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如何从生活点滴中做一个好父亲?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每年父亲节,回忆自己成为父亲这些年来的经历都会感慨。

记忆最深的,不只是和孩子一起度过的那些快乐时光,也有诸多不顺利的育儿时刻,那些犯过的错甚至让我感到痛苦,但人的成长不就是这样吗?哪有一帆风顺的道理。

成为父亲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我想自己现在已经是个投入度很高的父亲了,但这个历程却开始于焦虑和彷徨,我想,这也是和大多数父亲的最初体验类似吧。

NO.1

彷徨是成长的动力

我和老婆结婚四五年后才要孩子,我对成为父亲这件事甚至是怀着恐惧的。

人对未知、没有把握的事物都会恐惧,但要让另外一个弱小生命来共同承担不确定性,我心里的恐惧就加倍了。这恐惧在老婆怀孕时达到了顶点。

本以为儿子出生后我会更茫然,没想到他降生的那个神奇上午,我悬着的心却突然感到踏实了些,因为事实已经确凿无疑地摆在面前,根本来不及衡量、焦虑、彷徨,你必须动用自己的所有能力去解决问题了。

最初的一两年中,我除了迅速成为换尿布、泡奶粉和奶后拍背高手外,其他方面实在乏善可陈,我对儿子的早期教育是缺乏参与感的,因为我找不到陪伴他的好方式。

这可能是新手爸爸们普遍面临的问题,在照顾婴儿方面,我们常常只能为母亲们打下手,毕竟母爱简直是储备在基因中的本能。没有照料婴儿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亲密感,父亲们更不容易“懂得”孩子,更难找到好的亲子相处方式。我想,这可能是挡在父亲们面前最初的障碍。

NO.2

爱孩子从细心观察开始

还好我并没有放弃。

那段时间我虽然在自己的亲子关系中显得有些疏离,但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我有两个继续前进的优势:我天性喜欢孩子,并且一直保持着学习的热情。

我大学时就发现自己很喜欢和孩子在一起,也容易被孩子喜欢。做了父亲,因为喜欢孩子的这个天性,所以我虽然暂时找不到育儿秘诀,但只要和儿子在一起,就很注意观察他。这点

细心和耐心终于可以收获一些回报。

记得他大概3岁时,一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到朋友一家三口所在小区做客,我们六个人坐在小区广场旁,大人聊天,两个差不多大的孩子在旁边玩耍。

玩着玩着,儿子突然推了一下一起玩的姐姐,姐姐倒在地上被吓哭了。大人们正要对儿子“兴师问罪”,一直在观察孩子们的我站出来先夸了儿子。

因为我看到,儿子不是因为淘气而把姐姐推倒在地,他是看到离我们七八米外一辆卡车突然发动引擎并打开车灯,出于保护而想把姐姐推开,只是他个头和力气都更大,用力过猛而已。

这件小事让我欣慰地意识到,儿子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天性纯良;也让我警醒,我们成人多么容易误解和错怪孩子;并且确信,如果没找到好的陪伴方式,认真观察孩子、了解他们所想所为,是首先要做到的。

NO.3

进化的父亲不会被替代

除了喜欢孩子,我也一直在学习育儿的相关知识。

这些学习并没有“药到病除”地立刻帮助我找到更好地陪伴儿子的方法,却让我意识到育儿本该如此,没有也不该有什么“灵丹妙药”。这些学习也让我了解了孩子成长中的一些基本常识,它们都是我找到自己方法的好帮手。

儿子两三岁时,也接触了不少流行的早教产品,如点读笔、讲故事软件之类,他和其他孩子一样,很喜欢用这些东西。

但我却很警觉,觉得我们活生生陪在他身边的父母,不该轻易把位置让出来给电子产品,哪怕孩子再喜欢。

“读故事,我也行啊。”我心里想,虽然我的嗓音很粗,发音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但我才是他爸,我能给他讲故事,更能跟他对话。

就在这种不甘心被替代的心情下,我开始拿起书给儿子讲故事,发现自己虽然没有专业的声音,却可以在共读中与儿子更好地交流。

故事有种魔力,可以在父子之间迅速建立一种共识,一个彼此认同和享受其中的话语体系,我讲的故事不仅是故事本身,也是我自己;儿子在共读中听到了我,我也听到了他。

于是,共读成了我们父子俩之间最有仪式感的活动。从那时起,我很少晚上外出应酬,而是规定时间回到家里,给儿子讲睡前故事。这种做法和大多数父亲不同,也当然会受到一些人

的质疑。

但我觉得人生有很多种“成功”标准,成为好父亲,和孩子彼此快乐陪伴,也是男人成功的一种方式。况且,屏蔽掉一些无效社交,其实对事业发展有益无害。

NO.4

找到自己的独特价值

在一次绘本故事会上,我有幸与日本绘本大师宫西达也对话,向他介绍了自己给儿子讲睡前故事三年里的收获和心得,他毫不吝惜地赞扬我的做法,说日本很多父亲现在也在家庭生活中觉醒了,希望更多中国父亲不要走疏离亲子关系和家庭生活的老路。

这更坚定了我做个投入父亲的决心。

在共读的过程中,我也慢慢明白,自己作为父亲是有亲子陪伴的独特价值的。

母爱是全包容的,对孩子的照顾常常是无微不至的。当孩子成长到一定年纪,自然会产生探索的欲望,此时如果父母把孩子需要的东西或信息一股脑摆在TA面前,反而让TA失去了探索的乐趣,好奇心、创造性甚至冒险精神都可能被消磨。

拿共读来说,妈妈的共读容易“不留余地”,自己知道的全都讲给孩子听,对孩子有问必答。

而我则会故意留白,让儿子自己去想象,让孩子不光多听多看,也能多想,甚至多说。

儿子问的问题,我从不认为自己的答案是绝对正确的,不会回答也不慌张,我们可以一起去查资料,找出更正确的答案。

在共读中,父子俩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到现在,我已经和儿子共读了6年时间。这6年的共读不仅让儿子收获比一般孩子更大的阅读量,更主要的是我们一起分享了那么多美好的故事,共同创造了有力量的知识,我们更加了解对方的想法和喜好,以及随之而来更亲密的父子关系。

当然,并非所有父亲都认为亲子共读是最适合他们和孩子一起做的,每个孩子都不同,每位父亲也不一样,父亲最擅长,又让孩子喜欢的事情,就是足够好的亲子相处方式。

而共读可能是普适度最高、入门门槛最低的亲子相处和交流方式吧?每位父亲都希望自己是最好的,但“最好”这个目标让人焦虑,能和儿子共读6年的我,自认为已经做到自己擅长的“足够好”了。剩下的问题只是,如何变得“更好”。

最近在看松居直的一本书,其中一句话让我特别感动,也让我再次确认这么多年做的事情是

对的、有意义的。

他在书中写道:

“把快乐的书本文化和丰富的语言传递到每个有孩子的家庭,就是把幸福和未来联结在一起。”

是的,把幸福和未来联结起来,能够解答我们面临的大多数选择难题,例如:我该做个好爸爸,还是做个家庭供养者。

而且我觉得,亲子共读的力量不仅在于将幸福与未来联结起来,还在于将幸福与当下联结得更加紧密。

我能回忆起这几年我和儿子最美好的亲子时刻都发生在故事里。故事的力量不仅停留在故事世界,它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一直进行着不间断的能量转换。

它让孩子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也让作为父亲的我,逐渐具备了诸多我原以为自己不具备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加在一起,我想就是为父的能力吧!

如何从生活点滴中做一个好父亲?

每年父亲节,回忆自己成为父亲这些年来的经历都会感慨。记忆最深的,不只是和孩子一起度过的那些快乐时光,也有诸多不顺利的育儿时刻,那些犯过的错甚至让我感到痛苦,但人的成长不就是这样吗?哪有一帆风顺的道理。成为父亲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我想自己现在已经是个投入度很高的父亲了,但这个历程却开始于焦虑和彷徨,我想,这也是和大多数父亲的最初体验类似吧。<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o1y10an0u9ersa9pruq6ksx797jp100wlx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