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强化练(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2019·衡水中学调研)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的实质是基因突变 B.高茎豌豆后代出现高茎和矮茎发生了基因重组 C.染色体之间发生的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D.基因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后可能产生新基因
解析: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的实质是基因重组,A项错误;高茎豌豆后代出现高茎和矮茎是由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B项错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的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的片段交换属于基因重组,C项错误;基因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产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D项正确。
答案:D
2.(2019·曲靖一中期末)玉米第6对染色体上存在与植株颜色有关的一对等位基因D(紫色)和d(绿色),经X射线照射的纯合紫株玉米花粉授粉给正常绿株玉米,F1中出现个别绿苗。出现个别绿苗的最可能原因是( )
A.染色体数加倍 C.染色体缺失
B.基因重组 D.染色体重复
解析:根据题意“经X射线照射的纯合紫株玉米花粉授粉给正常绿株玉米,F1中出现个别绿苗”说明绿苗出现的原因纯合紫株玉米产生花粉时,含基因D的染色体片段缺失或基因D突变为d,从而产生了不含D的花粉,使个别后代出现了绿色,故选C。
答案:C
3.(2019·深圳调研)果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它们位于X染色体上,Y上没有。在遗传实验中,一只白眼雌果蝇(甲)与红眼雄果蝇(乙)交配后,产生的后代如下:670只红眼雌,658只白眼雄,1只白眼雌。对后代中出现白眼雌果蝇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XX个体中的R基因突变成为r B.甲减数分裂产生了XX的卵细胞 C.XX染色体中含R基因的片段缺失 D.乙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
解析:XX个体中的R基因突变成为r,根本原因是父本在产生配子时发生的基因突变,然后,通过生殖过程遗传给子代,A正确;若是XX可能是雄果蝇在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若基因型是XXY,则可能是雌果蝇在产生配子时,两条X染色体未分离(可能是减Ⅰ也可能是减Ⅱ),B正确;(XX)染色体中含R基因的片段缺失,即XX的白眼雌果蝇,C正确;雄果蝇的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一般不发生交叉互换,D错误;综上所述,选D项。
- 1 -
Rr
r
rr
rr
RrRr
rr
Rr
答案:D
4.(2019·广东七校联考)甲硫酸乙酯(EMS)能使鸟嘌呤变成7-乙基鸟嘌呤,后者不与胞嘧啶配对而与胸腺嘧啶配对。为获得更多的水稻变异类型,育种专家用适宜浓度的EMS溶液浸泡种子后再进行大田种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EMS处理决定了水稻的进化方向
B.使用EMS浸泡种子可以提高染色体变异的频率 C.EMS的处理可使DNA序列中的G—C转换成A—T D.获得的变异植株细胞核DNA中嘌呤含量高于嘧啶
解析: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EMS处理只能诱发基因突变,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EMS能使鸟嘌呤变成7-乙基鸟嘌呤,后者不与胞嘧啶配对而与胸腺嘧啶配对,造成基因突变,不能提高染色体变异的频率,B错误;甲硫酸乙酯(EMS)能使鸟嘌呤变成7-乙基鸟嘌呤,后者不与胞嘧啶配对而与胸腺嘧啶配对,这样就会使DNA序列中的G—C转换成A—T,C正确;变异植株细胞核DNA中嘌呤和嘧啶配对,因此,嘌呤含量等于嘧啶含量,D错误。
答案:C
5.(2019·临沂期中)眼皮肤白化病(OCA)是黑色素合成异常引起的疾病。该病的OCAl型患者毛发均呈白色,是11号染色体的酪氨酸酶基因隐性突变造成的;OCA2型患者症状略轻,是15号染色体的P基因隐性突变造成黑色素细胞中pH异常,但酪氨酸酶含量正常。某患病夫妇生出了一个正常的孩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突变类型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3
B.这对夫妇均为杂合子,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
4
C.OCA2型患者症状略轻很可能是pH异常引起酪氨酸酶活性降低所致 D.OCA两种突变类型都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解析:两种突变类型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A项错误;根据题目信息,某患病夫妇生出了一个正常的孩子,该夫妇的基因型为aaPP和AApp,这对夫妇均为纯合子,生孩子都正常,B项错误;OCA2型患者是15号染色体的P基因隐性突变造成黑色素细胞中pH异常,症状略轻很可能是pH异常引起酪氨酸酶活性降低所致,C项正确;OCA2没有体现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性状,D项错误。
答案:C
6.(2019·广东六校联考)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之间的生殖隔离必须经长时间的地理隔离才能实现
B.人工繁育的大熊猫放归自然将改变保护区内大熊猫种群的基因频率 C.在生物的变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属于突变
- 2 -
D.基因频率改变的快慢与其控制的性状与环境适应的程度有关
解析:有些种群不经过地理隔离也可产生生殖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A错误; 放归人工繁育的大熊猫对于原有野生种群来说是迁入个体,会影响原有野生种群的基因频率,B正确;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是易位,属于染色体变异,也属于突变,C正确;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相应的基因频率会下降;在持续选择的条件下,不利变异个体的基因频率有可能下降至0,因此基因频率改变的快慢与其控制的性状与环境适应的程度有关,D正确。
答案:A
7.(2019·潍坊期中)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共同进化中形成生物的多样性 B.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进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环境条件稳定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D.基因重组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解析:环境条件稳定时自然选择的作用弱,但种群可能发生基因突变、迁入和迁出,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发生改变。
答案:C
8.(2019·惠州期末测试)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是以棉铃虫专一宿主的病原微生物。该病毒被呈多面体的外壳包裹形成多角体。多角体随食物进入棉铃虫的中肠,中肠的碱性环境和蛋白酶迅速将其外壳溶解,病毒释放,危害宿主。人们利用NPV制作病毒型生物农药防治棉铃虫,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病毒型生物农药的使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B.该病毒的使用会影响棉铃虫种群基因频率 C.多角体外壳由蛋白质构成,对病毒起到保护作用 D.长期使用该农药,可能诱导棉铃虫产生抗性突变
解析:病毒型生物农药的使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A正确; 该病毒的使用会杀灭棉铃虫,进而影响棉铃虫种群基因频率,B正确; 多角体外壳由蛋白质构成,能对病毒粒子起到保护作用,保护病毒颗粒免受外界各种不良环境的破坏,对病毒起到保护作用,C正确; 棉铃虫产生抗性突变的原因并不是长期使用农药引起的,而是变异引起的,D错误。
答案:D
9.(2019·唐山期末)研究人员调查了某湖泊某种鱼的数量、体色基因(S—s)和鳍形基因(Q-q)频率,统计数据如表,下列错误叙述的是( )
项目 2010年
数量(条) 4 000 S 26% Q 66%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