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35x2=70分)
1.读表,苏俄(联)粮食作物耕作面积和产量得到发展主要得益于( )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1913年 9446 39.79 1921年 6620 22.13 1923年 7860 34.55 1925年 8730 44.24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社会主义政权建立
C.苏俄彻底粉碎外来的干涉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2.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 ) A. 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3.关于苏俄新经济政策,后人有很多评说,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 ) A.能实施此政策是国家掌控了经济命脉 B.是苏俄正确道路的选择
C.因为造成工农矛盾而不得已中止 D.允许商品经济的存在与发展
4.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说:“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产品供应,物价也随之下降了。”这种现象说明新经济政策 ( )
A.解决了反动势力制造的混乱 B.调整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 C.适应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 D.提高了工人农民的觉悟
5.下表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 )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
....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9446 39.79 6620 22.13 7860 34.55 8730 44.24 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提高了农产品产量
C.新经济政策符合俄国的国情 D.完成了农业集体化
6.“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口号的出现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过激现象 B.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距离 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很高涨 D.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
7.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联共(布)“十五大”提出总方针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与农业集体化同时展开 D.到1937年基本实现
8.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
C. 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9.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 ( ) A. 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C.都保持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国情
10.世界现代史时期,世界已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从这一角度看,苏联20世纪30年代社
会主义工业化存在的重大问题是 ( ) A.没有走“农产品输出的道路” B.没有利用美国的援助来发展自己 C.没有开拓社会主义国家市场 D.缺少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
....
11.据史料记载:某一时期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是l卢布。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苏联(俄)实行 (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计划经济体制 D.市场经济体制
12. 20世纪最后30年中,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样
的制度不同的结局说明了 ( ) A.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时期 B.社会主义无法抗衡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自我完善
D.由社会主义理论到实践必然要经历失败和挫
13.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它们都
A.充分发挥了计划经济特有的优势 B.完全忽视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以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为出发点 D.运用政权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14.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 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 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15.图6是一幅苏联宣传画。当时的苏联( ) 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 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 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 D.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
16.《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
....
....
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 ”、“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17.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
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18.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
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19.表1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表1
年代 年均粮食产量(万吨) 1925—1927年 7527 1928—1932年 7360 1933—1937年 7290
A.地广人稀 B.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20.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
....
....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21. 1964年到1982年期间,前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
出现的是( )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
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22.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
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23. “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
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
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
24.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
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5.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
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 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