220 220 220 3.1.3工业广场的位置、形状和面积的确定
工业场地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尽量位于储量中心,使井下有合理的布局; 占地要少,尽量做到不搬迁村庄;
尽量布置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区域,同时工业场地的标高要高于最高洪水位; 尽量减少工业广场的压煤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