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内部治理体制变革研究
作者: 张蒙 余海洋
来源:《管理观察》2019年第34期
摘要:“双一流”建设是继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建设之后的又一创举,国家力求我国高校能够做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治理”,在“双一流”建设的特殊时期,高校应着力破除内部治理理念、治理结构以及治理机制障碍,深化内部治理体制变革,推进高校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校;双一流;内部治理;变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坚决完成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五项建设任务,以及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五项变革任务。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建设)是继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建设之后的又一创举,旨在继续推动重点学科、重点高校建设,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同时,“双一流”建设突破了以前重点建设的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的局限性,给了所有高校一个公平竞争平台。2016年,教育部积极响应并开始推进“双一流”建设,作为高校如何争取早日跻身并稳居于“双一流”行列呢?施晓光先生曾说:“一流大学需要一流治理”。没有一流的内部治理体制,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几乎是痴人说梦。在这“双一流”建设的洪流中高校如何做到“良好治理”呢? 1治理理念變革是前提
所谓“良好治理”,治理理念变革是前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并且从根本上决定了行动的成败和实施效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新时期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国“十三五”时期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可持续发展的指路明灯,也是“双一流”建设的思想导航和行动指南。因此,“双一流”建设时期,高校应以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为指导思想。 第一,创新是第一要务,高校应将创新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学、科研以及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不断优化打破传统的“学校——学院——专业(系)”的直线式科研组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模式,努力围绕重点实验平台、重大科研项目,融合相关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开展协同创新,不断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高校应着眼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总体布局,注重协调教学与科研、学术与行政、学校与学院、学校与地方政府等之间的关系。
第二,以“扶优扶强扶特”的建设思路,对于优势学科、优秀科研平台以及高层次人才等方面适当投入更多的资源,始终坚持以学科发展为基础,以学科发展带动高校整体发展;高校应加强硬件、软件设施建设,推广绿色发展理念,倡导勤俭节约、弘扬传统美德,努力营造干净、环保、文明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绿色校园。
第三,高校应注重厚植人文环境,涵养人文情怀,提升办学品质;加强学风制度建设、规范学术行为,创建诚信、廉洁的绿色学术环境,促进高校高质量、可持续的内涵发展;高校应进一步推进对外合作交流,在坚持自身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其他院校的优势学科,推动自身前沿和弱势学科建设发展。
第四,高校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科研院所、一流高校的管理经验和办学理念,尝试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建设高水平教学、实验平台,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合力开展重大科研工作;高校应坚持育人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与师生共享发展成果,重点关注并积极解决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方面的突出问题,努力改善办公、学习、科研条件,提高教职工收入、学生奖助学金等。
第六,高校应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地方发展,与国家、社会共享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向国家、社会输送高水平人才、转化科研成果,不断促进我国技术变革、产业升级、经济转型。
2治理结构变革是核心
治理结构变革是核心。我国高校规模不断扩大,职能不断拓展,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组织结构也日益庞杂,高校需不断优化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以保证各权责利的合理使用,保障高校各项事务的公正处理,促进高校正常有序地发展。《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一文中改革任务其一是: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形成以章程为统领的完善、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国家从顶层设计上直击高校目前存在的党政职责不清、学术权力式微、监督制约虚无化、社会力量参与不到位等问题。
第一,高校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内部治理结构。首先,理顺党政责权,坚持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作为高校最高政治领导核心,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学校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同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审议高校发展战略,落实“三重一大”制度,支持校长依法独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负责地行使职权;校长在党委领导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组织实施学校党委有关决议,综理高校教学、科研等各项行政管理工作。高校党委和校长之间应建立通畅的沟通机制,相互了解各自职责、权利,精诚协作、共同管理高校事务。
第二,坚持教授治学,建立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学术委员会作为高校学科教学、学术研究以及学术评价的最高权力机构,对学术事务进行管理,实现大学的学术权力,确保学术的专业性和自由性。高校应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充分赋予其学术事务方面的决策权和审议权。
第三,健全民主管理机制,完善师生代表大会制度。教职工和学生是高校的主体,高校应建立教职工、学生代表大会,充分赋予师生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保证其参与重要事务的管理与监督,切实维护广大教职工、学生的合法权益。另外,允许教职工、学生代表大会民主选举各自大会代表列席党委常委会,增强高校重大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
第四,建立高校理事会制度,健全社会支持、监督的长效机制。高校应建立高校理事会制度,健全与理事会成员之间的协商、合作机制,发挥理事会对高校改革发展的指导、协商、评议、监督、协调等作用。同时,理事会作为高校与行业、企业制度化的合作与支持平台,高校应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模式,例如共同成立职业教育集团,进一步推进高校自身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 3治理机制变革是保障
治理机制的优化能有效改善治理状况,提高高校运转效率和效力。实行合理有效的治理机制,激励高校内部上下同心协力,抑制影响高校健康发展的不当行为,促进高校早日实现战略目标。高校应在不违背教育宗旨的前提下,积极借鉴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作为非营利机构,高校应注重建立健全成本效益機制、激励约束机制以及绩效评价机制,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办大事、办好事。
第一,建立成本效益机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重大改革举措,高校2019年初必须执行的《政府会计制度》也明确了财务会计主要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这为高校进行成本核算提供了强有力的实施制度基础。公办高校主要依托财政拨款,长此以往,成本核算意识相对淡薄。在“双一流”建设之际,高校以及各二级学院或学科应分析办学成本的主要构成因素,合理根据成本动因归集办学成本,计算生均办学成本与生均办学效益,并与国内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进行对比分析,了解自身劣势,明确下一步改进方向,不断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发扬高校办学宗旨。高校在进行多项目投资决策时,应摒弃以往重投入,轻效益的观念,以整个项目成本和效益来评估项目价值,把成本效益分析作为可行性的决策基础,优先满足高效益低成本项目,使高校有限资源得以最大化利用。同时,高校应建立绩效评价体系,避免随意调整预算、超预算开支的情况,以及套用、挪用的情形,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