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教学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标准》把“应用题”换成了“解决问题”,融合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大领域之中。课改以来,不少教师都不约而同的遇到了同样的尴尬:“解决问题时学生找不着思路,乱猜乱碰”,“综合列式学生困难大”,“班级里好的学生真好,差的真差,两极分化严重”?? 新课改带来的困惑:数量关系要不要?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相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训练。而新教材中应用题重视情境的创设,重视素材的现实性和趣味性,强调知识的应用,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解题。在当前“解决问题”教学中,不少教师关注情境的创设,关注信息的收集,而数量关系的分析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甚至认为数量关系的训练是机械训练,与新课程“解决问题”教学的理念相违背,应该抛弃。充斥课堂教学的是学生一味地根据情境讲故事,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只是停留在具体情境,缺乏在大量情境基础上的归纳提炼和概括抽象。因而学生运用数量关系解题能力较差,数学思考的发展没有深度。
在“解决问题” 教学中,是否还应强调数量关系?传统应用题教学中积累的教学经验还管用吗?
实际上,重视数量关系的训练是传统应用题教学的重要经验之一。基本的数量关系是学生形成解决问题模型的基础,只有掌握基本的分析综合的方法,积累基本的数量关系和结构,才能使学生在获取信息之后迅速地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分析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占有重要作用,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我们要把创设情境、沟通生活联系与分析数量关系、形成解题模型并重,不要因为教学改革而出现“因噎废食”的现象,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学生如果没有小学阶段数量关系的算术运用的厚实基础,那么,他们对于方程和不等式知识等的后续学习也将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小学阶段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所以,我们学校经过理性的思考,提出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教学的研究”这个课题。通过研究,既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不断地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切领会其新教育思想。了解教材的编写体系与意图,正视和反思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现状。在大量的实践探索中,寻求出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全面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质量。
2、学生形成对数量关系的整体认识和结构把握,形成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去主动解决现实问题,有效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教学活动更富生机和活力,并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通过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经历从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抽象出一般的数学问题,并选择和运用相关的数学运算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课题重点研究如何通过教学来提升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水平,从而有效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整个教学阶段的整体规划研究。
在分析小学阶段数量关系结构的基础上,研究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长程设计。 (1)简单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实践研究。 (2)复合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实践研究。 (3)特殊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实践研究。 2、数量关系运用策略研究。
(1)怎样建立抽象的数量关系概念与具体的情境之间的联系研究。(主要针对简单数量关系的运用)
(2)一步简单数量关系问题与两步复合数量关系问题的相互转换策略研究。 (3)培养学生策略选择意识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界定 概念界定
我们所进行的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运用的思考与实践是指以人教版教材中的解决问题内容的教学实践为依托,重点研究如何通过教学来提升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水平。 数量关系:是从一类有共同规律的数学问题中总结出来的揭示某些数量之间的本质联系,并以数量关系式来表示这种联系。它为小学生解决同类数学问题指出方向,提供基本方法,形成一种策略,是一种有数学价值的解决问题的模式。
数量关系运用:小学阶段以数量关系的算术运用为主,涉及简单的方程运用。主要包括简单数量关系的运用、复合数量关系的运用,以及特殊数量关系的运用。教学中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一二年级,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最简单的也是最为基本的四种数量关系的结构(部总、份总、相差、倍数);
第二阶段主要是三至四年级,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四种复合数量关系的结构(由四种最基本的简单数量关系经过交错组合而形成);
第三阶段是四至五年级,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特殊数量关系的结构(把一般的份总关系运用到特殊情境之中,如:购物、工程、行程等问题情境,产生以下一些关系:单价×数量=总价,工效×工时=工总,速度×时间=路程)。
第四阶段是五至六年级,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数量关系的结构(把一般的部总、份总、相差、倍数关系和分数乘、除法的关系综合运用到生活情境之中,如:美术小组有女生25人,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的3/4少5人,美术小组有男生多少人的问题情境,产生如下数量关系:男生人数×3/4-5人=女生人数,这里既用到了分数乘法意义的数量关系,又用到了相差的数量关系)。
以上数量关系运用都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简单运用和变式运用。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升理论素养。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教学实践。通过操作,并用案例的形式记载下来,最后对案例进行研讨,分析,形成研究报告。
1、落实日常教学。
优化教学内容,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按照“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教学,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 2、加强培训。
组织课题组成员通析教材,弄清教材的编排体系、编排意图,本册教材解决问题的教学重点,每个课例的教与学的方式等,为顺利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可能的情况下,请专家调研或作专题辅导,帮助解决研究中的具体问题,确保课题研究的有效进行。
3、活动推动。搭建三大平台,促进课题实验健康发展。一是集中教研,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主要研究解决课题研究中的“难题”,进行专题研讨,展示教学,评议发言。二是“三课”竞赛,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定期组织“三课”活动,即授课、说课、评课活动,每位实验教师既是主角参赛者,又是评分人,实行“公平、公正、公开”的评议原则,使“三课”竞赛成为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活动。三是建立博客加入课题研究群组,搭建互动深化的平台。以课题研究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让大家阐述自己的观点,着眼问题解决,使大家在实践中生成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升华认识,深化研究,推进实验。 六、课题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教师的常规教学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行动保证。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制定的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学工作中开展行动研究,并边工作边研究,不断调整方法,修改实施方案。 2、文献研究法。
广泛收集、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教改经验,以提高思想认识,借鉴他人成果。 3、经验总结法。
在实验探索过程中不断分析总结,通过对成功经验的理论分析和科学总结,既指导和带动广大教师深化教学改革,又推动本课题不断深化研究。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主持人孔娟:小学一级教师,西关学校教科研主任,参加过“新课程实施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式问题的研究”,在课题组中抓全面工作。
课题组成员:尹冬梅:小学一级教师,六年级数学教研组长。先后参加过“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教学研究”、“新课程实施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式问题的研究”等课题的研究。从事数学教学十多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在课题组中尹冬梅老师主要负责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课题组成员:张小立:小学一级教师,西关学校教科研校长,负责课题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