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6)《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18分,每小题6分) 1、 三吏三别: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 社会良知三要素:
忧患意识、批判意识、重建意识 3、 盛唐之音:
林庚先生用诗一般的语言说:“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一种青春的旋律,无限的展望,就是盛唐诗歌普遍的特征。”盛唐之音具体表现有三:一是崇尚风骨,在作品中表现高昂明朗的感情基调,雄浑壮大的气势大量。二是追求兴象,向往一种兴象玲珑的完美的诗歌境界。三是追求自然的美。 4、 杜甫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人类对自然灾害社会危机和人生命运的焦心忧虑的思想意识。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时,这种意识往往表现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杜甫的忧患意识,突出地表现为政治忧患(忧世)和生命忧患(忧生)。在杜甫的忧患意识中,最为可贵地表现出他对大厦将倾的唐朝政治的预见性,而壮志难酬的遭遇使得诗人心灵时时蒙上时不我待的阴影,其忧生之嗟便带上了迥异于其他忧生诗人的紧迫感。 5、 民胞物与:
“民胞物与”出自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即人民(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万物都是我的朋友。 6、 社会良知:
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维护者。他们一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判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他们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之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于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 7、 文章憎命达:
(好)文章不喜欢命运通达的人。(意即生活的磨难和坎坷会产生思想深刻的文章) 8、 反诛求:
AAAAAA
诛求,责求,需索,一般指过分的索取。政府对百姓的索取。杜甫在批判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时,常常把“诛求”作为与战争有关的一个社会弊端加以批判,从而体现了诗人批判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9、 反奢侈:
杜甫反奢侈矛头直接对准上层统治者。反诛求是提醒统治者不要将“王臣”逼为“盗贼”,反奢侈则是警告统治集团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自食其果。
二、简答题(30分,每小题10分)
1、 杜甫对自然界的吟咏主要有哪些内容?
答案见教材P83-89页
答案要点:杜甫对自然界的吟咏,大约有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歌咏大自然的美,即对美的自然界的玩赏态度。
二是对自然中那些被损伤,被遗弃,被践踏的“弱者”表现出深厚的同情。 三是由仁民爱物思想而产生的人与物的对比,进而对自然界流露出的向往之情。
2、 杜甫属于哪一类忠臣?
答案见教材P95-99
答案要点:忠臣有三种类型: 1、愚忠----绝对服从;
2、谏诤而任怨----谏过匡邪又扬善隐恶; 3、谏诤而不任怨----谏过匡邪而扬善不隐恶。 杜甫属于第三种。
3、 杜甫民胞物与情怀的主要表现。
答案见教材P77-89页
答案要点:一是对“同胞”生命的关怀,这是属于终极关怀的内容; 二是对生活苦难的关切,此问题与政治密切相关; 三是对无助的弱者的同情和帮助;
四是对上层人物经历由盛而衰的境遇表示宽恕与同情
AAAAAA
4、 杜甫民胞物与情怀的思想渊源。
答案见教材P77-89页
答案要点:杜甫作为“社会良知”,其思想渊源无疑是儒家的“仁学”。
仁学,从自身修养的完善看,它要求提高个体的道德境界;社会义务看,它要求个体以“仁政”为理想参与政治。
仁学的理想境界就是儒家倡导的“内圣外王”。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则以仁之内核“恕”为准则行事,推而广之,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也表现出仁爱之心,从而形成宋儒所总结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博大胸怀。
5、 谈谈杜甫用典与生命悲感的表达
答案见课件
答案要点:杜诗写贫病,常用原宪和司马相如的典故,从而形成特有的表达方式,即以“原宪贫、长卿病”来表达他的忧生之嗟。 杜甫写病则多以司马相如自喻。 司马相如又是“不遇”的象征.
贫、病、不遇,构成了杜甫生命忧患的内在逻辑。
6、 杜甫忧患意识中的深广性。
答案见教材P11-18页
答案要点:杜甫的政治忧患与其经历密切相关,随其历世之深成正比。从“长安十年”起,杜甫的政治忧患就愈来愈明显、愈深沉,至直终老。
杜甫的忧患是深广的,他常常“百忧复相袭”(《送率府程录事还乡》),“独立万端忧”(《独立》)。
忧患群盗纵横,战伐不已; 忧患诛求不已,国运艰难; 他忧主上昏庸,大权旁落;
进亦忧,退亦忧,百忧集于身,悲歌动地吟。
诗人一身正气,对社会政治有一种历史责任感,对人民、对国家拥有一片真诚。他虽仕途多舛,一生不达,却“物性莫夺”,始终不渝地保持着对现实政治的关心,时时刻刻关注着朝廷的决策,考察着朝政和得失利敝,了解着风俗民情,忧心忡忡,至死未悔。
AAA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