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巷道进行卸压保护(移压) 常用方法为:
1卸压 ①巷道跨②采卸压③开槽(松动)卸压 ④卸压巷硐卸压⑤ 掘前预采 2无煤柱护巷
17.巷道的支护方法有哪些,叙述采用锚杆和喷射混凝土支护的作用原理 一:支护方法
(1)木支护:梯形(对棚或密集等)
(2)金属支架:工字钢梯形支架, 平顶可缩金属支架,拱形可缩性金属支架 棚间距0.5~0.7m 。 (3)锚杆支护 二、锚杆支护
1)悬吊作用,指用锚杆将软弱的直接顶板吊挂于其上的坚固老顶上 2)组合梁作用,是指将层状岩体各层用锚杆连结并紧固,如图右所示。锚杆把数层薄的岩层组合成类似铆钉加固的组合梁,提高了岩层的整体抗弯能力。
3)锚杆楔固作用,在围岩中存在一组或几组不同产状的不连续面的情况下,由于锚杆穿过这些不连续面,防止或减少了围岩沿不连续面的移动 三、喷射混凝土支护的作用原理 (1加固与防止风化作用
喷射混凝土以较高的速度射入张开的节理裂隙,产生如同石墙灰缝一样的粘结作用,从而提高了岩体的粘结力和内摩擦角。也就是提高了围岩的强度。同时喷射混凝土层封闭了围岩,能够防止因水和风化作用造成围岩的破坏与剥落。 (2改善围岩应力状态作用
使巷道周边围岩由双向受力状态变成三向受力状态,提高了围岩的强度。 (3柔性支护结构作用
一方面,喷层有粘结强度,能和围岩紧密地粘结在一起,喷层较薄,具有一定的柔性;可以让围岩产生一定量的径向位移,另一方面,混凝土喷层在与围岩共同变形中受到压缩,对围岩产生愈来愈大的支护反力,能够抑制围岩产生过大的变形,防止围岩发生松动破碎。 18. 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规律假说 一、自然平衡拱理论
认为:地下空间开挖后,已开挖空间的上覆岩层将逐步自然冒落成拱形,拱高h是岩体强度和巷道宽度的函数。 二、压力拱假说
在上覆岩层中,形成一个“压力拱”,前方煤壁及后方垮落矸石分别为拱的两脚,工作面处于拱的保护之下,“压力拱”将随工作面的推进而前移。 三、悬臂梁假说
该理论认为顶板是一种连续介质,工作面和采空区上覆岩层,可视为一端固定于岩体内,另一端悬伸的悬臂梁,多岩层可组成组合悬臂梁。悬臂梁平时承担岩层载荷,当其变形下沉时,一端压在垮落矸石上,当跨度增大,断裂形成周期来压。 四、预成裂隙假说
顶板岩层受支承压力作用,产生相互平行的裂隙,成为“假塑性体”,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产生塑性弯曲,由相互挤压形成类似梁的平衡结构。顶板分为应力降低区、应力升高区、采动影响区,三区随工作面而移动。工作面支架应具有足够的初撑力和工作阻力,以阻止岩块滑落或离层。 五、铰接岩块假说
上覆岩层分为垮落带和规则移动带,规则移动带岩块间相互铰合而形成一条多环节的岩块铰链。 六、砌体梁理论
在铰结岩块和预成裂隙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认为:采场上覆岩层的岩体结构主要由各坚硬岩层构成,每组岩体结构中的软岩层可视为坚硬岩层上
的载荷,随工作面推进,当老顶达到极限跨距时断裂,破断的岩块在下沉变形中互相挤压,产生强大的水平推力,岩块间摩擦咬合,形成外表似梁实质是拱的砌体梁或裂隙体梁三铰拱式平衡结构。结构具有滑落失稳和回转变形失稳两种失稳 形式。
七、传递岩梁理论
认为:在工作面采动上覆岩层中,除靠近煤层的已冒落到采空区的直接顶外,直接顶上的老顶岩层断裂呈假塑性状态,一端由工作面前方煤体支承,另一端由采空区已冒落的矸石支承,在推进方向上形成不等高的可传递水平力的裂隙岩梁。老顶传递岩梁对支架的作用力取决于支架对传递岩梁运动的抵抗程度,可能存在给定变形和给定载荷两种工作方式,并给出了支架围岩关系的位态方程式。 八、关键层理论
在砌体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认为在采动岩体中形成砌体的大结构中,控制顶板岩体稳定性是几个主要的关键块体。判断关键块体稳定性的准则为“S-R”稳定条件。 矿山压力常规观测的内容有哪些,简述各项监测项目的观测方法。
观察方法:工作面顶板下沉量及下沉速度观测
1工作面顶板下沉量观测 2活柱下缩量观测3顶板下沉速度观测 支护阻力观测:
1单体摩擦支柱支护阻力观测 2 液压支拄、支架支护阻力和辅助千斤顶压力观测 20.矿山压力专项观测的内容有哪些,简述各项监测项目的观测方法。 观察方法:
顶板破碎度统计观测
巷道矿压现场观测:1、巷道围岩周边应力观测2、锚固力试验(锚杆拉拔试验)3、喷层受力测定4、围岩移动观测 5、巷道支架变形观测及数据整理 6、支架下缩量观测 7、巷道支架受载观测 8、用楔体液压应力计测量煤体应力 9、深部岩体位移监测
回采后上覆岩破坏过程及高度观测方法 1、直接观测H垮 和Kp 2、掘观测巷观察覆岩破坏状态 3.深部测点观测覆岩运动过程4.用钻孔冲洗液测定和两带高度 三计算题
1.锚杆支护参数设计
(1)按悬吊理论计算锚杆参数 A. 锚杆长度:L=L1+L2+L3
L1—为锚杆外露长度,其值主要取决于锚杆类型及锚固方式,
一般L1=0.1m。端锚杆:L1= 垫板厚度+螺母厚度+(0.03~0.05m)。
L2—为锚杆有效长度;当直接顶需要悬吊时,则大于或等于它的厚度;当围岩松动破碎时, L2应大于巷道围岩松动圈破碎岩体的高度, 可由下式确定: ,RMR为CSIR地质力学分级岩体总评分 ,B为巷道跨度。用普氏自然平衡拱理论确定松动破碎区高度时, L2长度为:
(100?RMR)B 当f≥3时, L2?1?B??100L2???hcot(45??)? 当f≤2时, f?22?f—普氏系数,h—巷道掘进高度,υ—岩体的内摩擦角 L3—为锚杆锚固段长度;一般取0.3~0.4m
Qd)?35 .52B. 锚杆直径(d ? ,式中 Q—锚固力,kN;σt—杆体材料的抗拉强度,MPa;
d—锚杆直径,mm。 Qa?KrL2C. 锚杆间排距(a) 式中 K—为锚杆安全系数,一般取1.5 ~2;r—岩体容重 (2)按组合梁理论计算: B K1 q 式中K1—安全系数,取3 ~ 5;q—均布载荷,L2?0.5??tBL?L2?a?0.0458?dkN/m 2fKBq锚杆间排距(a):按组合梁抗剪强度计算可得:
t22
式中 τ—杆体材料的抗剪强度,MPa;K2—顶板抗剪安全系数,取3~6.
按固支梁:
初次来压步距
安全步距
LLT?h2Rtq2RtnqLLT?h按简支梁:
初次来压步距
LLT
安全步距
LLT
考虑最大剪应力: LLS
按悬臂梁:
周期来压步距为:
?2hRt3qRt3nq?2h?4hRs3qL?hRt3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