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推的起源、发展和流派
基础: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作为理论指导,用一定的手法刺激穴位,
使经络通畅,气血流畅。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 五行: 藏象: 辨证:
体系:成于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第十卷,《保婴神术按摩经》小儿之疾,无七情所干,不在肝经,则在脾经,其疾多在肝脾二脏。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幼科推拿秘书》《保赤推拿法》等书目的形成,在学术上也出现了一些争议,比如关于补泄的问题,手法的问题等等。
流派:名家:孙重三,张汉臣,李德修、
北方青岛三字经派,南方上海的海派,湖南刘开运派等。 正本溯源!
结论:三字经派的特点,主张取穴少而精,还强调用“独穴”治病。所谓“独穴”就是一定的情况下,只取一个穴位多推久推,以得效为度。
二、小儿疾病的病理特点与诊断
1. 脏腑娇嫩,形气未冲;阴阳的平衡特别容易被打破,易外感,病势变化迅速。风寒咳嗽→肺炎;食积→吐泻→阴津阳气虚脱证。
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用药或者治疗得当,效果明显。 3.幼儿没有情志方面的疾病,病情相对简单。
万全在总结钱乙五脏虚实辨证的基础上,结合个人临床实践体会,进一步完善了小儿生理病理学理论,他提出了“三有余、四不足” 之说,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阳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阴常不足。
平肝、清肺。补脾、补肾
肝不宜补,肺气虚弱多补肺。心不宜推,扰动心神。小儿肾常虚,不宜清泄。
1 / 1
治疗原则:以提高免疫力为主,注重扶正。气正则邪难侵。治疗时,祛邪亦不忘扶正,小儿“稚阴稚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治病过程中必须时时顾护正气。
三、小儿疾病的诊断
1.印堂颜色:青,白,黑、赤、黄
2.面色:发红,肝肺有热,左边为肝,右边为肺 3.舌苔:
4.眼睛:先看是否有神。眼珠乱动歪斜为肝风内动;白眼珠红→风热上攻;白眼珠黄→湿热,黄疸;眼睑浮肿→肾;睡露睛→脾虚;
5.鼻子:清涕为风寒;黄涕为风热;鼻子煽动肺气不宣。鼻头红为脾热,鼻头黄为脾虚。
6.嘴:流口水为脾虚
7.肛门:红肿为大肠湿热;脱肛主要是中气下陷,与脾虚、肾虚有很大关系。 8.大便:干燥为实热伤津;有奶花是食伤,带黄水,有臭味为湿热内滞;泄泻清为寒症。
9.小便:黄、量少为热证;尿多,清为寒症
三、小儿推拿手法
1.基本的原则是:沉肩坠肘,上身微微前倾,手臂一定要放松。手指不需要用力,按摩的时候基本是靠前臂自然推动或手腕甩出去的力量。这样就不会觉得吃力。 2.手法
推、拿、揉、掐、运、捣、分、合
推:推拿的时候手指末节的力量一定要足,不能指根处有力量而到有指尖那节就没力了,这很会影响效果。
揉:幅度小,力量匀,顺升逆降。 3.介质的问题
1 / 1
根据不同的病情宜采用不同的介质,比如生姜汁,茐白汁,薄荷水,橄榄油,滑石粉,还有白酒呀,不一而足。
滑石粉or爽身粉:滑,吸收手汗,保护眼睛!
四、小儿推拿穴位
1 / 1
1 / 1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