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素材16
【早读任务】1、诵读早读材料 2、背写《爱莲说》3、黑板上的任务。 【文言复习】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可:值得。 蕃:通“繁”多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通:空。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植”通“直”,立。 近:靠近,走近(形容词)。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谓:认为。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乎:当然。宜:应当。众:多。 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特点
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 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 【美文背诵】
1、别在树下徘徊,别在雨中沉思,别在黑暗中落泪。向前看,不要回头,只要你勇于面对抬起头来,就会发现,分数的阴霾不过是短暂的雨季。向前看,还有一片明亮的天,不会使人感到彷徨。
2、飞瀑之所以能飞流直下,除了它有积累之外,就是因为它选准了一个突破口。 滴水之所以能穿石,除了它能锲而不舍之外,就是因为它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种子之所以能茁壮成长,除了它有春雨的滋润,就是因为它有坚定的信心。 【美文欣赏】
泪与笑
纪伯伦
我不想用人们的欢乐将我心中的忧伤换掉;也不愿让我那发自肺腑怆然而下的泪水变成欢笑。我希望我的生活永远是泪与笑:泪会净化我的心灵,让我明白人生的隐秘和它的堂奥;笑使我接近我的人类同胞,它是我赞美主的标志、符号。泪使我借以表达我的痛心与悔恨;笑则流露出我对自己的存在感到幸福和欢欣。
我愿为追求理想而死,不愿百无聊赖而生。我希望在自己内心深处,有一种对爱与美如饥似渴的追求。因为在我看来,那些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者是最不幸的人,不啻行尸走肉;在我听来,那些胸怀大志、有理想、有抱负者的仰天长叹是那样悦耳,胜过管弦演奏。 夜晚来临,花朵将瓣儿找起,拥抱着她的渴慕睡去;清晨到来,她张开劳唇,接受太阳的亲吻。花的一生就是渴慕与结交,就是泪与笑。
海水挥发,蒸腾,聚积成云,飘在天空。那云朵在山山水水之上飘摇,遇到清风,则哭泣着向田野纷纷而落,它汇进江河之中,又回到大海——它故乡的怀抱。云的一生就是分别与重逢,就是泪与笑。人也是如此:他脱离了那崇高的精神境界,而在物质的世界中瞒珊;他像云朵一样,经过了悲愁的高山,走过了欢乐的平原,遇到死亡的寒风,于是回到他的出发点:回到爱与美的大海中,回到主的身边。 【实词巧记】 查词典 13、诚
【推导提示】\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成语助记】诚惶诚恐 开诚布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悦诚服 14、除
【推导提示】\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成语助记】除旧布新 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 安良除暴 15、辞
【推导提示】\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成语助记】不辞而别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不达意 辞微旨远 卑辞厚币 一辞莫赞 假人辞色 大放厥辞 万死不辞 一面之辞 义不容辞 以文害辞 溢美之辞 16、从
【推导提示】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成语助记】从壁上观 从长计议 从善如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过从甚密 合从连横 三从四德 力不从心 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 择善而从 【社会评论】
放下手机打开书
刘宇阳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阅读历史的国度。然而在当下,中国人却在被苦口婆心地“呼吁”阅读。近几年,政府、组织和媒体发布了越来越多的公益广告,劝勉国民多读书、读好书,但是貌似没有什么效果。
就在不久前,首份中国城市阅读指数研究报告发布。报告显示,去年我国成年人人均阅读纸质书4.56本,比2020年的4.77本又有减少;而我们的邻国韩国是11本,日本20本,以色列则达到了64本。而在中国人的阅读方式上,纸质图书完败于手机。
中国人的图书阅读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各类报道中刚开始出现中国人的阅读量与国外对比时,其差距之巨大,可以说是对国人的当头一棒,可惜这一棒没有将我们打醒,人均阅读量仍然不见增加。
关于4.56这个数字,不得不进行一下分析:首先,它是人均的本数;有阅读习惯的人,一年的读书本数肯定是高于这一数字的;平均下来后,一下被拉低到4本多,这说明有相当数量的人群,是根本不读书的。
再看看我们的现实生活,很多居民区周围没有书店,很多家庭没有书房,很多卧室的床头没有书本……一切都被一种东西取代——手机。一部手机握在手,足以玩转一整天。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兴起,令大批“手机族”趋之若鹜,人们阅读的内容变成了微博、微信中那短短几十字。当新鲜变成习惯,习惯变成依赖,我们有限的精力,就这样被大量消耗在快餐文化之中。在公共场合,如火车、地铁、候机大厅等,总是同样一种场景,人们都在拿着手机或者iPad来打发时间,如果发现有人拿着一本书在阅读,那么他很可能是个老外。
曾有一幅对比图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现状:一百年前一个侧卧于床榻抽着大烟的人和一个现在的躺在床上玩手机的人,其姿势、动作甚至神态都惊人的一致,除了手里拿的一个是烟枪一个是手机。十分惭愧的是,笔者也是在拿着手机刷微博时看到的这幅图。
不能不承认手机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和快捷,但是,终日沉溺于海量而肤浅的网络信息,抛开有“厚度”的书本,会使一个人变得浮躁,缺乏内涵,更甚者会让一个民族缺乏智慧和思想。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庞大而悠久的民族不爱阅读了?这恐怕可以作为一个社会学的课题,也许一两篇博士论文也说不清。这里只列举一些个人想法,供大家一同来思考。
首先,中国人的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偏低的。1840年到1945年这一百多年间,在殖民者、侵略者的摧残下,中国人生存尚且难保,对于知识文化的追求早已成为奢望。随着建国后扫盲和义务教育的开展实施,这一状况正在改变。
第二,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没有促成他们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在考试中取得成功,几乎吸引了孩子所有精力。我国目前销售量较大的纸质书,多数都是教育辅导类图书,综合读物则占比较少,而这一比例在一些“阅读发达”国家正好反过来。
还有人说,中国人信奉实用主义,虽然这有些讽刺意味,然而可叹的是这确实道出了一种现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切目的来得都很直接。这或许是因为社会发展中,物质发展过快,新鲜事物令人眼花缭乱,越来越有钱的中国人开始去买所有的好东西,奢侈品、名车、房子,当然还有手机、平板电脑这种电子产品。人们似乎已经无暇去拿起书本,做一些安静、舒缓的心灵活动。
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著有《低智商社会》,他在讲述一段中国旅行见闻时如是说: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
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虽然这话听起来有些偏激甚至刺耳,但从中国人自己的角度反思,这足以拿来为我们自己敲响警钟。
一个不读书的人肯定是肤浅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肯定是浅薄的。一个不读书的人肯定没有前途,一个不读书的民族肯定没有未来。手机碎片化的浅阅读不能代替深入的纸质阅读,或许笔者的声音有些微弱,但还是要呼吁:请放下手机打开书! 【哲理故事】
有一天,一只猫来到森林里,看见了百兽之王老虎,发号施令,分发食物,小动物们见了老虎毕恭毕敬,非常羡慕老虎的气派。当猫偶尔来到河边,发现自己在水中的影像酷似老虎时,便想效仿老虎。于是,猫趁老虎外出觅食时,在森林里四处招摇,号称自己是兽王。令猫得意的是,自己的身后也有了一些追随者:松鼠、鹳、果子狸、土拨鼠。猫率领着这些小动物,到处游逛,吆五喝六,发号施令,俨然成了兽中之王。突然,有一只狼扑向了猫,吓得猫弓起腰,毛发尽竖,只会“喵喵”乱叫;此时,老虎咆啸一声冲了过来,狼夹着尾巴,灰溜溜地逃走了。老虎拍拍猫的头说:“小样,你看你脑袋上有‘王’字吗?猫就是猫,不是声称自己是老虎就会成为老虎的。我们从前都是猫,但后来我们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拼搏,才成了百兽之王。”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做出来而不是喊出来的.我们工作中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不要有了点点成绩就以为自己成功了,随随便便成功的可能是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