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0年【湘教版】地理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2)》示范教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20年精编地理学习资料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二)

作者,于有恒,湖南汨罗市二中

本文获湖南省中小学教学设计网络大赛一等奖 从容说课

课标要求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课标解读

本条课标要求前置限定为运用有关资料,行为动词为概括,主要内容为城市化,后置限定为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地理事象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的能力,关键点是能透过现象找出本质。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意义,其二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其三是城市化特点。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一)城市化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先讲城市化的主要特征,然后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乡村地区的影响。(二)城市化动力机制,教材简单介绍了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内容包括城市化的一般前提、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两个方面。(三)城市化的特点这部分教材是以“阅读”和“活动”形式出现的,分别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直接导致了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来源于城市和农村,基础不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而新课标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所以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面向全体学生,因地制宜设置难度小的一系列问题,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对地理事象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从而自己探究得出结论,激励成功,享受学习乐趣。生成性问题为城市化动力机制,内容包括城市化的一般前提、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解决此问题可设小问:(1)原始社会有城市吗?(2)城市是人类社会第几次社会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农业和手工业分离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3)利用“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从而得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以及意义。 2.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3.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4.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相关材料,提高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

2.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探讨,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3.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4.利用“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从而得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遵循经济规律办事。

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为家乡发展和祖国建设服务。

教学重点难点 1.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教学方法 本节课内容条理性较强,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图片以及教学资料,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学生阅读图表、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学法指导分析 1.自主探究城市化的概念、三个标志以及五个方面的意义,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生生合作,研读“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

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从而得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3.生生合作,比较学习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特

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4.讨论探究,比照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成就

和问题,取长补短并结合我国国情,寻找一条适合我国的城市化道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今天汨罗市景观”图并比较“三十年前的汨罗城”,通过汨罗城市的地域空间过程的变化,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过渡]汨罗城市景观的变化,就反映了城市化的过程。为何会发生这些变化?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推进新课 一、城市化

展示相关的图文资料,让学生通过尽可能多的途径获得有关城市化的知识信息。由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出城市化的概念,具体表现,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问题小结]

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由此可见: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变化过程。

2.城市化的表现有: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展示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图,归纳出乡村—城市转型概念和三种类型。

[问题小结]乡村—城市转型是指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二是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三是城市边缘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二、城市化的意义

提问:城市人口增加了,城市变大了,有何好处呢? 学生根据自身感受自由发言,并根据教材归纳出结论:

城市化的意义表现在:①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②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城市化过程能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③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④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⑤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三、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结合教材,设小问小步探究:

(1)原始社会有城市吗?为什么?

(2)城市是人类社会第几次社会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是什么? (3)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是什么?为什么?

(4)利用“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生生合作,师生互动,老师注意巧妙点拨。 小结: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1)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不仅可为城市提供大量的粮食和副食品,同时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

(2)农业和手工业分离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3)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工业化、第三产业)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主导城市化的过程正处于上升阶段;发达国家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减弱,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四、城市化的特点

比较学习:[课件]展示图表资料,用“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平均水平的差异,分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并小结: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般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能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小结: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的原因是起步早,经济发展水平高,其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多在75%以上);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的原因是起步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其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小(约40%)。

[课件]展示“城市化进程曲线”,由学生观察得出:(指导学生读图:城市化水平高低看数值,速度看斜率大小。)

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进程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低,速度快。

学习材料“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使学生获得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的有关知识。

1.阅读“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分析发达国家从1970年开始,产生大城市市中心区萎缩,小城镇发展迅速的原因。(何谓逆城市化?)

问题小结:

由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随着大城市过度扩张,造成市中心居住环境恶化,同时城市居民多拥有小汽车,加上交通条件的改善,城市居民向环境更好的乡村和中小城镇迁移。这种乡村人口数量增多,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现象,叫逆城市化。

阅读“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前三段,总结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 学生归纳总结:

(1)城市化水平低(2000年为39.9%); (2)城市化速度快;

(3)地区发展不平衡,亚洲、非洲较低,南美洲较高。

材料:200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平均为39.9%,而印度为28%,斯里兰卡为23%,孟加拉为20%。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称为“滞后城市化”。试从城市化动力机制分析,滞后城市化对国民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方面,农村会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劳动力缺乏,阻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材料:与“滞后城市化”相反的是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其城市化水平则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如墨西哥的工业化与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如发达国家,但1993年其城市化水平已达74%,明显高于同期瑞士的60%、奥地利的55%、芬兰的62%和意大利的67%。试从城市化动力机制分析这种“虚假城市化”对国民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可能造成农村劳动力缺乏,农业产品产量减少,难以供应大量增长的城市居民。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盲目涌入城市,给城市带来大量的城市问题,如就业困难,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造成社会不稳定,

2020年【湘教版】地理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2)》示范教案

2020年精编地理学习资料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二)作者,于有恒,湖南汨罗市二中本文获湖南省中小学教学设计网络大赛一等奖从容说课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课标解读本条课标要求前置限定为运用有关资料,行为动词为概括,主要内容为城市化,后置限定为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osrp8a7ar03gjy5zd2f62h6002tp400lap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